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1991年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1991年高考物理

tamoadmin 2024-06-25 人已围观

简介1.清华大学走出过哪些非科研领域的知名人物?2.成都树德实验(东马棚街的那个)就是9中吗?3.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4.47年前,那位轰动一时的“白卷英雄”张铁生后来怎么样?5.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6.桐城市高考辅导学校教物理的谁好说起明星,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他们光鲜的外表,头上的光环,但很少有人会问及他们的学历。甚至很多人会天真地认为,所谓的明星就是高颜值、低学历,毕竟可

1.清华大学走出过哪些非科研领域的知名人物?

2.成都树德实验(东马棚街的那个)就是9中吗?

3.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

4.47年前,那位轰动一时的“白卷英雄”张铁生后来怎么样?

5.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

6.桐城市高考辅导学校教物理的谁好

1991年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1991年高考物理

说起明星,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他们光鲜的外表,头上的光环,但很少有人会问及他们的学历。甚至很多人会天真地认为,所谓的明星就是高颜值、低学历,毕竟可以靠脸吃饭,学业自然就会差点,上天总是公平的。但是,在圈里就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不仅是万人仰慕的明星,而且还拥有令人艳羡的高学历,是学校中传说的学霸!

在美国SAT(美国高考)考试中,王力宏取得满分,被耶鲁大学、普斯林顿大学以及威廉姆斯学院同时录取。后来,他选择了威廉姆斯学院,因为后者可以提供自己全额奖学金。不要小看这个学校,它可是全美“隆中卧龙”之称的三小常春藤老大,比肩哈佛的自由文理学院,位于美国文理学院之首。之后,他又去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进修,获得了两个博士学位。

李健,李健的音乐让人听上去很安静,但想象不到的是他所学专业与音乐完全不沾边,199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随后进入广电总局工作,为了音乐音乐梦想辞去工作专心唱歌。你能想象他是最高学府清华毕业的吗?

众所周知,艺术生的文化课分数所受限制向来较少,但是也不乏高学历的明星出现,像何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2年被保送至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学习,1997年则留任母校任教,绝对是学霸本尊了,没想到现如今成为主持界的一把好手。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圈还有哪些隐藏的高学历明星。

大家还知道那些高学历的明星呢?

清华大学走出过哪些非科研领域的知名人物?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2月23日,陆埮出生于苏州常熟县南门外东市河。 因为抗战时期,童年生活颇不安定,加之瘦弱多病,小学就断断续续读了上海普育小学、常熟义荘弄小学、大田岸小学和米业小学四所学校。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考上常熟县立初级中学。

1949年9月,考入东吴大学附属高中,父亲在苏州东吴大学教务处任职,全家迁往苏州。

1952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以数学满分、物理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到留苏预备班,3个月后因肺部体检有结核病灶休学回家养病。

1953年,免考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7年毕业。

1958-1978年,从事科研的第一个阶段。期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长春防化学院从事基础课教学11年,在南京电讯仪器厂工作8年多。在这20年中,受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除了在大学从事基础课教学外,还烧过锅炉,干过木匠,科研工作只能是业余的,也是自费的,且往往被批评为“只专不红”或“白专道路”。

1969年9月至1978年4月,由长春防化学院转业到南京电讯仪器厂技术情报室,在那里他创办了《电子技术与数字化》不定期刊物,曾用路坦、季术、麦冲、郑贤波等笔名发表文章介绍频率计产品。北京计量局曾一次就买去128本,此杂志在陆埮调进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才停刊。陆埮在此期间还将国外最新的用“阿伦方差”来表征标准频率引进中国,为此全国频率标准会议特邀他参加该会。

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要是通过培养并带领研究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特别是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和致密星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建立起了一个已有相当知名度的研究小组。

1980年起,就应邀赴美国、欧洲和日本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多次应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邀请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

1981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年,陆埮和他的学生研究发现夸克非轻子弱过程对奇异星的径向振荡有非常强的阻尼效应。

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相对比较宽广,包括宇宙学和高能天体物理等方面。随后的研究逐渐集中到高能天体物理上,特别是中子星、奇异星、脉冲星和伽玛暴等方面。

1991年初,他应邀到香港访问半年,结束后自己出钱买回来一台386计算机和24针打印机,并将世界上最新的伽玛射线暴卫星数据人手一份发给所有研究生,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

1994年,与学生韦大明、宋黎明一起提出了脉冲星辐射级联过程的“代参数”概念。

1998年,在研究一些伽玛暴的余辉时,发现它们的环境不是通常认为的星际介质,而是密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星风介质。2000年,这个观点经R.A. Chevalier等人进一步发展,星风模型便成为一个主流模型。

1999年,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可以解释火球膨胀从早期的极端相对论到晚期的非相对论的整个演化过程。凡帕拉基斯(Van Paradijs)等人在2000年的“天文和天体物理年评”《Ann. Rev. Astron. & Astrophys.》上撰文以1.5页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这个统一模型。近几年来,我们还进一步详细研究了伽玛暴的多种环境效应、喷流机制、辐射能谱、能源机制以及X射线闪等的性质和规律。

200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任南京大学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首任主任。

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会将一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91023号小行星以陆埮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在天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这颗小行星是在1998年2月23日被发现的,这个日子,正是陆埮的生日。

2014年12月3日11时12分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83岁。

成都树德实验(东马棚街的那个)就是9中吗?

