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思南六中高考2023_思南六中高考

tamoadmin 2024-07-18 人已围观

简介1.贵州什么学校是单招?2.思南之问题?异乡人求救3.铜仁地区民族中学的历史变迁2012年思南中学834名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600分以上57人(其中理科54人,文科3人),本科上线率96.5%。陈山江同学以693分的成绩荣获铜仁市理科第一名(全省第十名),冉红丽同学以657分的成绩荣获铜仁市文科第一名(全省第十五名)。一本上线485人(其中理科447人,文科38人),上线率58.15%(其中理科

1.贵州什么学校是单招?

2.思南之问题?异乡人求救

3.铜仁地区民族中学的历史变迁

思南六中高考2023_思南六中高考

2012年思南中学834名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600分以上57人(其中理科54人,文科3人),本科上线率96.5%。陈山江同学以693分的成绩荣获铜仁市理科第一名(全省第十名),冉红丽同学以657分的成绩荣获铜仁市文科第一名(全省第十五名)。一本上线485人(其中理科447人,文科38人),上线率58.15%(其中理科上线率63.17%)。铜仁市理科总分第一、三、四、六、七、十名出自该校,保持了铜仁市应届生总上线率连续十三年第一的记录。

贵州什么学校是单招?

(二)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县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农民教育等教育工作;组织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语言文字和学校体育教育、卫生教育、国防教育、艺术教育等工作;指导、协调各部门有关教育方面的工作;负责教育督导与评估。

(三)贯彻执行上级规定的教学,制定学年和学期工作,管理全县辖区范围内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督促检查并指导教学大纲和教学的实施。

(四)指导全县教育改革、组织全县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五)负责全县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行政干部的培训和管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会同有关部门任免、聘任和管理干部。

(六)承担全县教职工队伍的宏观管理和优化配置,制定和实施师资培训;承担全县教职工的聘用、工资、考核奖惩、档案管理及专业技术人职务的考试、推荐、评审、聘任等工作;承担本县范围内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在编制内承担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的推荐就业工作。

(七)编制教育经费的年度预算建议方案,负责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经费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学校校舍建设及教育设施的装备管理。

(八)负责全县各类学校的升学、升级考试和招生工作,负责组织国家统一考试工作和自学考试、成人高考报名工作。

(九)规划并协调教育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学生德育工作,配合有关部门维护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十)组织和指导全县电化教育、教学仪器装备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勤工俭学和集资办学工作。

(十一)承办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思南之问题?异乡人求救

贵州单招学校:

1、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当2012年金风又起的日子,2000多名思南师范师生搬迁到铜仁,为执着的追求,为不变的信念。漫漫征程,风雨沧桑。

从思南师范讲习所到贵州省思南师范学校,思南师范从1919年诞生迄今,已五迁校址,九易校名。厚重历史积淀出来的文化氛围,几代人默默耕耘传承知识的薪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师箴言,升华了从这里走出去的15000多名莘莘学子的心灵。

2、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坐落于贵阳市城区西北,老校区校园面积510亩,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达30万余册。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各类教师45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00余人。学院新校区占地1002亩,规划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可容纳学生15000人。第一期工程将于2014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3、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8000余人,其中高职类学生5000多人;在岗教职员工近360人,其中专任教师200人,副高以上职称近50余人。

延安路校区、419校区和洪江校区三个校区,占地500余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000多万元,各类馆藏纸质图书30多万册。学院拥有65个实验实训室。高职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在92%以上高位,中职毕业历年就业率超过98%。

4、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批准成立,隶属于贵州省教育厅。学院位于贵州花溪大学城,占地面积1000亩,规划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已完成一期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有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设六系一部,即艺术设计系、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轻工化工系、机电工程系、人文社科系(基础教学部)。

5、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是全日制、公办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坐落在凉都六盘水市美丽的梅花山脚下,校园占地面积552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3万册。

全日制在校生5000余人。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现有教职工380人,专兼职教师28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69人,讲师、实验师等中级职称113人,“双师型”教师57人,硕士研究生46人。

扩展资料:

