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高考状元北大,高考北大奇迹

tamoadmin 2024-06-08 人已围观

简介1.17年前,那个高考900分,考上北大的广东男孩,如今现状如何?2.当初那名4次高考,一次北大两次清华的四川才子,最后结局如何?3.中国最“传奇”的高考状元,先后被北大清华退学,你知道他是谁吗?4.14岁参加高考,以750分考进清华的神童何碧玉,后来为何招致非议5.四川成都最牛班主任:班上50多人送一半到北大清华6.成都最牛理科班:全班重本清华北大录8人7.扬帆起航 筑梦前行8.从高一成绩下游,

1.17年前,那个高考900分,考上北大的广东男孩,如今现状如何?

2.当初那名4次高考,一次北大两次清华的四川才子,最后结局如何?

3.中国最“传奇”的高考状元,先后被北大清华退学,你知道他是谁吗?

4.14岁参加高考,以750分考进清华的神童何碧玉,后来为何招致非议

5.四川成都最牛班主任:班上50多人送一半到北大清华

6.成都最牛理科班:全班重本清华北大录8人

7.扬帆起航 筑梦前行

8.从高一成绩下游,到高考688进北大,自述:能逆袭,靠哪几个“字”?

高考状元北大,高考北大奇迹

对他有所关注的人应该都知道,当年出众的成绩让他进入了清华大学,毕业之后他曾经短暂的在国外学习工作,后来又回到国内,在中科院从事研究工作。比起其他的高考状元,王端鹏显得更加低调理智,从头到尾都知道自己要什么。

满分750他考749

说起王端鹏的名字相信有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因为他创造了高考的奇迹,高考750分满分,他考了749分,真正的高考牛人,和北大的韦神有的一拼。

不过这位高考牛人却备受争议,理由就是因为他的长相。有网友表示,王端鹏的长相不好看,还说一看就是书呆子。也有网友表示,学习很牛,但从长相上看不会有太大的出息。

据悉,他来自山东。网友们一知道他来自这个省份就沸腾了,这个省份的学生和其它地方的学生不一样,学生们都特别努力学习,这么努力也是因为这地方学霸太多了,王端鹏也是学霸其中的一员,749分足以让他站在学霸的顶端了。

差一分就满分

王端鹏也是凭借着当年让人大呼最牛分数的成绩,成功圆梦清华,并且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专业,现在十几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当年的最牛高考状元现状又是如何呢?据悉,王端鹏在从清华毕业后,就进入了中科院进行工作,参与了不少的科研项目。

要知道中科院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入的,学历、学习能力和实力以及努力等缺一不可,比军校还要难考。而王端鹏年纪轻轻就能有如此成就,也着实让嘲笑他颜值的人脸面无光,更是打脸众人。

如今依旧在发光发热

单看照片大家都会觉得?王端鹏是一个无趣的人,并不是,他很喜欢音乐和篮球,性格也十分活泼,平时学习忙碌都会通过打球来减轻压力。平时王端鹏就喜欢鑚研一些问题,阅读课外书,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有军事、物理学、文学。甚至为学校赢得了各种比赛的大奖。

王端鹏自己也表示喜欢课外书是因为,能从中得到启发,遇到难题时,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解剖,这样能快速得到答案。现如今的王端鹏,加入了中科院研究所,正好符合了他钻研的心,不仅如此,因为事业学术上有所成就,王端鹏的收入颇丰,可见读书好,确实能够赚钱。

17年前,那个高考900分,考上北大的广东男孩,如今现状如何?

湖北高考状元常书杰:被北大劝退,复读712分进清华,如今怎样了?介绍如下:

如今是清华大四学生。

高考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一项重要考试,它关系着千万考生的未来和命运。每年都有无数的学子为了高考而拼搏奋斗,希望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在这场竞争中,高考状元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他们以超高的分数和超强的学习能力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敬,也成为了其他考生的榜样和目标。

然而,高考状元并不一定就能够一帆风顺地走向成功,有些人在进入大学后却遭遇了挫折和困境,甚至走上了不归路。常书杰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曾经是湖北省2015年高考理科状元,以69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被誉为“天才学霸”。但在北大期间,他却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最终被学校劝退。这一消息震惊了社会,也让很多人感到惋惜和不解。

常书杰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他选择了重新复读高三,并再次参加高考。在2019年的高考中,他再次创造了奇迹,以712分的成绩再次夺得湖北省理科状元,并成功考入清华大学。这一次,他没有选择回到北大,而是选择了另一所顶尖的大学。这一举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赞扬他有勇气重新开始,有人质疑他是否能够改掉坏习惯。

常书杰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首先,我们应该看到高考状元并不是神话般的存在,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会有自己的弱点和缺陷。进入大学后,他们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挑战,如果不能够自律和自控,就可能会走上歧途。常书杰就是因为没有抵制住网络游戏的诱惑,而导致自己失去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时间。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信心。常书杰虽然被北大劝退,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他选择了重新复读高三,并付出了比以前更多的努力和汗水。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并没有被打败,而是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重新找回自己的方向和动力。

最后,我们应该看到成功并不容易,需要持续地努力和坚持。常书杰再次考入清华大学,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清华大学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需要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如果他不能够保持谦虚和勤奋的态度,而是再次陷入游戏的泥潭,那么他可能会重蹈覆辙,再次失去自己的未来。

总之,常书杰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和处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并且保持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当初那名4次高考,一次北大两次清华的四川才子,最后结局如何?