我最喜欢的矮大紧——高晓松。我最初知道高晓松的时候是在我高三的时候,那时的自己因为一直忙于准备高考,而自己又是一名典型的理科生,满脑子都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对于人文地理的了解甚少,而当时高晓松在某网络电视上创作了一个类似于个人脱口秀的节目。

搞笑不是目的,节目主要讲述的是站在高晓松视角下的世界各国的历史和文化。当时听了高晓松的讲解,感觉顿时之前认为很无聊的历史和人物都变得活灵活现了起来,高晓松讲解在严肃中透露着活泼,一口不轻不重的京腔经常把我逗笑,我才终于知道,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有趣。因为高晓松,让我对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后来上大学之后,也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他也算是我在人文领域的启蒙老师了。

之前在节目中,高晓松曾经讲述过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听得出来,高晓松的家庭是全中国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庭中浓重的学术氛围,让他经常自我调侃说“自己是全家文化水平最差的人”,即便他已经走遍了世界的大多数国家,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对西方文化的过往都如数家珍。当我听到他大学学的居然是理工科,并且还从清华辍学,去追求自己音乐梦想的经历后,我十分的惊讶,但同时又能理解他的行为。

毕竟,以他的智商和家庭,去清华不是难事,难得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勇敢的追求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他的这种精神不由得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可以算半个校友啦~

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

成都树德实验(东马棚街的那个)可以说就是9中。

树德实验中学(东马棚)以前是树德中学(九中)的初中部,后来分出去了,现在树德实验,石室联中,七中育才(这个三个是一样的性质)成为成都的三个小联中,顶级的一类公立初中学校。

成都树德中学(成都九中),是四川省首批“省级重点中学”,省市首批“校风示范校”,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先后获得“四川省精神文明单位”,“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1929年,孙震成立树德中学。

1931年,于宁夏街旗民生计会所属西来寺修建办学用的教室、宿舍、自习室等。

1932年,秋季招收初中新生,男女各一班,每班50名。男生部在西来寺(即今树德里),女生部设在宁夏街树德巷。

1937年,秋招收高中新生各50名,女生班仍在女生部学习。

1941年,每年春季增招1班男生。

1944年,《大公报》发表武汉大学教授杨人梗的文章说:"成都树德中学是全国四所办得最好的私立中学。"

1945年,李宗仁参观树德中学。

1950年,女生部合在男生部。

1951年,成都私立甫澄中学并入树德中学。

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私立树德中学,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九中学校。

1953年,定为省、市、重点中学。

1954年,新建教学大楼,大礼堂。

1957年,新修家庭宿舍四合院两个。

1961年,拆除原教室楼,新修办公大楼,拆除原饭厅,新修学生宿舍楼一幢。

1974年,拆除旧四合院宿舍,修五层楼家庭宿舍1幢。

1980年,定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衽首批改制,高中由2年变为3年。

1981年,学校评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市清洁卫生先进集体,市"文明礼貌月"表扬单位。

1983年,实验室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年,提高教学质量受市教委表彰。

1985年,学校评为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校工会评为市先进集体。

1986年,第圩课堂检查评比获市教委一等奖,学校由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被市教委评为绿化先进集体和体育达标先进集体。

1988年,在拆除旧学生楼的地基上,新修学生宿舍及教室一间(取名讲视厅)。

1989年,学校举行校庆60周年;成都九中更名为成都树德中学;孙德操长子孙静山回校参观,并捐图书经费2万元;高89级1班学生唐若曦参加国际第30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银牌;国家聘请的加拿大籍外语教师玛格丽特.彼得拉斯金来校上高一,二年级英语课。

1990年,学校获得"四川省德育先进集体"称号。学校团委被团市委授予"红旗团委"称号。高考成绩显著,受到市教委表彰。树德中学是城区重点中学高中教学质量奖的唯一获奖学校。

1991年,学校获得"成都市德育先进集体"称号。高考中考成绩显著,受市教委双表彰。获市体育传统项目一等奖,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初女,高女团体总分第一名。课间操评比成都市第一名。学校获得"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称号。学校团委被团市委授予"红旗团委"称号。

1992年,高考中考成绩显著,受市教委表彰。理科考生严曦摘取成都市高考理科状元桂冠。学校团委被团市委"红旗团委"称号。学校获得"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称号。校女子队代表四川参加全国"长江杯"传统项目田径赛,获得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规划改建、扩建教学综合楼、实验电教综合楼,宿舍大楼。

