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

春考状元考上什么学校_春季高考状元

tamoadmin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1.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候?2.2023聊城中考政策3.潍坊高密有几所高中 详细的!!4.科举制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什么呀?5.舞钢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学校历史6.蓝田县城关中学的管理方针7.春考录取了还能报夏考吗8.从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作用及局限性等方面探讨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区别:一、从学校的类别来看:(1)对高考生开放的学校非常多,只要是国家注册的正规的院校都对考生开放,学生根据自

1.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候?

2.2023聊城中考政策

3.潍坊高密有几所高中 详细的!!

4.科举制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什么呀?

5.舞钢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学校历史

6.蓝田县城关中学的管理方针

7.春考录取了还能报夏考吗

8.从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作用及局限性等方面探讨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春考状元考上什么学校_春季高考状元

区别:

一、从学校的类别来看:

(1)对高考生开放的学校非常多,只要是国家注册的正规的院校都对考生开放,学生根据自身的成绩可以选择填报不同的学校。学生选择面较广,上到清华、北大、南大、复旦这些国家的一流学府,下至地方性的院校和民办大专

(2)对单招生开放的一般是大专院校,没有本科,军事、医护类等比较特殊的大专院校不对单招生开放,而且所针对的学生群体是平时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当然了一些国家的211、985工程重点院校也有单招在这里我不做太多介绍因为这个适应的群体较少,而且问这个问题的学生肯定不是关于这些重点本科的单招)

二、从填报院校的方式来看:

(1)高考是考试完之后填报,单招是考试前填报

(2)高考可以同时填报几个学校来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等,单招只能填报一所院校

(3)一所院校针对于高考生是开放所有的专业供学生填报,针对单招生是开放部分专业

(4)单招只有一次填报机会,高考有许多次填报机会

(5)单招在统招之前

三、从考试形式来看:

(1)高考是看分不看人,只有文化笔试一个环节;单招是分为笔试和面试,不光考察学生的文化成绩也从面试方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全面,这种考试形式利于国家选拔人才也适合现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2)高考的考试试卷一个省只有唯一的一种,要么是省教育考试院出的要么是全国卷;单招的试卷就不一样了,有的学校用省教育考试院的,有的是学院自主命题。

单独招生是指经教育部批准,由高等职业院校“单独确定入学标准、单独组织入学测试、单独实施招生录取”的一种招生录取方式。高考统招是指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国家计划内统一录取。

凡被单独招生录取的考生不能再参加当年普通高考、对口升学考试,未被录取的考生可继续参加当年普通高考,成绩合格被单独招生院校录取的考生享受与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的新生相同待遇。

单招和高考统招只是两种不同的考试模式,均享受同样的国家资助、毕业证、报到证待遇完全一样。

扩展资料

高考新规

一、报考:已考不让考,不可两地考,残疾公平考

1、教育部规定“有大学学历的在校生不可报考高考”。

以上规定中,填补新规则“或已被高等学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随迁考生不能在“流入”“流出”地同时考试。

随迁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流入”“流出”任选其一,不得在两地同时高考。具体按当地省市高考办法执行。

3、残疾考生参加考试明文规定,考试公平。

按照《高考统一考试规定》要求,全国各省市高考点,都要为残疾考生提供平等,公平的考试环境和合理的便利措施。

二、命题:全国卷统一成大趋势

4、全国卷增至26个省市区,京、津、沪、浙、苏单独命题。

除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浙江等5个省份单独命题外,全国26个省份均采用全国卷。全国考试一张卷教育公平日趋完善。

三、监考:作弊入刑法,科技防

5、考试莫作弊,作弊蹲大狱

2015年11月起。正式实施刑法明确规定: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含高考)组织作弊的,将按照刑法定罪,最高可处有期徒刑7年。在这里小编要提醒广大考生,切莫投机取巧,耍小聪明,以免招惹牢狱之灾。

6、指纹或静脉验证新科技防

2016年教育部发布《做好2016高考招生通知》,通知要求各省市结合实际,要求必须采用二代身份证做好现场报名,现场采集考生照片与指纹或指静脉等生物特征,严格防守考试作弊等行为。

百度百科-单独招生

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候?

不同点:

1、难度不同。进士录取的比率远远低于举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进士科的难度。

2、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同。举人可以当官,地位等于县级,最差也可以当一个教渝;进士的地位更高,最差者起步为正县级(知县),而升迁速度和空间远高于举人,并且垄断了高级官职。

3、考试的时间地点不同。进士考试时间通常在阴历二月份地点在京城,甚至是皇宫;而举人考试在阴历三月,考试地点多在地方。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状元,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虽然古代的不少文学作品里常常嘲讽“穷举人”,但是秀才实际上无论是考取难度,社会地位都不可低估。要成为一名举人,需要通过县试、府试、省试三场考试,难度相当于现取博士。

进士分为三等,一甲进士有“状元”、“榜眼”,“探花”三人,他们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就职,相当于入选高级官员人才培养计划,基本都可以坐上侍郎、巡抚等部级高位。

二甲进士经考核也可进入翰林院,次者进入六部就职,相当于中央部委正处级实职。在明清时代,只有有翰林院任职经历者可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国级)。三甲进士则可以外放,从知县做起。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进士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举人

2023聊城中考政策

不同朝代时间不一样。

1、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2、明、清两朝,乡试时间在阴历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三月份。乡、会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扩展资料:

科举制考试时长及内容:

古代的考试时间,一般也分为三天,但不是像现在这样连着考,而是中间空出两天。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

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

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

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人民网-古代科举分文、武科 考试时间为三天考题量大且杂

潍坊高密有几所高中 详细的!!