“一转眼,我离开高明已经15年了,在这15年里,我可以很自豪地跟大家说,我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谭志佳是2003年广东省的高考状元,高明市首位高考状元。当年,谭志佳以900分的好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后来又进入香港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硕博连读学位。

由于表现出色,博士毕业后,他留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做研究员,现在从事骨骼畸形遗传物理研究工作。他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不断向世人发表理论研究成果。

如今事业有成的谭志佳已经在香港娶妻生子,他很感激在自己的成长路上不断给予他帮助的好心人。

于是,他自愿为孩子们免费辅导功课,还加入高明政协,为家乡的发展尽心尽力。谭志佳是读书改变命运的最好典范。

寒门出贵子,高明首位省高考状元

2003年6月27日,是谭志佳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下午,他凯特不安地通过电话查询高考分数,得知自己成为了高考总分省状元。

一时之间,激动、欣慰之情涌上心头,百感交集。谭志佳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母都是农民,靠养鱼为生,收入十分有限,对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实在是力不从心。

父母一直对谭志佳熏熏善导,告诉他一定要努力读书,将来才能改变现状。谭志佳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牢牢记住父母的话,高中三年,坚持不懈,努力读书。为了把更多时间花在学习上,谭志佳平时住校,连节假日学校放假,他也基本上很少回家。

平时他总是早上第一个到教室,晚自习下课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他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简直是如痴如醉。自然,他的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每次考试都是遥遥领先。

他的努力终于引起学校老师的关注,他们看到一个身处贫困,仍是咬牙拼搏的少年,内心充满感动,于是,学校安排教师帮助他辅导功课,使他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谭志佳却犯难了,在他的心里,当然渴望能够上北大清华之类的一流大学。可是他父母却愁苦交加,他们担心谭志佳报那么好的大学,万一考失利了怎么办?家里实在没有钱供他复读了。还不如报一个差一点的大学稍微稳妥一点。

谭志佳不愿意看着父母难过,他顺从父母的意思,填报了上海的一所大学。老师得知后,大为惊讶,他们觉得以谭志佳如此出色的成绩,考个北京大学根本不成问题,怎么能够填报一个普通大学了事,这不是耽误孩子的前途吗?

老师找到谭志佳,询问他的事情,谭志佳只好把父母的忧虑全盘托出,老师听完后感慨万千。为了打消谭志佳父母的顾虑,学校马上联系到两位资助人,承诺他们会包揽谭志佳以后的一切学费。

在学校的努力之下,两周后,谭志佳如愿以偿在高考志愿上填报北京大学。从此,他敲开了命运之神的大门,通向锦绣前程。

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虽然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却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读书虽然不能改变生命的起点,却可以改变生命的终点。

顺利进入北京大学的谭志佳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作为全国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甚至比起课业繁重的高中生活有过之而无不及。

谭志佳早已经习惯这样的求学生活,他把自己的学业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北大的四年里,他的求学履历照样光彩照人,各门学科成绩在高手如云的北大都是名列前茅。

出生微寒的他明白无论如何再也不能增加父母的负担。于是,他在大学里继续刻苦读书,年年获得奖学金。一有机会,他就到外面打工,做家教、发宣传小广告,赚点小收入。积少成多,再加上他本身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这并不多的小钱也能支撑他度过最美好的大学生涯。

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谭志佳原本有机会到德国去留学,可是年迈的父母舍不得儿子去那么远的地方,很有孝心的谭志佳选择了去香港大学继续深造。

谭志佳说:“人一定要有志在千里的鸿鹄之志,要有远大的理想。”正是身怀着这样的理想,谭志佳每天早出晚归,绝大多数的时间都耗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候一天辛苦下来,什么数据也得不出来,不过对这些源源不断的挫折和失败,谭志佳早已习以为常,他把每次的失败都看成是通向胜利的阶梯。

因此,并不为困难所吓倒,当困难来袭,他镇定地观察、思考,搞清楚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再接再厉。

正是凭着这种严谨的作风,谭志佳的研究进步很快,在香港逐渐站稳脚跟。在港大做研究,每个月都有一笔收入,这让一直囊中羞涩的他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从此可以不必为衣食发愁,他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学术中去了。

不过谭志佳却舍不得用,他把一部分钱留给父母,一部分支助还在上学的弟弟,只留很少的一小部分给自己。

饮水思源,心系家乡父老

“我是土生土长的高明人,根在高明,对高明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感觉。”谈起自己的故乡高明,谭志佳充满深情。

谭志佳在高考结束之后,经媒体报道,他的感人事迹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很多人钦佩谭志佳勇于跟命运抗争的精神,纷纷向他伸出援手。

还有一位好心人跟谭志佳保持长达多年的联系,从他上大学一直到他完成博士后学业在香港大学工作,不仅在经济上支持他,更是在精神上鼓励他,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为谭志佳指点迷津,充当了他的心灵导师,这些都给了谭志佳极大的温暖。