为探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完善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机制。单独招生院校可单独或联合组织文化考试。

单独招生院校生源范围主要应为其所在省区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可试点招收部分中职毕业生;单独招生纳入各校国家核定的招生总数内,未完成的转入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录取时执行。

百度百科-单招

铜仁地区民族中学的历史变迁

[编辑本段]思南概况

思南(SinanXian)

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西部,地处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的中心地带,东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倚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南靠泉都石阡,北顺乌江经沿河达重庆涪陵入长江。铜遵公路干线横穿县境东西,黄金水道乌江纵贯南北,是黔东北联系湘、渝、川的水陆交通要塞。境内山川秀丽,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县域面积2230.5平方公里,辖13个镇14个民族乡,有汉、土家、仡佬、蒙古等17个民族,人口64万余人。由于乌江干流纵贯思南县境78.13公里,形成一道天然迷人的风景线,把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分割开来,构成地溶地貌独特的喀斯特地形。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思南位于黔东铜仁地区西部,地处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的中心地带,东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倚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南靠泉都石阡,北顺乌江达重庆涪陵入长江。铜遵公路干线横穿县境东西,黄金水道乌江纵贯南北,是黔东北联系湘、渝、川的水陆交通要塞。境内山川秀丽,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县域面积2230.5平方公里,辖13个镇14个民族乡,有汉、土家。仡佬、蒙古等17个民族,人口64万余人。由于乌江干流纵贯思南县境78.13公里,形成一道天然迷人的风景线,把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分割开来,构成地溶地貌独特的喀斯特地形。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一、地理简介

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2′-108°28′,北纬27°32′-28°10′。周边分别与印江县、石阡县、凤冈县和德江县接壤。县境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的北部边缘,位于武陵山脉与大娄山山脉之间。受构造、岩性以及乌江水系控制,呈现出峰丛山地,缓丘谷地、河谷、石林等多种地貌形态。境内最高点为南东边缘的樟子岩,高程1434m,最低点北面乌江出县境处, 高程343m,最大相对高差1091m。

乌江干流自西南向北东把全县分为东、西两半,从乌江谷底到各山间盆地再至东缘和西北的隔挡式山脉,从而形成县境的东缘和西北高,中部乌江河谷和各谷地低,东西两缘向乌江倾斜的“V”字型地势的基本轮廓。县内河流属乌江水系,乌江河从县西南至北东方向穿过县境,县境内河段长78.13km。两侧支流呈树枝状分布,流域面积在20km以上的河流28条,河道总长457.25km,加上乌江思南段78km,计533.25km,河网密度为24.3km/100km.

依据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和地表形态,将区内地貌分为构造侵蚀溶蚀低中山、溶丘谷地、溶蚀侵蚀低山河谷和侵蚀堆积四种类型。

二、地层岩性

县境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中下统、二叠系、三叠系中下统。以三叠系和二叠系地层出露最广,其次为志留系和奥陶系,第四系分布零星。缺失地层有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等。

三、地质构造

思南县地质构造上处于雪峰古陆稳定地台西缘,区域上位于黔北台隆遵义断拱的凤岗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带,因此,断裂和褶皱发育,造就了思南县特有的地质、地貌环境。主要表现为北北东向和北东向两组构造体系,以北北东向构造为主,其形成于燕山期,由大致平行排列的褶皱和高角度压性断裂组成,为“多”字形排列的扭动构造形式。褶皱、断裂向东呈“S”形弯曲,弯曲部位张性、张扭性断裂发育。向斜开阔,背斜狭窄。主要褶皱有许家坝向斜、塘头向斜和鹦鹉溪背斜;主要断裂有大河坝、石阡压性断裂。其次是北东向构造,形成于雪峰期以前,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压扭性断裂。区内主要为思南压扭性断裂和塘头压扭性断裂,皆为区域性大断裂。

四、地质灾害

思南位于思南、塘头和石阡区域活动断裂带上,晚近新期构造活动频繁。根据《思南府、县志》记载,思南属微震多发区。自1884年至2000年间共发生过10多次地震,历史记载的最大震级为5.25级,相当于6.3度,近期于1996年8月8 日发生了3.8级地震。1995年经国家地震部门确定,思南县基本地震烈度为小于Ⅵ度区。