1993年,高考中考成绩显著,受市教委表彰。成都市高考理科前四名为树德学子刘柯柯、王巍、万敏、卿芳惠所包揽。刘柯柯摘取成都市高考理科状元桂冠。赵挺摘取成都市中考状元桂冠。由市教委批准,招收高中理科实验班。学校获得“四川省首届中小学艺术节先进学校”称号,并获得演出一等奖。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初女,初男,高辑团体总分第一名。学校团委被团市委授予"红旗团委"称号。唐凛男入选成都市教育代表团(唯一一名学生代表)赴美,加访问。教学综合楼第一期工程竣工。

1994年,学校获得"成都市德育先进集体"称号。 "成都市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称号。高考中考成绩显著,受市教委双表彰。吴昊、唐凛男、杜宇等三学生分别入选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四川代表队参加全国竞赛并获奖。校团委被评为"先进团委 ",校少年先锋队荣获"红旗大队部"称号。学校获市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一等奖。市中学生运动会获初男,初女团体总分第一名。由国家教委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江铭带领的培训中心第八期学员重点考察了树德中学。考察团由全国25个省、市的42位中学校长组成,他们是专门入川考察。

47年前,那位轰动一时的“白卷英雄”张铁生后来怎么样?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

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回溯37年间高考制度演变,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新世纪高考改革的各项思路已逐渐清晰,一项更为全方位、系统的高考改革正在渐次展开。

1952年,我国的高考制度创立,“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复。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当年共录取了27.297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为7%。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1979、1980两年,高考录取率依然低于10%。直到1981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年,我国开始保送生的试点,即由中学推荐,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

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

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涉及100万考生,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上海、浙江先行试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

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当时,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客观上承担了对高中教育教学有偏颇导向的责任。

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90年代保送计划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初,保送生计划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申报作假、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等现象。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于1991年进行了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

199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199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1999年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此后,各省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13]

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推广

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区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举行两次高考,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但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实行春季高考后,由于参与招生的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积极性不高。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北京也相继选择退出。与此同时,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也在逐年扩大,已有16个省市区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统一考试的格局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图破冰。在连续两年多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

2005年夏天,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委牵头组织启动了素质教育大调研。其中,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牵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调研内容,最终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离高考承担的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功能;将社会化的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并将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时间定位在2020年。

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同时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至此,“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考试格局已初步形成。

2010年方案搁置

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内容涵盖16个议题,包括考试科目、备考选考、异地高考、分省还是统一命题等,并形成了16个专题、共计80万字的专题报告。专家组在此基础上又起草了一个高考改革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方案在教育部党组会议讨论后被搁置,原因在于“分歧太大”。

2013年箭在弦上

2013年,在教育部的牵头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在“文理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重大改革措施上,各方争论很多,迟迟难以通过。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

2014年正式发布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将力争在2014年7月底之前出台。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份重要文件。这次会议也将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这在中国当代高考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而在过去,考试改革方案基本由教育部牵头出台,采取单项推进,这次改革注定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2014年9月3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录取或不分批次按专业

北京教育学会第27次学术年会2014年11月30日在京开幕,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介绍,实行高考改革后,未来高考录取方向可能会淡化批次,为学生提供双向多次选择的机会。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则透露,未来5年国家将拿出2000亿元用于义务教育薄弱校的改造。

提供盲文试卷

从2015年高考开始,各级教育考试机构需根据残疾考生的残疾情况和需要以及各地实际,对符合高考报名条件、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的残疾人考生提供一种或几种必要条件和合理便利。包括:提供现行盲文试卷;提供大字号试卷;优先进入考点、考场;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如引导辅助人员、手语翻译人员等)予以协助;考点、考场设置文字指示标识、交流板等;允许视力残疾考生携带答题所需的盲文笔、盲文手写板、盲文作图工具、橡胶垫、无存储功能的盲文打字机、台灯、光学放大镜、盲杖等辅助器具或设备;允许听力残疾考生携带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辅听设备;允许行动不便的残疾考生使用轮椅、拐杖,有特殊需要的残疾考生可以自带特殊桌椅参加考试;对使用盲文试卷的视力残疾考生和使用大字号试卷、因脑瘫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肢无法正常书写或无上肢等书写特别困难的考生延长考试时间。

此外,针对听力残疾考生,经申请批准后可免除外语听力考试。免除外语听力考试残疾考生的外语科成绩,按“笔试成绩×外语科总分值/笔试部分总分值”计算。

忘带证件可“刷脸”入场

2015年5月2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召开高考考务工作会。2015年高考,考生依然必须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入场,如果考生忘记或者遗失了身份证(或准考证),监考员可以先验证考生相貌,如果与准考证存根上照片相符,可以先安排考生进场考试,要求考生下一科考试时带来。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