谭志佳在香港定居以后,他的生活逐渐踏上正轨,娶妻生子,安居乐业。饮水思源,他在贫困之际深受众人帮助,如今事业有成,一心想要回馈社会。

在香港的时候,他加入高明同乡会,真所谓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谭志佳见到那些在香港苦苦打拼的老乡,感到格外亲切。

应这帮老乡的请求,谭志佳每周抽出一天的时间,免费为老乡的孩子们辅导功课。一来可以减轻老乡们的经济压力,二来也可以解决老乡面临的下一代的教育难题。

他还加入高明政协,充当高明与香港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实现信息共享,促进高明更好更快发展。

小结:

读书能够改变命运,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是读书并不是“美味蛋糕”,需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努力,洒下无数汗水。

读书也不是“一劳永逸”,需要人们长期坚持不懈。谭志佳在成功夺取“高考状元”的桂冠之后,并没有开始“享受人生”,他认为“状元”只代表自己高中的成绩,并不能代表自己的未来。站在新的人生高度上,谭志佳继续孜孜不倦钻研学术,一路读到博士后。

如今的他从当年的贫寒学生蜕变成一位见识广、学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从谭志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读书的力量,谭志佳的事迹是对“读书改变命运”的最好的诠释。

中国最“传奇”的高考状元,先后被北大清华退学,你知道他是谁吗?

《自控力》:“人生中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努力的痛苦,一种是后悔的痛苦,而我认为后者要比前者大千倍。 ”

一年一度的高考,万千赛马过大江,就重视程度上而言,公交、警察和政府,整个社会系统围绕着高考选拔运作。在高考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考生,除了会获得省内的“状元”荣誉称号和有偿奖励,争相而来的还有媒体采访与曝光度。在13年前,就有这样一位先后参加4次高考,一次北大两次清华的考生,这样的一个才子、“考霸”,如今的现状如何呢?

张非是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人,14岁时初中毕业,顺利的进入四川省的一所邮电学校就读。通过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我们了解到,这个时候的张非,就表现出来很高的学习天赋。相应的,同时也了解到,张非在生活中的表现调皮贪玩。也正是因为他管控不了自己吊儿郎当的坏习惯,耽误了一次次本应该抓住的宝贵机会,最后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果不其然,张非在邮电学校就读两年后便退学了,但这也是他那传奇的高考之路的开始。退学后的张非进入岳池中学复读,2002年参加高考,被复旦大学录取。但他并不满意自己的成绩,他的目标是北大,于是,便没有去参加复旦大学的新生报到,决定再复读一年,决战北大。不得不说的是,张非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认知还是非常的清晰且有自信的。

第二年,他在岳池县第一中学复读,总分606分,如愿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录取。北大是众多高考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它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学府,和隔壁清华一同为中国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其毕业证的含金量自是不必说,可以随便敲开各大国企和私企的招人大门。

按理说,如愿考上北大的张非,应该是和校内的众多莘莘学子一样,在本有的天赋上更加的努力学习,精进一步,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深度,最后步入社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或许是因为张非对自己的天赋自信过了头,或许只是因为他克服不了生性里的贪玩,当然,很大概率这两者在他身上都有。刚刚入学满一年,张非因为七门必修课不及格在2004年被迫退学。

这反倒燃起了他的斗志,回乡后,他决定再次赴战高考。这次,他辗转来到南充十一中复读。2004年,他以更加优异的成绩703分,考入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令人料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再次被退学了!退学的缘由和北大一样,张非没有修满学分,成绩太差,按照学校规定给予劝退。

2007年,一位叫名叫张空谷的人以677分荣获四川省南充市理科第二名的头衔,遂被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录取。据调查,这位张空谷就是张非,他竟然改了自己的名字,第四次参加高考。这距离他第一次参加高考已经跨越了6年,这6年来,张非一直在高考和被退学之间反复横跳,这一切都可以归于他自身身上的矛盾点没有得到有效的制衡与调节。

过人的天赋和调皮贪玩的性格,这两点互相冲突,最终爆发成为这种令闻者认为其魔幻,听闻后为之唏嘘的结局。张非身上这种阻碍其自身发展的性格的形成,也和他的原生家庭有一定的关系。据了解,大部分只关心孩子成绩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考试考的好,就等同于是不需要父母引导和管教的好孩子。但事实上是,好的幼苗是更需要园丁的细心呵护与栽培才能真正地发挥其所长的。张非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于是父母给的“自由过了火”。

张非的事情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各种采访和报道纷至沓来,“四川考霸”“高考钉子户”等一类的称呼也成了安在张非头上的头衔。张非可谓是“一夜爆红”,他的事迹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网友们在网上关于此事的讨论也热度不断。一派围绕“聪明就是任性”这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展开讨论,另一派则围绕“羡慕”、“考神”这种出色的考试能力和学习天赋展开讨论。

确实,在那段时间,张非火了。但是,新闻是有时效性的,狂热的报道和讨论过后,张非的这个事件终究是被淹没在了信息的海洋里。新闻和生活,一码归一码,热度过了,人总是要继续回归平凡的生活。把一瞬的烟花定格在心里,足矣。

再次考入清华的张非,慢慢的开始改变他在求学途中狂妄的态度,逐渐趋于稳定。但是在大三阶段,他体内的那个不稳定因子又开始躁动起来,他又开始贪玩,每天沉迷于游戏,导致成绩又开始走低。幸运的是,过人的天赋和大一、大二打下的基础,并没有再现被劝退的画面,到了大四,张非顺利从清华大学毕业。