五、自然

重晶石矿为低温热夜型矿床,分布于文家店镇及大坝场镇,文家店老场坳重晶石矿,未进行过地质工作只是地表踏勘,长约1.5KM,宽12~15m,厚8~1Om,有500m长的重晶石矿出露地表,质优。

汞矿有砂厂汞矿床、六井汞矿点,为热夜型矿床,砂厂汞矿及六井汞矿点分别产于天桥乡及长坝乡境内,砂厂汞矿床位于大坝场背斜,汞矿围岩为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q)灰岩中,汞含量为0.009~0.561%;六井汞矿化点辰砂见于涨水坪及樱桃两地的∈2-3,1n破碎白云岩、方解石晶洞或方解石脉中,粒径一般0.1~O.2mm,矿化微弱。

铁矿赋存于二迭系上统吴家坪组底部及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地层中。赋存于二迭系上统吴家坪组底部许家坝向斜西翼,发现的铁矿有许家坝镇沙坨铁矿点、张家寨镇盖槽铁矿及东华乡小屋基铁矿点,铁矿为含黄铁矿粘土泥岩风化形成的铁矿,铁矿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沿倾斜延伸长度取决于风氧化带深度,取样分析TFe:30~45.26%,S:0.051~1.2%,P:O.032~O.5%,(CaO+MgO+Si02+hl203):O.3~O.5%,以上铁矿点未开展系统地质工作。赋存于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地层中的铁矿仅有大坝场镇大兴铁矿点,为氧化淋漓型铁矿,经取样分析TFe:66%,58年时期以国营大兴铁矿冶炼开。

铅锌矿位于大河坝背斜轴部,赋存于次生断裂带中,为热夜型矿床。

[编辑本段]旅游

思南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旅游十分丰富,赋有独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境内神奇魂丽的乌江山峡,千姿百态的天然溶洞,巧夺天工的石林景观,令人流年忘返,酣游沉醉。思南县城是一座美丽的文化古镇,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享有“小重庆”之称,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改革开放以来,思南以其独具的优势地位、优势、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旅游观光者。

[编辑本段]农林牧畜

思南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年均降雨量1154.3毫米,年均气温17.8℃,无霜期290天,耕地总面积432890亩,其中田28万亩,适宜稻谷、玉米、薯类、油菜、蚕桑、中药材、林木、果蔬、畜牧等生产,是贵州省著名的商品粮、烤烟、蚕桑、商品牛、商品猪生产基地,全县有大小水利工程1005处,灌溉面积达18万亩,全县粮食总产量逾25.3万吨,烤烟1.85万吨,油菜1.3万吨,蚕茧300吨,生猪出栏32万头,乡镇企业产值12亿元,森林覆善率达27.76%。

[编辑本段]文教卫生

思南历史文化源运流长, 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传统文化, 比较出名的有:思南傩坛戏、 花灯、龙灯、其中思南傩坛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源于古代傩舞和傩仪,以驱邪和酬神为目的的一种民族民间戏剧, 宋代已发展成熟,表演时,艺人戴化妆面具,演出包括开坛、和坛、封坛等三大内容的二十四道和式,将宗教仪式与世俗剧目夹杂于间唱念、做、打无不具备,时有踩刀、溜铧、翻叉等特技表寅花灯以许家坝花灯最为出名, 表寅时以二胡作为伴奏花灯作为布景进行男女二重对白说唱,说唱内容多取材于当地民间动人的爱情故事。

教育文化的源远流长构成了思南的灵气。隋唐时代,即开设学塾,元代增设私塾并设儒学书院,明清两代,共考中进士36人,举人321人。,同样以教学质量著称全省的思南师范,是贵州三所重点师范学校之一。思南中学和思南师范均为全省重点学校之一,思南州师范被国家教育部定为“中国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加强师资培训项目学校。”具有百年历史的思南中学为全省唯一办在县城的二类省级示范高中,从年至今每年高考录取率都在95%以上,位列全省前茅。