在事业上,张铁生可谓功成名就、事业有成,岁的他赚得盆满钵满,可以安享晚年,衣食无忧。

在友情上,收获了金卫平这样一个相爱相杀、成就人生的知己,能够进入饲料行业,得益于金卫平的推荐、能够赚得如此身价,也得益于金卫平的一路扶持。虽然说商场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但不可否认,金卫平成就了张铁生的后半生。

在爱情上,收获了温文尔雅的妻子、活泼可爱的女儿。

张铁生,1950年出生于辽宁兴城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学毕业后的他和大多数青年一样在1968年被派到乡下插队。

18岁的年纪正值血气方刚、热血沸腾、无所畏惧。中学毕业的张铁生为人机智聪慧,虽然年龄尚小,但为人处事极为成熟老练,在生产队表现优异的他不久就得到了领导的赏识提拔,获得了1973年参加高考的机会。张铁生本以为参加高考后可以改变命运、平步青云。

但是,在看到高考的物理试卷时,他脑袋空白、满心?悲伤?,虽然有中学的知识储备,奈何在田间工作五年后,早已将这些知识还给老师、遗忘殆尽。气急交加的他气愤之下交了空白卷子,还在卷子的空白处写了?给领导的一封信?。大致意思是:?我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了读书机会下乡插队,因常年在田间耕作才落下功课?。

后来,张铁生的做法被有心之人加以炒作,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位?白卷英雄?的勇敢。在时局动荡的特殊年代,?出来混总是要还的?,1976年,张铁生为他的冲动举措付出了沉重代价:他被判处15年的有期徒刑。

不得不说,张铁生似乎有天生的福气相伴,虽然锒铛入狱、身陷囹圄,但出狱后,他的人生如同开挂般逆袭,尽管古人说:男人三十而立。这位?白卷英雄?在四十一岁的起点开启了?大器晚成?的逆袭余生。

1.遇到真爱、婚姻美满

出狱后,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真爱董礼平,张铁生为人幽默风趣、真诚踏实。

很快,凭借不俗的口才、暖男的行为很快赢得了沈阳大学讲师董礼平女士的青睐。张铁生趁热打铁,对董礼平展开猛烈追求。

在爱情这方面,张铁生是情场高手,董礼平对张铁生的付出感动不已,二人于1991年12月22日结为夫妻,这种桃花运恐怕让很多深陷牢狱之灾的人羡慕不已吧!

一般来说,很多人出狱之后,别说组建家庭,自己的妻子能够原地守候就是万幸,更何况还会不计前嫌地接受一个?有前科?的人。

虽然张铁生入狱15年,但他始终积极乐观、不断学习,深受董礼平女士的爱护,二人婚后恩爱有加、相敬如宾,1992年,董礼平怀孕。董礼平的亲朋好友猜测:没有工作的张铁生此时此刻是否要雪上加霜、妻离子散?

不过,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张铁生在董礼平学生金卫平的介绍下,进了一家饲料公司,充当底层的业务员,开启了逆袭之路。

2.事业有成、功成名就

后来,张铁生踏实能干,并没有对现有的困境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他积极学习新知识、融入工作环境,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在饲料公司崭露头角。领导非常赏识张铁生的睿智踏实,不久之后,张铁生就成为了沈阳办事处主任,在事业方面开启了另一春,开启了自主创业路。

1993年,事业如日中天的张铁生放弃了稳妥工作,开始自主创业。凭借多年累积的经验,创建了天地饲料公司。然而好事多磨,1993年下半年,天地饲料公司困难重重。

首先是金卫平和另一个合伙人先后退出公司,勇敢是深思和决断为伍,张铁生凭借一人之力苦心经营摇摇欲坠的饲料厂,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下半年的时候,公司遭遇资金链断裂问题,若不是张铁生力挽狂澜、公司很可能面临着破产危机。能够在困境中得到一家养鸡场的资助,主要得益于张铁生平时为人大气和善的人际交往,也得益于他的长远目光。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存活下来实属不易。

1995年,张铁生得知曾经的合伙人金卫平成立了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后,他并没有因此怀恨在心,反而非常欣赏金卫平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不计前嫌的他,前去金卫平的公司学习取经,在了解到禾丰公司的发展方向后,他做了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1998年,将自己的天地饲料厂并入了禾丰股份有限公司。

3.收获友谊、安享晚年

投资颇为冒险,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血本无归。但张铁生始终相信他自己的投资眼光不会错,在禾丰股份有限公司参股10%。

果不其然,在金卫平的努力下,禾丰股份有限公司蒸蒸日上、发展的风生水起,2014年股价迅速上涨,通过参考2014年禾丰发行的股票价格,我们大概可以推算出张铁生所持有的3224万股股票价值:1.89亿,张铁生是名副其实的亿万富豪。在事业上,张铁生可谓功成名就、事业有成,岁的他赚得盆满钵满,可以安享晚年,衣食无忧。