2016年,他决定考中山大学的研究生。但是这次,命运似乎没有站在他这边,或许,命运想要给他一点点能引起启发的小教训。初始的时候一切都非常顺利,但是在复试时,他失败了。高考天才的求学生涯,以考研失败落幕。偶然有消息透露说,张非后来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跌宕起伏的人生最终安定了下来。

后悔吗?我认为张非应该是后悔的。特别是后悔自己当初没有管控好自己,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如若早些做好规划,合理安排学习和的时间,他的命运也不该如此。

歌德曾说过:“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高考从来都是一个筛选考生优劣的一个机器,重要的是,步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当事人的进入社会,能为社会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能为建设社会贡献出多少力量。再天才的脑子,如若没有贡献和价值变现,终将逝去,被淹没在浩瀚历史之中。

14岁参加高考,以750分考进清华的神童何碧玉,后来为何招致非议

这是一位非常?传奇?的高考状元,他曾经4次考上985高校,考上的四所高校,都是?C9高校联盟?中的佼佼者,但是,也是同一个人,创造了被北大、清华先后退学的记录。这个高考牛人,就是曾经的四川省南充市理科状元?张非。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张非同学的高考战绩。2002年,他考入了复旦大学。但是,据说因为他对自己的发挥并不满意,没有选择读,而是选择从头再来。2003年,他考入了北京大学,被信息科技学院录取,但是,来年他就因为7门必修课都不及格被退学。2005年,他成为了南充市理科状元,被录取到清华大学,专业是数理基础科学专业。但是,又过了一年,他又被退学,理由是没有修满学分。2007年,他又一次再战高考,以南充市高考榜眼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这次选择的是环境工程专业。

考上了复旦大学不去读,对于普通人来说,都需要下很大的勇气。毕竟,虽然复旦没有北大和清华出名,那也是响当当的211、985,在中国高校综合排行榜中,能够跻身前10。这也罢了,三次考上北大清华,两次被退学,这样的经历,可以写入中国的高考历史。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张非两次被退学呢?他自己的解释就是,考上大学之后,就没有目标了,只能在游戏中寻找征服和满足感,一进大学就犯网瘾、影响学习,因此,接连被北大和清华退学。

可是,也有媒体挖掘出来了他的另一面。那就是,有人认为,张非之所以被退学,原因就在于想通过高考赚奖金。每一次参加高考,他都能够获得不菲的奖金。比如,2003年考入北大,获得的高考奖励是3000元。2005年考入清华,获得的高考奖励是10万元。2007年考入清华,获得的奖励是5万元。也就是说,这三次征战高考之旅,张非收入了15.3万元。在小编的老家,2005年的10万元,可以在镇上买套房。有人之所以坚持认为他就是为了通过高考赚钱,原因就在于,哪有一个人上大学就犯网瘾、读高中就没有网瘾的?

当然,真实的原因,可能只有张非自己才能知道了。但是,小编仍然为他感到遗憾。毕竟,在他智力最发达的年代,他都在高考,如果他把自己最有才华的那几年,好好投入到大学学习中,前途肯定不可估量。但是,最后一次考上清华之后,坊间基本上就没有他的消息了。也有人认为,这又是一个?伤仲永?的故事,开头很传奇,结尾很平常。

四川成都最牛班主任:班上50多人送一半到北大清华

14岁参加高考,以750分考上清华神童何碧玉。为什么他后来招致批评?

高考,我们青春里一个美丽又恐惧的词。现在,它承载着一群人的热血和梦想,它见证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少年的拼搏;现在,十二年的学习负担太重了,它总是摧毁我们情感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普通人,我们大多数人都要经历高考。就像独木桥,后面是千军万马。大家都想冲过去,其中落水的人很多,自然也不乏成功通过的人。但无论谁回头看,都是惊心动魄的经历。

但是造物主有大智慧。他创造了一大批平庸之辈和少数天才。20年前的河南状元何碧玉,是创作者的完美之作之一。

当我们为高考独木桥而战的时候,这个14岁的女孩已经高考了,以750的高分考上了清华。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很让人吃惊。

1985年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华北石油地质局所在地,1992年至1996年就读于新乡石油小学。1996年,何碧玉才上小学五年级。然而,10岁的她就已经进入河南省唯一的超常教育实验班——3354新乡一中初级班,成绩优异。

在那里,何碧玉和一群同样才华横溢的少年用了四年时间,学习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当我们还在皮绳跳的年纪时,何碧玉就已经和我们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2000年,年仅14岁半的何碧玉参加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以750分的优异成绩获得河南省理科状元。最后考上了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一时间,何碧玉成为河南高考史上的神话,成为被历史铭记的人。

自古英雄出少年,孔融四岁而让梨,项橐七岁当孔子老师;甘洛十二岁为丞相,曹冲六岁将为大象;老子十岁先知,李贺七岁能背诗。

就像何碧玉一样,从小就才华横溢,是众人眼中闪耀的明星,魅力无穷,成为世人羡慕和追求的对象。你可以说上帝是偏的,但普通人从出生起就和他们分开了。

2000年,何碧玉成为清华正式学生。在清华大学的四年里,何碧玉并不自大,她依然努力学习。在清华的图书馆里,一直有一个小小的身影,那就是何碧玉。

图书馆是何碧玉最常去的地方。虽然她比很多人都优秀,但她从不浪费时间,每天都让自己充满知识。但是不要以为何碧玉是这样的书呆子。她不仅爱读书,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培养了很多爱好。