与悠久历史相辉映的是创造历史的那些人物,他们如星辰在思南的天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明代进土,后升任广东布政使的田秋,这位乌江学子以一篇《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上奏明皇,使贵州获准开设科场,从此贵州文教大兴,人才辈出,直迫中原;王阳明的弟子李渭,被明神宗皇帝赐联“南国躬行君子,中朝理学名臣”,与王阳明齐名,为世人所羡;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的邝继勋,战功显赫;现中央总后勤部部长、原成都军区司令员、曾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更是思南的光荣与自豪。

现在,全县有高中4所,初级中学23所,九年制学校4所,完小210所,初小及教学点239个,幼儿园10多所,在校学生12万余人。从17年恢复高考至2000年止,共为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近两万人。2001年起,每年考入全国大中专院校的学子均超过2000人。

[编辑本段]交通通讯

思南水陆交通便利,境内外有公路总长3841多公里,铜遵公路贯穿全境,连接川黔,湘黔铁路,境内运以乌江为骨架,通航水域137公里,其中乌江思南段78公里,水面宽200-340米;有客货码头8座,各类船只数百艘,200吨级下货轮畅通无阻,经沿河至涪陵入长江。326国道从县境北西附近经过,303省道从县城穿过,西接326国道,东至印江县,也是遵义至铜仁的主要交通干线。

“十五”期间,建设移动基站74个, 发展了VPMN网,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乡乡通移动电话,全县移动用户已达到3万户,联通用户1万户,固定电话用户2.6万户,小灵通用户1万户,宽带用户0.12万户。全县交换机总容量达30592门,实现乡乡通程控电话。完成了336个行政村通讯设施建设,建设了农村无线固定电话接入网、车载电话、传输光纤化、数字、数据宽带网、数据自动监测为一体的现代通信网络。

[编辑本段]经济建设

全县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指标完成比预期好。随着“能源电力工业、小城镇建设、畜牧产业化、苦丁茶和中药材生产”五大产业的全面推进,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1亿元,年均增长9.3%(9%);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66亿元,超额完成“十五”目标,比“九五”期间增长3倍,年均增长47.5%;财政总收入突破1亿元,年均增长10.5%(9%);地方财政收入8005万元,年均增长11.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之内;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平均在4%以内。

[编辑本段]社会发展

“十五”期间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投资8400万元,改扩建校舍19.18万平方米,新建了70所学校远程教育接收站。“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7%。高中阶段教育取得新进展。科技对经济社会的贡献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设施和农村卫生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县“五苗”接种率已达到80%以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21.6‰,甲级卫生室覆盖率达到58.68%。

投资8000多万元,修建了移动基站74个, 发展了VPMN网,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乡乡通移动电话,全县移动用户已达到3万户,联通用户1万户,固定电话用户2.6万户,小灵通用户1万户,宽带用户0.12万户。全县交换机总容量达30592门,实现乡乡通程控电话。完成了336个行政村通讯设施建设,建设了农村无线固定电话接入网、车载电话、传输光纤化、数字、数据宽带网、数据自动监测为一体的现代通信网络。

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年末总人口控制在64.5万人左右(控制在65万人以内);25个乡镇所在地建成了有线电视转播系统,平均收视28套节目。广播覆盖率已提高到85%,电视覆盖率提高到95%。成功举办了中国·思南土家花灯艺术节和思南中学百年校庆。双拥工作成效显著,再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建成了国家基本站大气地面监测系统、9个乡镇雨量观测点、2个自动气象站,开通了“12121”气象信息自动查询系统。县档案馆达到了贵州省二级标准,68个县直机关单位和27乡镇档案分别达到了等级标准;体育、新闻、档案、统计、农业区划、残疾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依法治县,完成了“四五”普法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绩突出,荣获全省“平安工程创建模范县”称号。