在友情上,收获了金卫平这样一个相爱相杀、成就人生的知己,能够进入饲料行业,得益于金卫平的推荐、能够赚得如此身价,也得益于金卫平的一路扶持。虽然说商场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但不可否认,金卫平成就了张铁生的后半生。

在爱情上,收获了温文尔雅的妻子、活泼可爱的女儿。

反观张铁生的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很多人他的成功归结于幸运:有前科之人能够获得美满婚姻是第一幸运;42岁找到人生方向东山再起是第二幸运;晚年找到人生知己是第三幸运。

但通过表象看本质,我们也应该清楚:张铁生的成功来自于?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个人坚持、来自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默默沉淀、来自于?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的大胆心细。

桐城市高考辅导学校教物理的谁好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有着比较长久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六十六年的风雨历程。

三十年代民族救亡 物理学系艰难诞生

物理系是山西大学的一个资深大系,有着比较长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02年山西大学成立后的初期,中斋高等科中就开设了物理学科,讲授《物理学教科书》,并建立了物理实验室。1911年建立了理工科。1935年7月建立了理学院。1936年9月理学院正式开办了物理系。当年,招生19人。制订了教学计划,开设普通物理、电磁学、热力学、声学、光学和高等数学等29门课程。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学校迁往临汾,11月8日太原沦陷,省府下令学校停课,师生各自行动,流落四方。以后因战乱未再招生而搁置停办。

五十年代振兴教育 继往开来殚心建系

太原解放后,1949年9月重建山西大学理学院。1951年建立了理化专修科。1953年院校调整,撤销山西大学建制。山西师范学院独立建院,理学院并入师范学院,设置理化专修科,成立物理教研组,建立物理学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700余种。随后,积极创造条件,重新开始筹建物理系。

1955年9月1日,建立了物理科。共有教职工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助教7人,教辅1人。当年招收专科生52人,学制二年。开设了普通物理等课程。1956年教职工增加到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7人、教辅2人、干部1人。继续招收二年制专科生113人。在校生人数达到165人。同年,受省教育厅委托,举办了中学师资短期培训班。物理科的建立和发展为重建物理系创造了条件。

1957年9月1日,各种条件孕育成熟,正式成立了山西师范学院物理系。设置普通物理教研组、实验物理教研组和普通物理实验室。共有教职工2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16人,教辅2人,工友3人,干部3人。当年招收四年制本科生51人,专科生44人。在校生人数达到208人。当时,教学活动和办公地点设在校北院平顶楼内。

1958年,教育大革命,各项工作迅速发展。教职工人数增至35人。继续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数学系又转来一个本科班,共158人,招收二年制专科生76人。在校生人数达到329人。当时,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为适应教学科研的需求,开始积极筹建物理教学大楼,设计面积10080m2。

同年,从57级本科生中,先后选送10多人到北大,南开等大学学习进修,为本系培养教师;又抽调12人到中科院山西分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以后,陆续抽调部分学生提前工作。其余20多人按时毕业。

省教育厅,委托物理系筹建山西省教学仪器厂,修建了厂房,购置了机床设备,调进了工人,开始了正规生产。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下马。物理系留用部分人员和设备,组建了物理工厂,供教学实习使用。

中科院山西分院,依托物理系筹建原子能研究所。1959年3月6日,原子能研究所正式成立,并开展科研工作,研制成功静电电子加速器。1961年从物理系撤走。

党的组织,建立系一级党支部,党员9人,配备专职党支部书记,加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成立系委会,设正副系主任,教研室设主任,学生各班设辅导员。

1959年,省委决定恢复原山西大学建制,重建山西大学。2月成立筹备委员会,9月1日正式成立新的山西大学。同时,建立物理系。组建了系党政领导班子,建立了党支部,配备了专职党政干部。当时,全系共有教职工21人。当年招收五年制本科生111人。校址设在师范学院北院新建图书楼内。

五十年代,物理系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科学研究初步展开,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已经形成了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到五十年代末,两校物理系教职工人数达到79人,在校学生达到538人。已培养三届专科毕业生209人。

六十年代院校合并 同心协力艰苦创业

1960年,国家遇到暂时经济困难。学校面临艰苦创业时期。

1961年,省委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将新建的山西大学同山西师范学院合并,重组山西大学。6月26日召开两校合并工作会议,宣告正式合并。同时,两校物理系也随之合并。接着,调整了系党政领导班子,建立了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同时,在教工和学生中,建立了党支部、团支部和教工会,配备了专职政工干部,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规。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断加强。

两校合并后,物理系的规模扩大。建立了理论物理、固体物理、无线电和普通物理四个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增多,资金投入增加,办学实力增强。当时,全系教职工10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68人;教辅13人,工人9人,党政干部8人。在校学生人数共667人,其中五年制本科生318人,四年制本科生301人,专科生48人。