虽然她很年轻,但在大学里她变得越来越独立。她不是盲目学习的学霸,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学霸。

越优秀的人越努力。老话说,优秀是一种习惯。芝诺曾经说过,“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外面的是未知的,里面的是已知的。知道的越多,你的圈子就越大,圈子的周长就越大。所以,你接触未知的空间越大,你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

事实就是如此。越是优秀的人,越能看出自己的无知。他们的眼睛经常用来看自己,所以他们会有不断的求知欲。大多数平庸的人的眼睛都是用来看别人的。普通人总会看看别人有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他们对别人苛刻,对自己却很懒。他们往往一辈子对事物知之甚少,却自以为很充实。

何碧玉是一个审视自己的人。她在傅盛的认知三部曲中提到的第三和第四认知境界: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我们大多数人站在一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很快,四年本科顺利结束。那时候,何碧玉才18岁。毕业后,她选择了继续深造。她去了美国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学习。2009年,24岁的何碧玉获得了神经科学博士学位。

然而,这个年轻的医生并没有停止她的脚步。她继续开辟自己的道路,探索以前没有去过的领域。后来,她成功加入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何碧玉出国后一直在美国发展。面对媒体关于她为什么不回国的问题,她表示已经适应了国外的生活和自己的研究项目,所以会继续选择留在美国。2016年,何碧玉加入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担任助理教授。

但是何碧玉曾经说过要回国。曾经被无数学子顶礼膜拜的河南神考官,现在的处境非常尴尬。网络上有大量声音指责她,说国家培养了十二年,最后却去造福外国人民,指责她不爱国。但也有人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被世界共享,科研的福利被用来造福全人类。

但正因如此,有人认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对于何碧玉留在美国,很多网友认为她只是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忘记了自己的中国身份。但事实是,何碧玉从未改变过国籍,她今天依然是中国人。

曾经轰动一时的高考传奇,我们总是对她充满希望。我们期望看到一个有光的人来建设我们自己的祖国。当一个传说在我们眼中不遵循一个轨迹,我们就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但我们都不是何碧玉。我们没有资格要求她在自己的人生中做出不同的选择。她选择在美国还是中国发展是她个人的权利,外人无权批评。

就爱国主义而言,观点总是不同的。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总是异常强烈,也许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历史书上记载的屈辱。在岁月的长河中,中国曾经因为弱小而被严重打压。

所以我们强烈希望中国能够强大。

一点,再强一点!所以我们谈起钱学森总是满脸的敬仰,因为一个排除万难坚定地要回来建设祖国的人,一定是一个英雄。所以我们害怕人才流失!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对陈碧玉不满。

但,欲想强国,必先自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哪怕是国家也不能禁锢陈碧玉的灵魂与思想,我们无需对她道德,就像上面说的,把眼光放到自己的身上来。

既然如此愤怒,不如早些把其转化为动力。也许像何碧玉这样的天才很少,但创造奇迹的平凡人却不在少数,真的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行动比什么都更能够证明。

每一个强大的国家都是由强大的人民所组成,只有我们自己强大起来,祖国才会强大!说过的少年强则国强,相信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

所以当我们把指责的手指向何碧玉时,扪心自问自己对强国又做出了什么贡献?话不在讽,意在反思。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人和事,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这样就足够了。

高考满分750的何碧玉和749分的王端鹏,当初风光无限后来怎么样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短短28个字,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科举重榜时的兴奋。由于考试前的压力和重榜后的释放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在这方面的诗歌有不少。

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考试还是现在的高考,都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现在虽然没有了科举制度,但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一直在延续高考制度,而关于高考的名言也有不少,比如“挑灯夜战,拂晓惊叹群雄逐鹿。伏案苦读,六月笑看我主沉浮。”

万千学子经过无烟的厮杀经历最为紧张的几天高考之后,接着就是等待分数的公布。待分数公布之日,便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时候。而最为热议的当然是每年的高考状元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两位最为有名的高考状元,他们分别是考了750分的何碧玉和749分的王端鹏,当初风光无限的他们现在过的怎么样了呢?快来一起看看吧!

先来看看750分的何碧玉,她生于1985年,出生地是河南新乡。90年代,中国各个城市成立了不少少年班,10岁半的何碧玉就以优异的表现被选入河南省唯一的一所超常教育实验班——新乡市一中少儿班。

在这个少年班里,学习进度是非常快的,而她的进度更是快,仅仅用4年的功夫就读完了小学六年级、初中、高中共7年的课程,她14岁就参加了高考,取得了750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河南高考理工科“状元”,很多人知道了以后直接惊叹这简直犹如文曲星下凡。

何碧玉从小就对数理化、生物等科目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自学相关书籍,后来大学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在学校她发奋图强,博览群书,并没有因为年纪小而骄傲,通过努力她多次获得权威奖项.