2023聊城中考政策如下:

一、考试科目和分值:

1、2023年聊城市高中阶段录取总成绩为800分。其中,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含听力30分)、物理70分、化学60分、生物60分、道德与法治60分、历史60分、地理60分、信息技术10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60分。

2、2023年取消体育与健康测试,成绩按满分计入总成绩。2022年未实施生物实验操作测试,初三年级理化实验操作满分20分,实行及格线制。即考试成绩达到16分及以上,按0分计入录取总成绩;低于16分,低多少分就在总成绩中倒扣多少分;初二年级生物实验操作满分10分。

3、从2023年新初一学生开始,体育与健康测试以实际分数计入中考总成绩,艺术(音乐、美术)测试作为考试科目纳入中考。

二、各普通高中招生范围和报名条件:

东昌府区、开发区、高新区和度假区内的普通高中招收具有一城四区户籍或学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县级公办普通高中招收具有本县域内户籍或学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各民办普通高中优先满足本县域内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经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面向学位不足的县招生。

初中毕业的职业教育

1、初中毕业生选择升学方向,应该结合个人文化课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于文化课成绩不够理想,家庭经济条件又不太宽裕的学生,我们建议最好到职业学校学习,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学习一技之长。

2、上职业教育花钱少(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已全部实行免学费,对涉农专业和家庭贫困学生继续实行资助政策)、就业率高,能够早日帮助家庭致富。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些学生虽然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但他们优势可能在于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职业学校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施展的平台。

4、目前,国家、省正全面构建从中职、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针对初中后毕业生,已开通3+4本科、五年制高师、五年制高职、职教高考(春季高考)和普通高考等多个升学途径,上职业学校同样可以升大学。

科举制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什么呀?

高密市第一中学

高密一中是潍坊市重点中学、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建校于1945年。目前,学校占地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拥有教学楼3栋,学生餐厅楼1栋,自修楼1栋,学生宿舍楼2栋,综合楼1栋,自然科学馆1栋。学校建有千兆校园网、天文台、闭路电视台、声像阅览室、无线广播电台、学生自修室、微机室、多媒体演播室、学术报告厅等现代化设施,为每一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器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为每个教师配备一台微机,实现了教室、办公室“班班通”、“室室通”,教学、管理、服务信息化运作。

目前,在校学生3000名,共有49个教学班,教职工304人,专任教师192人,学校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结构相对合理的精干教师队伍,教师学历达标率91.7%,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6人,中级职称38人,初级职称108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5名,有2人被潍坊市人民政府授予首批潍坊市特级教师。教职工参加研究生课程培训学习的老师共有37人,共有59名老师获市级以上教学能手,占全校老师总数的33%。共有61名老师进入全市骨干教师系列,占全校老师总数的34%,其中高密市级特级教师4人。

高密市康成中学

康成中学是1998投资1亿元人民币新建的一所现代化寄宿制完全中学。学校以东汉末年高密籍著名大经学家郑玄的字“康成”命名,富于教育深意。

学校占地193343平方米,建筑面积62000平方米,设计规模72个教学班。现有5000名学生,450名教职工。学校拥有壮观的教学办公联体楼群以及图书楼、科技楼、实验楼、外教专家楼、体育馆、网球场、学生公寓、餐厅等教学活动场馆,建有先进的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开通了“康成网”,建成了“校园英语”、“小荷尖尖”、“奥林匹克”、“秩日在线”、“法律在线”五个中学生网站;装备了多媒体电脑房、多功能演播大厅、天文馆等教育教学设施。所有教室内都配有液晶投影机、实物投影仪、闭路电视、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并装备了四个人手一机的网络班。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秉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的用人理念,大力实施“名师推动工程”,面向全国招聘名师,使大批有志于创一番事业的优秀教师相继加盟康成园。他们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求实创新为工作准则,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学校坚持“一切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办学宗旨,以“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为育人目标,尊崇“每位孩子都是好的”的素质教育育人理念,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构建起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并行互补的整体化课程体系,开展了计算机、航模、器乐、模拟法庭、书画等异彩纷呈的活动课,成立了小记者团、杂志社、生物工程研究室、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等十多个增长才干的特长活动团体,启动了“中学生自我锻造工程”,让学生竞标承办学校的艺术。

康成”的办公楼、教学楼为一气势恢宏的连体楼群,四座教学楼在办公楼的连接下,组成立体的“x”造型,成为“探求未知的殿堂”;四座教学楼造型为振翅欲飞的鸽子,寓意康成师生向往“和平”,追求“幸福”。校内道路以国内著名高校命名,教学楼则以国外名校命名,以此激励康成学子发愤学习。综合楼(图书中心、网络中心、艺术中心、实验中心等)取名“崇实”,意为崇尚实践、实学、实干。即使是楼前的台阶,也设计为31层,分16级和15级两个平台,给学生历经“16岁花季”奔向“三十而立”的思考。崇实楼之上设天文台,西侧苗圃是中国地图的形状,名为地理园,寓意培养知志天文下知地理的的全才。学校北侧的小山,名藏龙;学生宿舍区,名卧虎,寓意卧虎藏龙……

高密市第二中学

高密市第二中学创办于1956年,学校占地近100亩,总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现有高中教学班28个,在校学生1500多人。学校现有中高级教师56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36人,今年又从师范院校招聘了20多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和40多名优秀专科应届毕业生,届时将极大地优化我校的师资结构。学校拥有38个标准教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配备有先进的电化教学设施,学校还拥有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声像阅览室等16个科技活动室,校园环境优雅、和谐,文化氛围浓厚。

四十多年来,高密二中先后向国家输送各类人才万余人。其中留学生,研究生四百余人,科级以上干部和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工作者达300余人。学校由此先后获得“潍坊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教学、体育、卫生和群团工作也多次受到了省级表彰与奖励。 学校实施“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立足点,以教研教改为增长点,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切入点,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实现了教学体系科学化,学校管理规范化,重大决策民主化,教育思想现代化,教学设施精良化,师资队伍精英化。