1962年,稳定教学秩序,加强学科建设。同时,新建了中级物理实验室,并加强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无线电和固体等实验室的建设。同年暑期后,物理系由校北院平顶楼迁入新建物理大楼,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1963年,贯彻“高教60条”。加强基础课教学,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开设专业课,第一届五年制学生分三个专门化组进行专业课学习,即理论物理专门化,固体物理专门化,无线电电子专门化。

19年,贯彻“少而精”原则,开展启发式教学。精减教材,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各教研室深入讨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教改尝试。实行开卷考试,试行半工半读。当时,级是学校理科半工半读试点班。每周四天上课,二天劳动。物理工厂扩大,迁往学校蕴华庄新建厂房,有机床32台,技师3人,技工5人,徒工4人,指导教师8人,作为半工半读劳动实习的基地。

1965年,贯彻毛主席“七·三”指示。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在60年代前半期,全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党中央“八字方针”和“高教六十条”,学习毛主席“七三”指示和“春节讲话”精神,认真开展教育改革,不断整顿教学秩序。克服教材杂、学时多、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贯彻“少而精”原则,开展启发式教学,加强基础课和实验课教学工作。同时,不断修定教学计划和科研规划,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为了提高教师水平,选派部分教师脱产进修,到北大、北师大学习提高。邀请国内知名教授来系作学术报告。

同时,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坚持又红又专方向。开展“学习雷锋”、“学习王杰”、“学习焦裕禄”、“学习毛主席著作,做毛主席好学生”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红专辩论,争当“五好学生”、“优秀团员”,争创“先进团支部”和“先进班集体”等活动。学生自觉做到“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开展勤工俭学,自己打扫卫生,自己理发,修理课桌等,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当时,教师参加了“倾”、“反浪费”和“机关革命化”运动。大批师生停课下乡,参加了“四清”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6年初,物理系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系教职工发展到1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7人,助教67人,教学辅助人员13人,工人11人,党政干部10人。全系学生五个年级共有332人。当时,全系教学计划严谨、教学秩序良好,教师结构合理、教师水平较高,专业设置较全、教学质量较好,科研规划先进、师资培养正规,党政工团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思想素质较好、政治空气较高。全系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

同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全系被迫停课,停止招生。

1968年9月27日,工军宣队进驻学校。

1969年8月26日,物理系成立革命领导小组,由工军宣队、教师和学生共10人组成。12月26日全系师生战备疏散,步行到昔阳县河西村,参加“清队”、“一打三反”。少数教师、工人留守学校,恢复筹建物理工厂。61级至63级学生先后到部队农场锻炼后分配工作,级和65级学生共126人留在学校。

七十年代拨乱治校 整顿教学曲折前进

1970年3月,抽调10多名教师、干部由昔阳回校,扩建物理工厂。先后调进技术工人10多人,两次招收徒工102人。9月,全系教职工陆续返回学校,在物理工厂各车间参加劳动和政治学习。

1971年2月前,和65级学生相继分配离校。物理工厂又招收徒工18人。下半年,全系党员参加整党工作,教师参加学习。

1972年4月,恢复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第一批招收学员68人。学制三年。设有三个专业,即物理专业、无线电专业和光电子专业。同时,组建了光电子教研室,重建了普通物理及无线电专业基础实验室。

1973年5月,物理系恢复原来的领导建制。调整全系党政领导班子,设立系主任、系副主任,恢复建立党总支委员会。同时,开始整顿教学秩序,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基础课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同年年底,电子工厂从物理系分出,由省电子厅和学校统一管理。

1975年,整顿教育,教学秩序稍趋安定。

1976年,招收社来社去学生71人。

1977年,全系党员、教师参加整党整风。

从1972年到1976年,招收工农兵学员五届,共415人。当时,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学生学好基本知识,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强调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围绕典型产品组织教学,学习电动机、拖拉机、柴油机、水泵和收音机、电视机等。实行开门办学,组织学生下厂、下乡进行实践。

1978年初,改革招生制度,实行高考。当年,招收77级四年制本科生98人。分设四个专业,即物理专业、无线电专业、光电子专业和固体专业。同时,组建了应用光电子实验室,当年暑期开始招收研究生7名。

同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物理系教师代表参加了大会,一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全系师生学习落实会议精神。

6月,正式开始评定职称。第一批晋升副教授3人,晋升讲师38人。

七十年代后期,全系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教学科研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79年底,全系教职工人数发展到16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8人,助教61人,教辅23人,工人18人,干部12人。在校学生总数为335人,其中研究生7人。