毕业之后没有马上工作,而是选择去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经过几年刻苦钻研,五年之后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留在了美国,进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作为独立研究员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

后来又被聘为美国聘为纽约大学神经学系助理教授,为纽约大学的神经学研究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现今35岁的何碧玉接受采访时,坦然回答,会继续留在美国,因为那里的环境更适,合做研究,对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名状元考取了749分,是来自山东省烟台的王端鹏。很多人提起状元第一反应可能认为会是书呆子,但事实并非如此。据介绍,王端鹏不仅不是“书呆子”,更不是“死读书”。

他班级工作非常热心,不仅喜欢运动,经常打篮球、羽毛球,还是学校各类辩论赛的骨干;他喜欢钻研问题,遇到难题时会变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课余时间喜欢看各类书籍涉猎广泛,在中学期间他获得过奥数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还可以给高考加分。

他说多看课外书会开阔思路,从中得到很多启发,从而遇到问题的时候迎刃而解。可见王端鹏这种一路开挂的求学路,与他的努力和方法是有很大关系的。据悉他的父母都是老师,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助推他成为状元的一个因素。

王端鹏也是被清华大学录取,在校期间他经常泡在实验室,一做实验就是一整天,在学校也经常拿到奖学金。除了刻苦攻读专业科目,他还重视社会交际,参加了不少社团,可谓是一位全才。

毕业后的王端鹏现在中科院担任高分子化学应用研究员,按照行业的薪水规则,这样的岗位年薪,差不多在30万元左右,如果有科研课题的话,每年拿到100万也不成问题。

一向低调的王端鹏过着平淡的日子,却做着不平凡的研究,他不希望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只希望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默默做出贡献。

上面提到的这两位状元,如今的工作和生活还不错,有幸福的家庭,做的也都是自己喜欢的工作。高考是改变人生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能够成为高考状元绝非易事,所以很多家长都忙着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很多年轻学子也都在努力为自己的将来在拼打.

自高考恢复的几十年间,已经诞生了很多的高考状元,但纵观全国的高考状元,有的混的风生水起,有的却压力重重没有什么建树,有的甚至过的还不如普通人.

比如2008年高考状元蒋国兵在多伦多自杀,此事曾轰动一时,也有的状元出国后只是在普通的化工厂打工,生活并不如意。那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

有人通过排名来看是否成功,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成绩降了甚至会严厉惩罚孩子,用这样的因素来判断孩子是否优秀有没有意义呢?记得钟南山院士说过,千万别要求孩子样样都考100分,更别强求他们上清华北大等名校.

假如孩子只是考上一般的大学,但却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就是成功的,如果孩子上了清华北大,却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那也是失败的。他劝大家不要迷信成绩,创造力才是最宝贵的素质。

很多教育学家建议,虽然上大学、上好的大学确实对孩子有所帮助,但是家长不能一味追求分数,而是要根据孩子的特质和爱好来引导孩子,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有专家分析,有的人学历很高也非常优秀,但面对生活的压力,特别是在家庭或个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懂得调整自我,轻者会情绪低落重的则会自杀,后果非常严重。

笔者认为,家长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压力时,如何来解压,如何在纷杂的社会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教育的初衷,这样的人生或许才更有意义。看到这里的你们是怎么觉得呢?

2000年,年仅14岁半的她参加高考,以标准分750分的优异成绩一举夺得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录取,创造了高考历史上的奇迹与神话。

何碧玉高考750分考上清华大学,一时,她也名声大噪,被视为学习的榜样,2004年何碧玉在清华大学生物系顺利毕业,同年她便赴美留学,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就读,于2009年,何碧玉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成功取得了博士学位。

何碧玉完成了大学学业后,就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随之也选择在国外扎根发展,对于这样的决定,很多人都表示不解,因此人们对她这种做法的争议不断。

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就前往美国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留学,后面又进入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目前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担任一名助理教授。

成都最牛理科班:全班重本清华北大录8人

最牛班主任 一个班50多人 送了一半到北大清华

陈中根老师与学生家长为考生助威。

这是一个创造了奇迹的高中毕业班,一个班上50多名学生,有多名同学在高考前就已获得了保送北大、清华或者降分录取的资格,目前已经跨进北大、清华大门的就有25人左右;此外还有被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录取的;全省700分以上的考生一共12人,这个班上就出了3人;680分以上的有16人;班上学生平均成绩近660分;高考数学平均成绩142;英语平均成绩140。这是成都七中高三十二班。“把平凡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就能够成就伟大。”这是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陈中根三年以来的要求。

 一个班有7个数学满分考生

 成都七中高三十二班是一个被光环笼罩的集体,学生不仅考试成绩优秀,班级还被授予了四川省优秀班集体称号。杨景钦同学被团中央授予了“最美中学生称号”。这个班今年数学高考满分的学生有7名。班主任陈中根也是成都市优秀班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数学协会会员……

 杨雨澳的数学考了150分,他说之所以取得这个成绩,是因为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陈老师经常给我们说,一定要有宽广的视野,了解不同题型的解答方法。”张雅沛也提到,陈老师经常鼓励底子好的学生做高难度的题,他说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思维的过程就是收获的过程。“陈老师的课堂轻松活跃,他总会用深入浅出的道