一、学校创建于1964年8月。筹建时订名“铜专初农”,校址选取在城郊的磨刀湾。当年9月1日学校开学,正式命名为“铜仁耕读中学”。

1964年8月,铜仁耕读中学诞生,校址选定在城关镇北关大队的磨刀弯。据时任校长谢仕强介绍和我平时的了解,耕读中学1964年秋季招生80人,借用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校舍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征购地区糖烟酒公司磨刀弯酒厂土地50亩作为新校园,将酒厂3000平方米的厂房、宿舍改建为教室、师生宿舍。1965年春季,师生由教师进修学校搬入完成改建任务的磨刀弯新校区,紧接着又新修了800平方米的教学楼(现还保留在原址),师生们参加了其中许多勤工俭学建校的活动。当年秋季再招新生100人。应该说白手起家,创办一所学校是艰难的,但是,在谢仕强老校长与全体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也是顺利的,充分体现出那个时代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

学校创办的第二年,时逢发表著名的五七指示,即“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五七指示的热潮,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以五七指示作为办学方针,决定每周4天时间上文化基础课,2天时间从事生产劳动。

人迹罕至的磨刀弯随着耕读中学师生的入住喧嚣了,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从学生宿舍里传出,欢快的笑语声从操场、从田间地头传出。学校离老城区2.5公里,没有通车道路,校园环境差,工作学习条件很艰苦,师生们悻然接受,没有任何怨言,大有改天换地舍我其谁的志向。教师工作非常负责,认真钻研教学业务,每周4天的学习时间,教师们一丝不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学生们也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课、笔记、完成各学科作业,学习风气十分浓厚。2天的劳动时间,师生们学干各种农活,在水田里插下水稻,种下油菜,在地块上种下蔬菜,自建栏圈,自养家畜、家禽,实现了蔬菜、肉类的自给。学生在收获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劳动技能,增强了劳动观念。以致这两届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后,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吃苦耐劳,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强,成了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

耕读中学的办学实践完全符合的五七指示精神,得到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学校快速发展。10年,耕读中学迎来了16名大学本科毕业生,11年又从地直学校抽调20名教师,办起了高中部,班级增至17个,教职工增至60人,学生人数增至800余人。当时的省教育厅、地革委对这种卓有成效的办学方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11年8月,学校易名为“铜仁地区五七中学”,搬迁到条件较好的两板桥铜仁地区农校内。

11年8月,铜仁耕读中学更名为铜仁五七中学,学校整体从磨刀弯校区搬迁至铜仁农校两板桥校区,校园扩大,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队伍人数增加,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各项工作步入了正轨。这一个时期共培养了高中毕业生2届230人,初中毕业生4届1140人。这批学生毕业后,全部成为那个年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通过劳动锻炼步入工作岗位,为铜仁经济社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恢复高考后,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从工作岗位参加了国家的高考选拔,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其中不乏优秀人才。

以上时段,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全面铺开,转向纵深发展,铜仁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瘫痪,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铜仁五七中学也不例外,一些老师遭到批斗,学校几经停课闹革命,又几经复课。毕竟由于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当时的交通不方便,老师基本住到校内,受到的破坏性影响较小,再加上那时城区中学只有3所,办学规模也小,适龄学生能在城区读上中学很难,学生及其家长非常珍惜这种读书的机会。尽管全国的各类学校正常办学遭到严重干扰,铜仁五七中学由于所处地域位置的特殊性却保持着蓬勃向上发展的趋势。这个时期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由龚庆丰任主任,谢仕强任副主任。