八十年代教育改革 建章立制稳步发展

进入80年代,全系教学秩序、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时期。

1980年,中央提出教育要在八十年代有个大的发展。因此,物理系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加紧教师培训;另方面扩大招生人数,保持每年招生100人左右;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师生中开展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全系教职工积极工作,创造条件,满腔热情地迎接教育大发展时期的到来。

同年,物理系无线电专业教师参与计算机科学系的筹建工作,并抽调9名教师到新建系工作。

1981年,开始探索如何建立新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增开选修课,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贯彻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调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

同年,光电子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2年,全系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在学生中掀起建设“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班组”,开展“五讲四美”活动。

年5月31日,建立激光与光纤信息传输研究所,开展激光技术与光纤通讯的研究。次年,正式更名为光电研究所。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同时担任光学学科硕士生的教学任务。

同年12月30日,学校确定光电子物理为学校重点学科;增设固体材料分析专业。

1985年,全系党员参加整党。

1986年,调整教研室,设立应用物理教研室、理论物理教研室、无线电教研室、固体物理教研室和光电子教研室,建立计算机室。并分别任命了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

1989年3月24日,省教委批准建立理论物理研究所。

八十年代,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多次召开老教师座谈会,中年教师座谈会和青年教师座谈会,广泛听取教改意见。制定改革措施,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对教师工作、教学科研工作、实验室建设工作和学生工作都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推动全系工作向前稳步发展。

一是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先后选派35名教师出国留学、进修和考察。其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16人,选送国内重点大学学习10人,参加校内研究生课程班学习9人。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22人次来系进行学术交流。

二是鼓励教师搞科研。全系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发表在重要权威刊物上的48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9篇;承担各类科研和应用课题80多项,总计科研经费1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科技应用项目32项,获得国家科学发明专利2项。同时,有一批应用科技成果通过了技术转让。

三是学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光学学科和理论物理学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带动着其它学科向前发展。

四是实验室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设有基础物理、近代物理、应用光电技术、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四个实验室及固体物理实验组。仪器设备总值达700万元以上。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新添置的。主要大型设备有:YAG泵浦染料激光器,光学多通道分析仪、光纤综合数据测试设备、频谱仪、高温万能金相显微镜、博斯卡计、X射线衍射仪等。

五是资料室藏书大量增加。图书5000多册,学术刊物100多种。

六是在教学上,探索如何建立新的合理的课程体系。抽调师资力量加强基础课教学,增开实验课和选修课,要求正副教授上讲台,必须讲好一门基础课和专业课。因此,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八十年代末,物理系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教师质量和教师结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都有了显著提高。当时,全系教职工110人,其中教师7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8人,占教师人数的48.7%。学生在校人数达到430人,其中本科生404人,研究生26人。这些,为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九十年代科教兴国瞄准前沿拼博奋进

在80年代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九十年代,物理系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实验设备、业务管理和学生培养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累累成果。

1990年5月12日,正式成立理论物理研究所。实行所系合一的领导管理体制。

同时,理论物理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5月3日,成立应用光电研究室。人员编制5人。

同年,重新调整、规范专业设置、教研室和实验室设置。专业设置有:物理学、光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教研室设置有:基础物理、理论物理、固体材料、光电子、无线电电子和德育教研室;实验室设置有: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基础电子学、电子信息、应用光电子、固体材料及开发、数字电路和微机实验室。

1993年4月,组建“激光加工中心”,并正式对外服务。

1993年5月,省教委批准增设本科专业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方向材料物理与技术、专科专业电子技术与应用。

1993年10月28日,经学校批准筹建“电子信息技术系”。

1993年12月17日,光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4年3月14日,省教委晋教人字[1994]7号文件批准增设电子信息技术系。4月2日电子信息技术系正式挂牌成立。

电子信息技术系是在物理系无线电专业和光学专业的基础上,经多方论证和充分准备建立起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和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光、机、电一体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为此,进行专业结构调整,适应社会需要,已是势在必行。电子信息技术系就是在这一情势下,应运而诞生了。新系开设四个本科专业,即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应用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应用光学。开设一个专科专业、即电子技术与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系成立后,从物理系抽调教职工4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讲师10人,助教7人,实验师4人,助理实验师1人,技工和干部7人。当年暑期正式招生。招收第一届本科生83人,专科生34人;从物理系转来91级至93级本科生166人,93级专科生42人。在校学生总数325人。

同时,物理系的规模相应缩小。教职工人数为4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10人,助教4人,教辅8人,技工3人,行政干部5人。本科生130人。专业设置三个,即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和材料物理,物理学专业分“基地”班和师范班。

1994年11月25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教高[1994]15号文件批准物理学专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专业点。主要为物理学及相关学科输送研究生。“基地”由物理系、电子信息技术系和光电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共同支撑,并成立了“基地”教学和管理委员会。

同年,全系试行学分制。

1995年,光学学科被批准为山西省第一批重点建设学科。

1996年,省教委把光电研究所定为省重点研究所。

1997年,省科委、省计委、省财政厅、省教委定光电研究所为省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