 理给同学讲解,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就能够消化知识,不需要另外开小灶。”今年高考成绩712分的颜逸辰说,陈老师经常找学生谈心,他会针对同学们出现的问题给出意见,往往一针见血,所以班上的同学都非常佩服他。

 高考结束之后,陈老师把一摞厚厚的总结袋发给同学。这里记录了每一名学生三年以来的成长历程。每一次考试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下一次大考的目标,在总结表格上都一目了然。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学生的张雅沛说:“写总结是一个自我梳理的过程,也能够让同学们找到方向和动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看到一位同学的错题本,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解题思路,错误原因等等,一目了然。陈老师说这都是同学们的宝贝,考试前把错题集拿出来看一下,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班五套“领导班子”

 张梓汐是高三十二班的副班主任,她的工作是协助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其实她是班上的一名学生。十二班有五个“领导班子”,每一套班子下面都设有班长,纪律委员,学习委员等等,大家“轮流管”。张梓汐说,有些同学往往只是埋头学习,很少关心班级事务,因此五套“领导班子”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关心班集体。陈老师给同学们立下了一个规定,学生下晚自习之后,只要天气情况允许,学生一定要坚持跑步,他说“身体是学习的本钱。”陈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一件事情让张梓汐记忆深刻,刚上高中时的第一节课,陈老师站在讲台上等待学生进教室,有的同学径直走到座位上,没有给他打招呼。随后,凡是没打招呼的同学都被请出教室,让他们重新进来。从此以后,文明礼貌成为十二班的“标配”,“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应该懂得尊重。”陈老师说。

 一个班有睿智的班主任

 在家长李莉的心目中,儿子杨雨澳的成功是因为遇到陈中根这样优秀的老师,杨雨澳上高二时参加全省数学竞赛失利,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他坚持要挑战高难度的题,却在一些基础知识点上丢分。陈老师并没有责备杨雨澳,只是让他带一盆植物到教室里。李莉很焦虑,儿子这么浮躁,老师居然不批评他?陈老师说:“他竞赛失利本来就很伤心了,这时候讲任何道理他可能都听不进去。让杨雨澳养花,这是一个静心的过程,可以锻炼他的耐心,从而调整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这如同一剂良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杨雨澳的数学成绩很快提升。李莉说,整个高中期间,儿子每天早上7点出门,晚上10点回家。父母的话在儿子看来就是唠叨,而陈老师的话就是同学们的“灵丹妙药”,班上的学生没有不服他的。

扬帆起航 筑梦前行

全班 49人参考,49人上了重本分数线,一本率达到100%,班上的平均分高达611.7分,高出一本分数线近100分,超过复旦大学在川录取分数线,班内8人被清华北大预录,全省理科前10名 “搞定”了2名,分684,是全省第三。成都外国语学校 2011级1班的“霸道”成绩让很多师生和家长都惊呼:“这真是成都最牛理科班!”

“牛”冠四川班长、团支书进全省前10

7月1日下午,成都外国语学校高2011级1班班主任王福孔老师在学校的党员大会上参加了刚高考(微博)完的一班班长胡人允的入党宣誓,见证了爱徒即将走入高等学府之际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今年高考,胡人允以660分的高分进入了全省理科前10名,已经被清华大学签约提前录取。而王老师班上的团支部书记杨誉蜀更以684分的高分,夺得全省理科第三名,也终将花落清华。

除了这两个尖子生,王老师班上还出了8个上清华北大录取线的同学,7人已经确认能被清华北大录取,荆子鉴同学也收到香港大学(微博)的候选通知。班上一个男生寝室还被称为“最牛寝室”,同寝四人,全部够格上清华。611.7分的班级平均分更是创下高考奇迹,问鼎成都,成外2011级1班成为了当之无愧“最牛理科班”,王福孔老师也被很多家长和网友评为了“最牛班主任”。

不服“理强文弱”最牛班主任成就最牛班

很多人见到王老师都问:“最牛班级,最牛班主任是怎么炼成的?”高2011级1班的学生们说出了他们眼中的班级,他们眼中班主任。

作为数学老师加理科班主任的王福孔老师,是学生眼中是一个风风火火,快人快语的人,对学生们的要求很是严格。虽然带的是理科班,王老师却一直不相信,也不服理科班“理强文弱”的特点,特别重视文科平衡发展,一直特别提醒所有学生重视语文和英语,把文科性的科目作为理科生综合素质的衡量标准。大部分同学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可以媲美大学生。

这次高考,班上的语文成绩仅仅次于学校的文科实验班,在理科班中属于绝对优势,但是王老师还是很遗憾,希望同学们的语言实力特别是表达能力能够跟理科实力一样强,要当第一。“最牛寝室”的几个得意门生评价班主任:王老师平时一说到学习的事情就严肃起来了,但是一到私底下就也能很跟大家开玩笑,才子荆子鉴评价:“严而不迫,威而不露,育而不骂,引而不明,对学生们一视同仁,思路明晰而严谨。不过时有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同学们又稍稍地调侃了下他们亲爱的王老师。

又一年高考大丰收校长直言“不意外”

面对“最牛班主任”这一称号,王老师说:“如果说,我们的班级牛,是同学和老师一起努力,一起积累的结果,‘牛’的不是我。过程中,我们有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有很多家长的关心,今天的成绩,只为我的学生们的明天打下更好的基础。”在20多年的辉煌教育生涯中,王老师已经记不清到底培养了多少清华北大、多少的学生,作为党员,他依然日复一日地坚守在教育工作岗位上,把知识和上进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对于成都外国语学校来说,今年可谓丰收的一年。面对“最牛寝室”、“最牛班级”、“最牛班主任”现象,成外段必聪校长表现得既是高兴,又是“淡定”,表示这个成绩“不意外”,“这是过程累积结果,偶然中的必然!”