学校自二OOO年七月中旬组建新的领导班子以来,在市委、市府、市教委的亲切关怀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着“崇尚卓越,追求一流”的办学理念建立健全了各种机制,对学校全方位实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做出了一篇连一篇的大文章。1月1日—4日,我们召开了七届四次教代会,审议通过了全员聘任和分级聘任的方案、条例,健全了评聘机制。8月18日,邀请驻地乡镇党委和周边乡镇教委、中学的主要领导出席我校新学年开学典礼,进一步密切了与周边乡镇的关系。10月12日—29日,召开八届一次教代会,制订学年工作常规和学校发展五年规划,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机制;审议通过了《绩效考核方案》、《师德等级评定办法》和《先进个人评选与奖励办法》等34个文件,建立健全了考评机制。11月17日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出台《教学工作指导意见》和《学生学习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教与学两方面的规范化管理。随着12月21日首届团员、学生代表大会的胜利闭幕,以“自理、自制、自立、自强”为核心内容的学生管理机制也应运而生。现在我校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督检查机制、考核评估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各职能部门也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做到了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市委、市府领导则多次莅临我校指导工作,为我们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指导性工作意见,为我校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

全面提高师生素质,我校一方面启动了“双名工程”,一方面狠抓了教科研工作,充分发挥了名师、名生和教科研这三个“龙头”的带动作用。学校出台了《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几项规定》等文件,为鼓励教师脱颖而出提供了制度保证;为尽快实现师资队伍精英化,我们采用“培养+引进”的模式。一方面聘任了校内的首席教师和骨干教师,每月发给300元和150元的科研津贴,充分调动了拔尖教师教科研和传帮带的积极性。通过导师传帮带以及举办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修班、课堂教学大比武和随高三考试等活动,把系统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建立领导干部推门听课制度和举行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电教优质课评比、教师“三笔”字、普通话水平测试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通过加强大小集体备课、开展微格教学研究,既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教改能力,又把每一节课上成优质课。通过出台并认真实施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和单元过关考试等方面的明确规定和严格要求,把教学常规落到了细处。通过出台《教研课题管理办法》和《特色课堂教学奖评选办法》,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向教科研要效益、要质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定期聘请教育专家、大学教授、本市知名教师到二中做报告和派出教师参加有关业务培训、观摩各级公开教学,帮助本校教师不断地充实头脑,提高水平。与此同时,我校又加大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截至3月底,先后与山师大、曲师大、齐齐哈尔师大等省内外院校的27名应届本科毕业生签订了招聘协议。学校现拥有本科学历教师95人,学历达标率为96%;拥有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含优质课、教学能手)36人,占任课教师总人数的40%。

总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骨干教师队伍在我校已经形成。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我校则分别通过召开团员、学生代表大会,举办中学生党校,实行文明项目自律书和实行班级值周制度,让学生承办文体艺术节、春季田径运动会,以竞选的方式组建学生会及中学生社团、设立干部学生助理团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办事、学会创造”的具体育人目标得到了落实,使德、智、体、美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成立虚拟的“特长提高班”和“纠偏补弱班”等,为全体同学架起了通向高考成功的立交桥,使他们中的每个人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我们出台实施了关于考试、竞赛、发表作品等方面的奖励办法,并先后以1000——1500元的巨额重奖了在高考、中考、统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数十名学生,以600余元的高额重奖了在全国竞赛中荣获大奖的优秀学生,以数万元的重金奖励了50%以上的荣获过各种优秀先进荣誉称号的莘莘学子,形成了促使优秀生迅速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在今年中考中,学校还将根据考生在全市的成绩名次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同时,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明确的办学思想和明晰的办学思路,我们于2000年下学期对校园进行了大规模、全面的校园文化建设,确立了“有所作为”的校训,并以此为红线,确立了由“四高”(高品位,高质量,高境界,高风格)、“五雅”(雅道,雅言,雅观,雅趣,雅量)和“六实”(做人诚实,思想朴实,学业扎实,身体结实,作风踏实,办事落实)构成的“高雅务实”的校风,以及“牢记‘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实施以学法教学为主的针对性教学”的教风和“落实‘三个凡是’(凡是学过的都要会,凡是做过的都要对,凡是需要记忆的都要背),绝不把任何一个问题留给明天”的学风。还进行了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厕所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了让每个景点都育人,每面墙壁都说话。