同年9月7日,学校正式批准建立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建立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是学科发展的大趋势,条件也比较成熟。一是两系两所有一支结构合理、能满足各层次教学科研要求的、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可以招收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二是教学、科研设备齐全,能够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三是科研和开发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学院建立后,保持系所建制不变。学院职能是统一协调和决定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研方向及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学院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发挥基础学科优势,理工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拓宽应用方向,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1997年9月20日,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正式挂牌。同时,举办物理系重建40周年庆祝大会。参加庆祝大会的系友共500多人,回顾了物理系重建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四十年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做出的成果。校友欢聚一堂,为学院的发展献计献策,增添力量。

1998年6月17日,理论物理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光学工程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理论物理成为山西省的重点学科。

1999年2月12日,获准建立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同年,省科委、省计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教委批准建立省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九十年代,院系所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在教学和科研、学科和学位建设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先后建立了新的学系、学院、研究所、研究室、实验室;增设了新的专业和学科,建成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完成科研项目50多项,发表论文500余篇,科研经费400多万元,获省科技进步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共36项;教师队伍向年轻化、高学位、高素质发展,中高级职称占到教师总数的73%,中青年教师占到90%以上,获得优秀专家、优秀科技工作者、三育人先进个人、劳动模范、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员干部的60多人次。在校学生779人,其中,本科生731人,研究生48人。这些,都为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世纪新的机遇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跨入21世纪,学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000年,物理电子学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同年,光学学科成为教育部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

2001年10月16日,国家科技部“国科发基字[2001]399号文件”正式批准建设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太一院士、本院名誉院长亲临指导工作,并作学术报告。

致力于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理论物理、光学等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及申报工作。

2002年5月8日,山西大学将隆重庆祝百年华诞。同时,学院、系、所也将举行建系六十六年庆祝活动。

百年校庆后,全院师生将会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继续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攀高峰。在今后几年、十几年中,将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实践的综合素质较高、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高级人才;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基础、拓展应用,互相渗透、衍生新的学科;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发掘科研潜力,在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应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场论和量子力学、电磁理论、凝聚态理论等方面进入世界前沿阵地;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开展光压缩器系列产品的研制生产,加强量子基础对高新技术影响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充实和提高,使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同时,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都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到2010年,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将进入地方院校同类学科的先进行列。

2011年,开设新专业软件工程(软件电子技术方向)。

忠诚教育勤奋耕耘 累累硕果光辉史迹

物理系从1957年重建至今,四十五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只有几个教师、几十个学生开始,发展到已经拥有博导、教授等百名以上的教师队伍,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千人以上的学院。现今,学院专业较全、学科领先、人才济济、成果累累,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一定的声誉。

建立学院初具规模。物理系在45年的不断发展壮大中,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衍生建立了光电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和电子信息技术系,又不失时机地联合组建了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构筑了崭新的物理大厦,展示了物理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标着志物理学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进入了新的更高的层次。学院现有教职工人数124人。其中,省科技功臣2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1人;教授26人,副教授15人,讲师31人;高级实验师4人,实验师5人;副研究员1人。在校博士生23人、硕士生96人,本科生939人,共1058人。在站博士后2人。

学科建设成绩显著。45年来,学科与学位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院两系两所有7个本科专业,有国家“基地”专业点,四个硕士点,二个博士点,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省级重点学科,五个省级合格实验室,一个省、部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经过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从基础到前沿,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科学研究进入前沿。全院教师发表论文1000余篇,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省和国家各种奖励100余项。不少论文和科研项目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有的达国际前沿和领先水平。特别是光学和理论物理学科的研究,已经进入世界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设备先进图书充足。现有大型仪器设备100多套件,总资产2500多万元。资料室藏书6000余册;中外学术刊物300多种,3600余册。

人才培养遍布全国。45年来,培养不同层次的物理学人才5366人。其中:专科生572人,本科生4511人,硕士生239人,博士生44人。另外,成人教育2168人。这些物理学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不少人留学国外或参加工作。许多人成为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各条战线的模范人物,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抚今追昔,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45年来,从重建系到新建院,历届党政领导,全体师生员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立志勤奋耕耘。前辈奋斗、后辈拼搏,继往开来、创新开拓,赢来了今天的巨大变化,取得了累累成果,创建了光辉史迹,为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现今,继续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第一线的师生员工,一定会昂首新世纪、再创新辉煌,把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建设得更前沿、更美好。

彭荣斌好。根据查询高三网显示。

1、彭荣斌1987年9月至于1991年7月在阜阳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大学本科毕业,理学学士学位。

2、1991年分配至安徽省桐城市龙头中学任教,主要成就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及高三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并且在高考物理或理科综合成绩都为居桐城市榜首,多次受到桐城市教育局的表彰。

文章标签: # 高考 # 物理 #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