三、13年,学校更名为“铜仁第三中学”,明确为正处级事业单位。

13年8月,铜仁五七中学更名为铜仁三中。这一年秋季,学校高一年级招生3个班160人,初一年级招生8个班340名学生,在校学生人数突破了1000人。地革委行文将铜仁耕读中学更名为铜仁三中,为地直正县级事业单位,学校整体搬迁到铜仁地区教师进修学校(瓦窑河校址)。铜仁三中有22年的办学历程,因为历史的原因,它既有办学的高峰,也有办学的低谷。不管是办学的高峰时期,还是低谷时期,铜仁人民群众对铜仁三中始终情有独钟,给予较高的评价,就是这以后两次更改校名,大家仍然喜欢称其为铜仁三中。铜仁三中这段办学历史约有25年,按照其办学的规模与兴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铜仁三中前期办学历史约12年时间。可以说这个时期学校取得辉煌的办学成绩,与铜仁一中、思南中学共同领航着全区的高中、初中教育,得到社会很高的评价。此阶段,铜仁三中学校教职工队伍扩大到124人;班级24个,学生人数增加至1240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师工作干劲、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团结奋进。在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将语数外、数理化、政史地等文化课摆在了教育的重要位置。同时,学校除了开展正常的文化科技知识教学活动外,还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注重传授劳动生产技能。利用课余时间组建红医班、农机班、电工班、农业科技班等。在灯塔公社龙田冲办起了磷肥厂、小农场,同学们有的前往学工、学农。这一个时期的办学给铜仁社会、给当年学生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尤其难得可贵的是,一大批来至全国各地,接受过大学正规教育,具备扎实专业教育知识的教师,顶住文化大革命的重重压力,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工作。他们不仅接受来自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和高考的经验与信息,还积累了一整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具有高尚的师德;他们不仅是学生的导师,也是学生的益友;他们用脑、用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当时的学生受益匪浅。这个时期的教师邓德强、黄颂尧、蒋先义、何瑞山、唐德敏、陈绍明、陈学贵、王瑞华等都是高中各学科教学能手,在全区及贵州省中学教育界很有名望。

国内的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学校就将工作重心转向各项教学活动,提出了“整顿校风,端正教风和学风,搞好教学秩序,向课堂45分钟要教学质量”。难得可贵的坚持,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17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18年6月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铜仁三中高考录取率均以优异成绩排在全区前列。19年4月全区高二年级数理化竞赛,铜仁三中获全区总分第一,全区学生总分前3名全在铜仁三中。同年6月,也是恢复高考的第三年,铜仁三中高考录取率进入全区第1名,全区的文、理状元均是三中毕业学生(文科高考状元首届初中毕业生王启群,理科高考状员应届毕业生魏双松)。三中师生敲锣打鼓在铜仁大十字张贴红榜,逐一给上榜学生家送喜报的活动影响很大。铜仁三中借助这种势头,各项工作继续维持着较好水平,一直延续至1985年。当年,我已从农村学校调铜仁四中任教,见证了铜仁教育界的这段历史。

还有一件事值得叙述,就是学校有名望很高的的两支篮球队。当年铜仁人民非常喜爱篮球运动,每天晚上只要不下雨,东山球场就必有篮球赛,铜仁三中教工男子篮球队在全区及比邻省兄弟县市非常有名,在各种名类繁多的篮球比赛中基本立于不败之地。学校的陈绍明、唐德敏、刘长庚、金强、王林强等老师是当年铜仁球迷所崇拜的球星,看三中教工男子蓝球队打球是一种享受。此后,张进华同志由贵阳师院体育系分来学校任体育教师,后任团委书记、政教处主任、副校长。他利用业余时间组建了铜仁三中女学生篮球队,兼任教练员,从各县招收具有篮球运动身体素质的女学生,坚持做到夏练三伏、冬练数九,20余年不间断,是全市唯一一支坚持业余时间训练不间断的运动队,在全市处于绝对冠军地位,多次在全省中学生女子篮球比赛中夺冠,也多次代表贵州省中学生女子篮球代表队参加国家级比赛。铜仁三中教工男子篮球运动的光荣传统通过学校女学生篮球队得到发扬光大。