从高一成绩下游,到高考688进北大,自述:能逆袭,靠哪几个“字”?

为了鼓励新野一高学子为梦奋斗,圆梦高考,2021年9月11日上午,新野一高举行了新学期开学典礼。全体师生和部分学生家长参加了此次开学典礼。

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李森校长的发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令与会人员精神振奋。过去的一年,新野一高高考成绩再创佳绩,一本、二本进线保持九年连续增长的势头,张宇同学更是以693分的成绩被北大录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一高的办学理念。智商决定一个人的学业高度,情商决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高度,愿一高学子腹有诗书,心中有爱,胸怀大志,懂感恩,敢担当,负责任,身心健康发展。

李森校长分别向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分享学习备考经验,特别是鼓励高三学子以高度责任感和紧迫感,快速进入高三角色,简化生活,争分夺秒,放手一搏,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有些学生错误的认为高考很难,以畏惧的心态面对高考,让自己的学习处于忙乱和被动中,高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意志品质较差,长期被动学习、等待学习,不会主动学习,不会做计划,不会问问题。李森校长列举了清华学子张博43天从317分提高到622分,成功逆袭为高考中黑马的事例,鼓励广大学子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及时觉醒,以超强的自信,超强的自主,超强的毅力,奋力拼搏,勤学多问,创造自己的高考奇迹。

接下来,由优秀教师代表发言,老师们会一如既往地忠于职守,严管厚爱,与所有同学并肩作战,为同学们保驾护航,助力同学们圆梦高考。

由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代表高三学子表达对学校和老师的衷心感谢,介绍了备战高考的经验,四个舍得和三个刻意。四个舍得,舍得花时间学习,舍得开口学习,舍得动脑思考,舍得在学习上丢脸。三个刻意,刻意去观察,刻意去积累,刻意去运用。

最后表彰优秀毕业生,给优秀毕业生颁发数额不等的奖金,考取北大的张宇得到了10万元的奖金。

本次开学典礼激励一高学子以满腔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展开青春的翅膀,追逐美丽的梦想,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愿一高学子志存高远,扬帆起航,筑梦前行。愿新野一高2022高考一路芬芳,再创辉煌。

从高一成绩下游,到高考688进北大,自述:能逆袭,靠哪几个“字”?

高中时三年的时间里,汪敬依将《周易》里的这一句:“系统,君子以自立自强。”一直贴在自己课桌上,作为平时自己的人生格言。

在刚刚上高一的时候,汪敬依的成绩在班上在排在30多位,而班上的学生们一共仅有45人。汪敬依对语文学科很有兴趣,因此早早的立下了要想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心愿,而且这个心愿在那个年代来看真是望尘莫及,因此汪敬依只是把这样的想法记在心上,连最亲近的爸妈也没有提到过。

尽管整体成绩不算太好了,可是汪敬依的语文学科成绩一直不错,能保持在135分,因此在语文老师来看,这一成绩有一些“瘸子”的学生们,实际上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值,假如只有白色浪费天赋,那样真的是太过太可惜了。

在一次语文课上的小短文中,汪敬依提及了自己想不久的将来,可以坐到北大的教室念书,可是烦扰现阶段的学习培训成绩,这种理想与目标,好像看上去只不过是“想想而已”。

但没想到,这篇文章课堂教学小作业却导致了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她觉得这个学生们尽管成绩不算优异,可是十分可贵的是,针对未来的人生与理想拥有很明确的念头,假如能找到学习方法,那她就比别的学生们更有动力,更有期待。

在一次深刻交谈中,汪敬依牢牢的记住了老师对自己说的一席话,在其中提及:“集百家之长补其短”,当在学习方面碰到问题时,向老师、同学们,甚至选购辅导资料自身训练,一定要用尽各种办法,来能够让自己解决困难,如果不去试着那样永远也不了解结论会是怎样。

汪敬依认识到自己之前一直局限于自身面前的小地方,假如难题自身难以解决,那就去寻找别的协助!因此在课后汪敬依常会拽着教师没事找事,假如难题一错再错,那么就求教同学们究竟有什么方式。从一开始的有点不好意思,到后来也可以帮别的同学处理一些问题,这一过程的改变让汪敬依的成绩,从一开始的中下游慢慢地压到了班上的前15名。

直至高三下学期,汪敬依的成绩已经是班上的前十名,对她而言,每天都可以丰富学习生活,有什么问题也可以获得及时地意见反馈处理,针对高考考试本来就是希望超过忐忑不安。但在高考时因为心理的平静,汪敬依脱颖而出,考出比较好的成绩,以688分赢得了北大的入学通知书,但对于这样的结果,汪敬依感到非常令人满意,而她觉得自己可以逆转,全凭当时语文老师对自己说的8个词。

文章标签: # 高考 # 自己 # 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