近一年来,全校先后有8个教科研课题被市教科院批准立项,学校也因此而被全国重点中学教科研联合体聘任为理事校;教师共有100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学生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150多篇;98级3班学生张明财在今年的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学校当即奖励他现金600元,并同时奖励指导教师600元。 近一年来,学校树立大服务意识,为改善师生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做了大量工作。能容纳40户教师,总建筑面积为4500余平方米的教师公寓楼即将峻工,建起了教工餐厅(早晨免费供应豆汁)方便了教师就餐,定期为家不在本校的教师过生日,夏季为教师购买了饮水机,冬季为教师购进了烤火煤,汛期到来之前为教职工家属院修好了地下排水道,立冬之后就为教师、学生的所有宿舍封好了后窗;每到寒暑假都为学习优异的教职工子女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设立资助贫困生的勤工助学岗(每月可获得50—80元不等的报酬),建立了“减、免、贷、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开通了学生直通车,设立了公交车二中站,方便了教师、学生的交通;设立了家长接待日,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为学校和家长之间开辟了良好的沟通渠道;每学期为师生进行查体;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杜绝了社会不良习气的侵袭,使学生做到了人身安全,思想健康,学习专心。这一切,都使教师、学生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与可爱。学校还实行开放式办学,以为学生一生幸福负责的态度,全面照顾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特意从潍坊学院等院校聘请了8名教授作兼职教师,定期为教师和学生作报告并提供心理咨询。与此同时,通过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为教师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学校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就大大加快了硬件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了教学设施精良化。学校以“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多方筹措资金300多万元,相继建立了拥有120台北大方正电脑的微机室两个,建起了声像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和韶华电视台,给每个教学班都配置了高清晰度的3M1700投影仪,建起了校园多媒体信息网,信息教育的触角已延伸到每一个学生身边。帮助87名教师实现了微机办公(人手一台)。教师们用计算机备课,用多媒体演示,用网络来教学,做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总建筑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的高标准的综合教学大楼一期工程于2000年10月份破土动工,预计到2001年8月份即可交付使用。一栋能容纳1800余人的高档次学生公寓和一个能容纳39个住户的教师公寓楼及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教学楼二期工程也将于2001年秋季开工。学校先后荣获“省校舍改造先进单位”和“潍坊市美化绿化先进单位。 由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宗旨,赢得了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的高度信赖与大力支持,从而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在市教委组织的2000年度综合督导评估中,我校荣获了教学工作先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教科研工作先进学校、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师德建设优秀集体以及档案管理先进单位等8项大奖,获奖项目列全市普通高中之首。在春节前的市统考中,我 校多数学科的成绩均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高密二中,这所已逾不惑之年的老校,正乘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劲东风,朝着更高、更新、更好的宏伟目标大踏步前进!

高密市凤城中学

即以前的高密四中,2004年,高密市政府实施“高中教育城区化”战略,在高密城南建设一所占地407亩的新校——高密市凤城中学。新校于2004年8月破土动工,2006年8月投入使用,原高密市第四中学整体搬入高密市凤城中学。从此,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了优质的高中教育,建校五十年的高密市第四中学驶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高密市凤城中学位于高密市城南。学校东接现代时尚的齐鲁纺织服装城,西傍水光潋滟的南湖,南临一望无际的田野,北靠日新月异的市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学校占地407亩,总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学校目前有55个教学班,学生3300人,教职工252人。以后将逐步发展成为一所能容纳108个教学班,5400名学生的全日制民办中学。

学校建有教学楼6栋、学生公寓楼5栋、餐厅2栋以及办公楼、科技楼、艺术楼、体育馆、图书楼等,按照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和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配备内部设施,教学楼内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室,并设有综合教学功能室。科技楼内设有网络中心、软件开发中心、电子实验室、学生网站等电化教学装备室,以及理化生分类实验室和自然科学实验室。艺术楼内设有舞蹈室、琴室、管乐室、键盘乐室、画室、形体室等多种专业教室。体育馆内设有体操室、健身室以及各种球类活动场所。

学校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原则,秉承“用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办学宗旨,全力开展“有选择无淘汰”教育,一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保证让每一位学子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学校教学成绩显著,近几年,高考本科进线人数连年递增,先后向清华、北大、复旦等全国名牌院校输送优秀学生85人。2006年高考10个学科中,凤城中学独揽 9科全市第一。2007年高考,文理艺体各类本科进线人数都有大幅度增加,重点本科进线比率全市第一;于心庆同学以655分成绩获得全市文科状元。

高密市第五中学

高密市第五中学座落于高密市区西关路南首与平日公路交汇处,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高密市直属的国办普通高级中学。高密市第五中学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文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学校、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是潍坊市重点普通高级中学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教学主体分成了高一级部、高二级部、高三级部、初中部、艺术苑五部分,共有在校学生30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7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1人,特级教师2人,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山东省教学能手1人,获山东省优质课称号教师2人,潍坊市学术带头人1人,潍坊市教学能手18人,高密市学科带头人8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人。

学校以建设校园、学园、乐园、家园为目标,不断完善学校布局结构,做到了学习区、生活区、运动区层次井然、布局合理。学校还努力更新内部设施,广泛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在,学校的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多媒体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建设了高标准的信息技术教室、画室和琴房,为学生搭建了通向成功的立交桥;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各类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齐备;建成了校园网,并实现了与因特网的对接,使学生的眼睛看的更广、更远,让外面的世界变得更小、更近。学校的现代化餐厅,可以供3000人同时就餐;复合式学生公寓,为学生创造了舒适的休息条件;学校的健身房、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足球场等运动场所,保证了学生和教职工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有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活动。

多年来,学校以“笃实重然、敬事而信”为校训,以“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为办学策略,以“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多元发展、鼓励冒尖”为教育策略,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仅自1998年至今,高密市第五中学就有8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深造。在他们前面,还有在美国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槐国忠,有获得2000年北欧世家皮草毛皮饰边服装设计大赛金奖的张静,有山东省高考理科状元杜邓宝。现在,高密市第五中学的高考升学率已达85%以上。

中国加入WTO后,根据有关条款,“教育服务”也被纳入服务贸易落畴,外国教育可以根据国际规范参与中国教育,中国教育也可以走出去融入国际教育市场。这,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密市第五中学正以关爱教育之胸怀,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之眼光,竭诚相邀国际合作办学伙伴,双方缔结合作办学协议,通过互派参观团、互派交流学习学生、互通教育信息,共同投资办学等形式,加强交流,互相协作,互惠互利,实现共同发展。