铜仁三中后期办学历史约10年。这个阶段的办学是艰难而又痛苦的。19年,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划定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政策,随即将铜仁一中、思南中学明确为重点中学,从办学资金和招生政策上给予扶持。从1980年秋季开始,高中招生由原定划片录取更改为全区东五县由铜仁一中提前择优录取,西五县由思南中学提前择优录取。由于办学资金得不到扶持,尤其是优质生源全部集中到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提升难度加大。普通中学教师付出比重点中学教师大得多的努力,但是,每年的教学成绩和高考录取率仍然逐年下滑。再加上不合理的办学评估机制,社会上片面的以高考升学率排队等,普通中学的教师感觉辛勤付出得不到公正评价,思想上出现了波动,一大批优秀教师陆续追随着当年知识分子“孔雀东南飞”的潮流调离了铜仁。铜仁三中在校学生人数一度由1200余人下滑到600余人,办学呈现出十分尴尬局面。尽管如此,这个时期的3任校长邓德强、黄颂尧、张明友带领全体教师始终忍辱负重,爬坡越坎,探寻改变学校现状,振兴发展学校的路子,其付出是艰辛的,其精神是难得可贵的。可以说,这个时期铜仁三中的校长与教师既是创业者,也是守业者,他们努力了,他们尽责了,他们无愧于哪一个阶段的办学历史,无愧于那一个时代,学校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回顾这段历史,我认为当年划分重点与普通学校,初衷是好的,当时国内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提出集中财力、物力、师资办好一批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利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填补10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人才匮乏。应该说这里指的学校主要是国内大专院校。在执行中,却错误的将市、县一级的基础教育全部拉上。从现在看来来,它忽略了当时铜仁城区高中教育的现状,更忽略了基础教育对全民应具备的公平性,具体所做不仅没有增多相反削弱了铜仁高中的优质教育。在这种工作思路导向下,铜仁三中办学发展势头遭到压制,城区已经形成的高中教育公平竞争局面遭到破坏。前几年,全区高中教育凸显的问题证明了当年这项工作的失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同志都清楚,多年来,铜仁一中、思南中学每年在宣传高考名列全省前列的同时,铜仁地区高考人均成绩、全省高中教育会考(现叫学历水平测试)人均成绩却处于全省倒数1—2名。为给社会有个交代,统一将这种现象归咎于全区高中教育发展过快,扩招学生数量过大,以致整体教学质量上不去。我认为这是多年来铜仁社会舆论宣传为数极少学校办学成果,打压众多学校办高中积极性,全区优质高中教育严重短缺形成的必然结果。2006年后这种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就是众多高中学校主动参与了优质和教学质量的竞争,并向老牌学校挑战。没有竞争,没有压力,注定没有发展。铜仁高中教育要全面提高办学水平,还是得向改革要动力,在改革中求发展提高。这次铜仁教育整合,是促进高中教育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机遇。

四、1994年8月,铜仁三中更名为铜仁地区民族中学。

五、2002年,三中创办独立高中,高中学生由340名增至2300多名,升学率从2002起连续3年均达85%以上。

六、2007年4月,铜仁地区民族中学成功申办成为“贵州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2006年11月,贵州省教育厅根据省级示范性高中专家评估团对学校工作全面评估的总结,正式行文批准“铜仁地区民族中学为贵州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并将其42年的办学过程归纳为“自强不息,不断进步;全面育人,艺体见长”的办学特色。指出铜仁地区民族中学在42年的办学中,所走的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几代教职工始终如一,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严谨治校,诲人不倦,人才辈出,办学成绩和特色十分突出,值得在认真总结与推广。同时省教育厅还根据评估专家团的意见,指出了学校要继续加强和改进的工作。2007年4月,金光闪烁的“贵州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牌匾挂在了学校大门醒目的位置。

七、2012年10月,铜仁地区民族中学更名为铜仁市民族中学。

随着铜仁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省委、省批准铜仁撤地建市,并于2012年10月举行更名授牌仪式,铜仁地区民族中学也顺应行政区划的变更,更名为铜仁市民族中学。这一个时期由谢国成同志任校长。

八、2014年7月,铜仁市委、市决定:将原“铜仁市民族中学”与原“铜仁市实验中学”整合为新的“铜仁市民族中学”,新校校址在原铜仁市实验中学。

随着铜仁川硐教育园区的建成,市区整合教育,铜仁市民族中学与市实验中学在2014年7月合并,学校迁至市实验中学校园。两校合并后,学生将达到5000余人,校名仍为铜仁市民族中学。至此,学校五更其名,五易其址,朝着办学规模更大、层次更高的目标迈进。

文章标签: # 学校 # 铜仁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