高密市实验中学

高密市实验中学,前身为高密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985 年建校,历经15年,为高密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形势的变化,高中教育蓬勃发展,为适应高中教育城区化的要求, 2000 年7 月,经高密市委市政府批准,成人中专试办综合高中, 2004 年3月更名为“实验中学”, 2005 年5月,顺利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的验收。学校占地1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7000多平方米,原始价值约 5000万元。学校现有教学班 50 个,教职工258人,在校生3000余人。十余栋楼房布局科学合理,错落有致,环境优雅,营造了极好的教书育人氛围。学校内部设施齐全,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仪器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阅览室等教学设施达“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校园网络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电视系统、体育器材等教学设备居全市一流,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建立起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灵活用人机制,实行双向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结构工资制、教师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制等多项制度,为每一位教师搭建起了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平台。 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承担国家级“十五”规划教研课题一项,山东省“十五”教研课题三项,多人获国家级、省级、市级教学成果奖,学科带头人、市县级教学能手等骨干系列教师称号及市县级优质课奖获得者 80多人,有600余篇教学教研论文在教育刊物上发表或获市县级以上奖励。教师队伍达到了“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整体水平居全市前列。 学校始终坚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教育”的基本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确立了“文理为主、艺体为辅、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几年来在基础差、底子薄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实现了学校教育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荣获“教学工作先进学校”、“科研工作先进学校”、“办学效益先进单位”、“档案管理先进单位”、“财务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褒扬奖励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横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发展中的高密市实验中学将本着“出名师、育名生、创名校”的总体战略目标,继续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推动学校教育的成长和壮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密市实验中学必将成为山东半岛教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高密市发达补习学校

高密市发达补习学校创建于1998年的,是高密市教育局直属的山东省第一所专业性高考补习学校。学校以“不惧挫折,欢迎挑战,达观用世,永远进取”为校训,凭着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对学生的深厚感情,慎聘良师,科学施教,形成了“团结、热情、敬业、高效”的学校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绩,高考升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清华、北大有昂首走出“发达”的校友,全国各地有慕名前来“发达”的学生。2006年,576名参加高考的学生中,359人进入本科(军检线以上)分数线,理科“火箭班”58名同学参加考试,本科上线55人,创造了高密市高考单班本科上线人数之最。学校连年被评为“高密市教学工作先进学校”、“高密市办学效益先进学校”、“高密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力地证明:这不是一所落第者的学校,而是一所自强者的学校、有志者的学校、成功者的学校。

学校以"以师生发展为本,办人民满意学校"为理念,以"正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为学生工作主线,以建成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品牌响亮的个性化品牌学校"为办学目标,以"聚精会神关注学生成长,一心一意提高教育质量,为每个学生将来成为我们社会的有用之才做准备"为办学宗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

学校以严明的校纪、严肃的学风、严格的训练为基础,倡导"勤、诚、敬、信、勇、雅、理、韧、恕、恒"十字校风,本着"开明、开放、求真、求高"的管理思想,为学校教育、教学营造了一"严明、和谐、智慧、积极"的良好氛围。

市教育局严格把关,选调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执教。现有专任教师88名,具有高、中级职称者占95%以上。其中有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潍坊市优秀教师10人,潍坊市教学能手18人,高密市教学能手26人,高密市功勋班主任5人,高密市功勋教师6人,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一流的师资队伍。整个教师群体,具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热情的工作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丰富的辅导高考经验,是同学们补习、升学的可靠保证。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我校设计、组织、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采用颇具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模式,以学生高考成绩为依据,开设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四种强化班,实施"补弱"教学,已经形成我校独具的办学特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成绩自选班级,确保教学的针对性,使补习的收效明显。学校"学业支持中心"对于各学科成绩不平衡的学生,将按学生需要,提供全面、系统、又富针对性的"家教式"辅导。开设优秀生实验班("火箭班")和潜能提高班,多种教学形式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尽现我校学生利益高于一切的教学思想和参加我校补习的优越之处。

鉴于高考复读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学校一贯坚持 "疗心" 和 "补知"并重的工作思路。致力于使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求知。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特点,提供实用有效的心理帮助。设立心理咨询室和"悄悄话"信箱,解决学生平时学习、生活当中的心理难题,努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学生懂得热爱人生、珍惜生命,以正常的、健康的心态投入学习。担任心理咨询的老师,阅历深厚,德高望重,精通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引领每一位学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生活,凭愉快的态度参与学习,以达观的心境对待成败,为决胜高考乘上心灵的翅膀。

舞钢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学校历史

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个阶段相当于现在什么文凭一说,现在只要你想上学,周有资格去上,而古代不同,你的学识和考试名次如果没有到达一定层次,你是不会有资格去参加上一级的考试的!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做“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亦称殿试。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蓝田县城关中学的管理方针

学校始建于1972年,1990年正式定名为舞钢市第一高级中学,1979年7月被评为平顶山市重点中学,2005年被评为平顶山市级示范性高中。

1972年5月7日学校开始创办,校址是现在寺坡二街坊。

1972年6月1日,学校正式命名为“平舞工区第一小学”,校址:寺坡东北角铁道南沿。6月,上级派学校第一任负责人王荣光负责全面工作,赵尊荣负责教务。9月1日,第二学期开学,学校开设初、高中部。

1973年初,送走第一届高中毕业生17人。

1973年1月,搬到焦沟东头新校舍。

1973年春,教学大楼开始奠基。钢司师生由本校分出。

1974年春,春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

1974年3月,张茂和任学校总负责人。

1974年5月,中学部搬到垭口教学楼(现市一中教学楼).

1975年3月27日,经常委研究,同意学校分设为第一中学、第一小学。

1977年6月1日,工区改名为舞钢区归属平顶山市。

1977年9月,初中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

1977年11月,恢复高考制度。

1981年5月,高考预选。

年6月5日,留学美国我校75届毕业学生张振宇返校向师生作汇报,区委书记、宣传部部长列席报告会。

1987年7月,初、高中分设。

1988年9月,我校学生马莉获省文科高考状元。

1989年9月,张剑鸣、胡志刚二同学分别以613和603分考取清华大学。荣获全平顶山市理科第一名和第二名。

1990年,随着舞钢撤区建市,学校改名为舞钢市第一高级中学。

1993年7月,我校学生穆春广获河南省文科高考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

2000年10月,张书泮同志调入我校担任校长。

2001年,我校学生南哲考入北京大学。

2003年秋,新校区开始筹建。

2004年7月22日,段书晓同志调入我校任校长.

2005年6月,学校被评为平顶山市级“示范性高中”。

2007年,我校学生杨希孟以平顶山市理科应届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本硕博连读。

2007年10月15日,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搬入新校区上课。

2008年7月,随着最后一届高三学生在老校区毕业,学校彻底实现整体搬迁。

2009年4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电机系在我校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签订协议书,在市影剧院举行授牌仪式。

2009年8月16日,组织部宣布段书晓同志调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泽南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2010年2月6日,市委组织部到我校宣布任命马泽南同志为市一高校长、党总支书记。

春考录取了还能报夏考吗

城关中学是一所教育教学质量较为优异的学校。在其辉煌的办学历史上,素有“蓝田高等学府”的美誉,为蓝田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量的合格劳动者,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自恢复高考制度30年间,该校共为高校输送本科生4800余人,2001年,该校王英同学以677分的成绩获蓝田状元,2006年该校在周边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情况下,仍保持相对稳定,相对成绩位列蓝田首位,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达到708人,创城关中学近十年来高考最好成绩,相比2006年高考二本上线增加136人,增幅达到127.9%,2011年本科上线1038人,二本以上485人。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1、我们始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工作理念。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五育并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基人生,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

2、学校确立了“德学并举、奠基人生、升学就业、导航成功”的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全面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3、顺势而为,规划发展。2006年元月份,我们根据当前教育发展趋势,按照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县情,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质量立校、教师兴教”战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原则,制定了城关中学学校发展的三年和五年规划,提出学校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学校未来发展要坚持“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工作理念,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三年争创省级标准化高中、五年挤身西部地区一流名校行列。

“规划”对实现创建目标作出了阶段性的安排,明确了整体的工作思路和措施。为了确保学校规划顺利实施,早日实现发展目标,制订了规划的监测、反馈、调控实施方案,学校成立了创建工作小组,围绕《陕西省普通高中标准化学校评估管理办法》,对2006、2007年度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任务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对照《陕西省普通高中标准化学校评估标准及实施细则》,层层分解任务,全体动员、全员参与,认真自查,改进工作,完善资料,提出整改意见;推动创建工作扎实开展。

4、学校管理规范高效。

第一、学校重视领导班子建设,班子整体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把班子建设成为一支团结的班子、学习的班子、务实的班子、廉洁的班子。在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有关法规和政策,提高政策水平,做到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严格执行收费、财务管理等政策法规,全面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规范办学,依法治校。其次是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工作上坚持吃苦在前,待遇上坚持教师为先;发扬求真务实积极服务的优良作风,保持了和谐、民主、友好的干群关系。三是坚持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较高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学校发展的领路人。

第二、坚持依法治校。我们把依法依规治校作为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认真执行《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编印了《城关中学管理制度章程》。在管理上,突出“制度求严、过程求细、方法求活、效果求实”的特点。同时针对新时期中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主动联系公安、工商等部门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强化门禁检查,保证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三、坚持民主治校。我们不断加强学校民主建设,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实现了学校健康发展。我们坚持行政会议、教职工大会及教代会制度,学校所有重大问题全部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了学校收费公示、财务公开、评选先进公开、考核评估公开、职称晋升公开,招生工作公开、重大事项结果公开等全方位的校务公开。广开言路,进一步加深师生与领导之间的联系,使领导及时了解情况,并及时做出决策。营造了一种师生人人都是学校主人的氛围,创设了公正公平、团结进取的环境,把民主治校落到了实处,形成了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奋发进取创一流的工作局面,调动了人人心情舒畅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坚持管理创新,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工作中我们坚持管理就是质量,只有一流的管理,才有一流业绩的理念,把创新管理作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我们引入梯次发展管理评价的思想,突出管理的人文性,着力搭建公平、竞争的管理平台,坚持不懈抓完善与改进。

第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这次改革,我们充分体现办学以质量为根本,管理以教师为根本的思想。2004年12月,确立“1234”的工作思路是:一个中心、两个倾斜、三个结合、四个推行”,即坚持教学质量为中心,扭住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激励机制,向一线教师倾斜,向成绩效益倾斜;提高与发展相结合,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奖励与惩罚相结合;推行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竞聘上岗制,推行年级组长负责制,支持鼓励年级组长积极大胆投入到年级教育教学管理中去,推行班主任自愿报名组织选聘制,推行教师组内试行招聘制。我们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了岗位目标责任制,末位待岗制,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确定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对新进教师一律实行考任制,严格把好进人关。

第二、加大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工作活力。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我们按照“绩效对等、绩誉对等、责重多得、多劳多得”的原则,制定了该校《课时津贴发放办法》、《教学评估方案》、《班主任津贴发放办法》等,并且严格照考核结果予以兑现,增强了教职工工作责任感,在全校形成了鼓足干劲争上游的工作风气。

第三、改革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坚持人本管理,走出了一条以规治校的新路子,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实行了责任管理,年级包抓和岗位责任制。深化了领导包级、包科、包重点的目标责任制,深化了条块工作负责制,将任务落实到人,保证了人人肩上有担子。推行了全员评领导、教师评职员、学生评教师的三评价制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月考检测制度、常规教学月检查兑现制度、分类施教制度、教考分离制度、作业批改制度、早读和晚自习辅导制度、教师教学常规检查制度、优秀教师评选制度。在学生管理上,实行了学生动态跟踪卡制度、优异生优秀生学习进步生优秀干部奖励制度、优生补差制度、班会制度等。制度的实施,促进了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

坚持以教师为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整体优化教学工作,推进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抓常规落实。在常规教学过程中,我们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了《西安市中小学教师常规教学管理条例》、《蓝田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制定了城关中学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等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师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方面都规定了详细的要求。并通过随机听课、学生评议调查等方式随时了解教师的常规教学落实情况。对学生的常规学习指导,通过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训练,收到了明显效果。

2、抓师德教育。在师德建设中,我们始终按照《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和《蓝田县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教师落实“八荣八耻”的意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大力倡导“依法执教、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规范,倡导遵纪爱岗,敬业奉献,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同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国家、省、市、县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各类文件,扎扎实实组织一年一度的暑期教师学习会,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并将每个教师的师德表现和评优树模、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工资奖金相挂钩,激发了活力,转变了作风,培植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风尚,教职工的事业心、责任心显著增强。

3、抓师能提高。我们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动员全体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研究教材、大纲、教法、学法,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技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靠一流的教学水平施教立身。首先积极动员广大教师参加各类形式的业务进修,并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专门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想方设法为他们提高创造条件。近三年有26人取得了本科文凭, 4人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该校教师合格率达到了95.4%。其次在中青年教师中深入推行教师培训工程。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骨干教师分别联系帮带一名青年教师,作为一项硬任务,分包培养,使其实现一年上路、二年合格、三年成熟、五年创优、八年成名的目标。并要求帮带教师之间每周要互听一节课,每月召开一次碰头会,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结评比。要求每个青年教师每周做一套高考题,有效的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在一年一度暑期教师学习会中,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高考试题考试。再就是坚持定期开展各类常规教学听评课活动。先后多次举办了骨干教师示范课、中青年教师赛教课、新教师汇报课、多媒体赛教课等活动,达到了相互补充、相互提高的目的.有1名教师被评为陕西省特级教师,2名省级骨干教师、2名市级骨干教师,2名教师获得市级劳模,3名教师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县级教学标兵5名,先后有39名教师被陕师大聘为实习指导教师。

4、抓教育科研。我们紧密围绕“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名师”的教研宗旨,在全体教师中大兴教学研究之风,积极倡导科研服务教学的主张,提倡立足校本搞活教研。该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研究室,专职负责教学研究工作,加强了对教研活动的领导。制定了城关中学校本教研制度,并充分发挥教研室、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的作用,从学校实际出发,遵循“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原则,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教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该校被陕西省教科所命名为校本教研项目学校,有3项课题被确定为县、市教研教改课题。学校先后推广“诱思探究”、“洋思经验”等教学实验改革,教师人人有教研教改笔记,有45篇论文在省、市、县级刊物上发表,有106篇论文获奖。每个教师每学期撰写1-2篇教研论文或体会文章。

5、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管理机制。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改方案,该校成立了有校领导、教师代表等组成的学校课程委员会,制定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学校课程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指导教师按规划开发校本课程整合课程资源,并检查督促课程实施情况。研究制定了《蓝田县城关中学高中课程计划》、《蓝田县城关中学高中课程管理实施方案》,并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课改准备工作的精神,参加了大量的培训活动,做了大量的培训工作;全员参加校内培训,高一级36名教师集中参加了培训,为高中课改的全面启动做好准备。

我们从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入手,扎实开展校本研究活动,把加强教育科研、改革教学方法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走进新课程”培训活动,通过观看新课程培训光盘、召开座谈会、教学方法研讨会、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等形式,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各科教学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品格养成、学习过程和方法指导,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6、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标准。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扎实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开齐、开足体音美信息劳技等规定的全部课程。各年级在暑期都安排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对高一、高二年级开展军训活动;各班每周都有一节信息技术课、一节艺术欣赏课和两节体育课。学校邀请了美籍教师来校上课,强化英语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整合资源,拓展课外教学,如语文组的文学鉴赏,历史组的专题讲座,英语组的兴趣小组。在学生中成立了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足球队、演唱队等,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7、狠抓常规教学,向细节管理要质量。以梯次发展管理评价为指导,我们优化创新常规教学五个环节内容,重视加强教学质量的形成管理。坚持集体备课,推行“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个别补充,适当删减,自成特色”的备课模式;在课堂教学上,倡导学法训练,实施探究性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开门见山、直揭课题、解读内容、能力训练”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和效果;在作业布置上,我们实行不论文理科都写批阅评语,把它作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平台,激发学习动力,作业内容分三个层次,基础题、拔高题、探究题,设立优秀作业布置奖,提高练习效率;拓展辅导的功能,实行“辅导、管理、教育”三结合;减少考试频次,提高考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设立优秀命题奖,推行跟踪考试,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落实常规教学检查,每学期4次,评选优秀作业、优秀教案、优秀命题,集中进行展览,调动了师生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8、专业引领,助推课改。该校在“名师工程”的带动下,开展了公开课教学活动,新教师每学期上一节亮相课,骨干教师上一节示范课,学科带头人上一节观摩课;活动突出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结合课改要求,融合课改理念,进行课堂教学示范,广大教师受益匪浅。学校有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总结性报告:代表性的是化学教师岳仙丽和数学教师靳小平的报告。学校教师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上交流过学校课程实施经验,例如,万顺乾、程曦、靳欢利三位教师参加了陕师大组织的高三数学复习经验交流会,据学校教研室统计,有45名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部分论文入选《城关中学教研教改论文集》)。学校课程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具有一定影响,能够给其他学校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9、重视过程和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实施创新教育的载体,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由学校教研室具体负责,各教研组具体实施,先后通过确定课题、成立小组、制定计划、分工实施、撰写报告、相互交流等方式,共收到研究性学习报告15多份,每学期举办学法交流1次,举办优秀作业展1次。通过开展学法探究交流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转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10、加强教学考核与评价。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先后制定了《教学目标管理及评价细则》、《任课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教育教学评价方案》以及《教学奖评选办法》等一系列考核制度,按照“梯次论质”的评价思想,把教学成绩与同类学校、县内平均水平进行横纵比较,全面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充分肯定了教师的工作成绩,评出了热情,评出了干劲。

1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时代主题。我们注重用素质教育观念看待学生,确立了新的学生观、评价观,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突出终极关怀。让学生人人都能成功,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第一、落实德育为首的地位。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从该校实际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政教处为主体,班主任为骨干,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建立了以学校为主、家庭积极配合、社会关心支持的德育工作网络;制定并完善配套教育措施和规章制度,注重学生爱国情感和道德品质培养,以爱国成才教育为主线,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安全教育、法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把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造就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心、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作为我们的目标,不断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针对性,增强说服力。使广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高一学生主要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高二学生主要进行纪律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对高三学生主要进行成人、成才、成功教育,使德育工作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相互协调,整体提高。

第二、重视体卫艺工作。首先我们以强身健体作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上好体育课,使体育课达到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坚持举办春季田竞运动会、秋季球类运动会、元旦越野赛、师生拔河赛等体育竞赛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99%以上,通过各种形式的锻炼,使学生的体育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其次学校卫生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我们把保护学生的安全,预防身心疾病,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安全保健贯穿于学校卫生工作的始终,重视学生健康安全教育,坚持预防保健为主,实施预防性的卫生监督管理措施。学校设有专门的卫生室,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卫生检查、监督制度和措施,邀请有关人员为学生讲解青春期卫生常识,每年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一次体检,进行了周密、细致的预防工作,确保了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再就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同培养学生的特长及陶冶情操紧密的结合起来,开设了美术、音乐艺术欣赏课,由专职教师进行讲授。切实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审美情趣,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12、质量立校,培养合格人才。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只有不断的提高质量,才能确保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在教学工作中,牢固树立“三个面向”,落实“三个创新”,一是面向新课改,落实教法创新,二是面向新高考,落实备考创新,三是面向学生实际,落实管理创新。我们从抓课堂教学开始,坚持“三个优化”,即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坚持起始年级与毕业年级并重,做到立足会考、狠抓高考、全体合格、力求升学,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2004年,该校高考本科上线达到370名,本科上线率达到41.67%,专科上线率达到86.26%;2005年本科上线386名,本科上线率达到57.78%,专科上线率达到89.67%;2006年本科上线545人,本科上线率达到62.2%,专科上线率达到91.53%。高考成绩连续三年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2006年高考成绩增幅列蓝田县第一,位居西安市同类学校较高水平。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708人,二本以上253人,创该校近十年来高考最好成绩,标志城关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12年我校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达571人。2013年我校高考赓续辉煌,二本上线595人,本科上线人数突破1063人,高考上线率98.84%。2014年我校高考成绩再创佳绩,二本上线543人。其中张馨同学以667分喜获蓝田文科状元,已被北京大学录取。李喆洋以670分优异成绩勇夺蓝田理科状元。

重视信息化建设,强化现代教育技术

我校信息化建设坚持“量力而行、分期建设、满足应用、适当超前”的原则,在资金非常紧缺的情况下,累计投入271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该校已建成有64座多功能语音室3个,64座学生机房3个,多媒体实验室3个,308座大型多功能厅1个,投影多媒体教室15个,可实现视频、课件点播的教室21个,监控系统一套,中心机房一个,具有259个信息点的千兆校园网络一套,实现每个办公室都能上网,学校共有计算机207台,服务器4台,通过”名师工程”评选了20名学科骨干教师,为他们每人配备笔记本电脑1台。

我们不仅重视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更加重视教师队伍的信息技能的培养。为了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现有资源,我们组织了3次45岁以下教师信息化培训;通过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得到普遍地提高,100%教师达到了A级模块证。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由不会开机到学会打字,由不会上网到搜索、下载资料,由不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到制作课件,在教学设计上实现了多媒体学科的整合。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进步很快,多媒体辅助教学蔚然成风,曾经常出现多位教师争用多媒体教室的现象。学校办公等管理也逐渐离不开信息技术,网络化水平越来越高。

信息技术成果显著。我们鼓励教师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每年开展一次多媒体优质课件的评选活动,并形成惯例,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各显所长,相互借鉴,促进了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该校教师在参加市、县组织的优质课件评选活动中,共有3人获得一等奖,14人次获得二等奖,9人获得三等奖,带动全体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从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作用及局限性等方面探讨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参加春季高考被录取后就不可以参加夏季高考了。

以河南为例,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考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者。

关于高考的其他规定:

所有统考科目均实行网上评卷。省招办严格按照网上评卷有关工作要求和办法负责组织实施评卷工作,加强评卷工作人员管理,确保评卷过程安全、结果准确。高校有责任承担评卷工作任务。考试结束后,各地须配合做好考试内容改革的宣传工作,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并按有关要求及时、准确上报有关考试信息。

省招办通过普通高招考生服务平台只读邮件向考生发送电子成绩单。考生也可在省招办公布的网站上查询本人成绩。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严禁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1]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科举考试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南、北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二万人以上。

元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中落时期

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

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时办时废,共举办过十六次,取士一千余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科举制度中的进士卷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2]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清代状元曹鸿勋殿试策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3]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清代科举钦定榜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4]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清代科举殿试场所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5]

科举博物馆中的进士厅

科举博物馆中的状元厅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贡士,贡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6]

中国科举制度最后一科金榜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7]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希望被您采纳!

文章标签: # 学校 # 学生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