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2017年地理高考卷1,2017高考地理题纲

tamoadmin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1.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2.2017高考地理必背口诀分享3.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归纳4.欧洲地理高考地理知识点5.高考地理必须掌握的知识6.掌握地理必背知识点 再也不用怕高考了7.高考地理欧洲知识点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地理农业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1.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2.2017高考地理必背口诀分享

3.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归纳

4.欧洲地理高考地理知识点

5.高考地理必须掌握的知识

6.掌握地理必背知识点 再也不用怕高考了

7.高考地理欧洲知识点

2017年地理高考卷1,2017高考地理题纲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地理农业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地理农业的知识1

⑴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 气候湿润多雨; 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罗河三角洲(印度河、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① 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 种植 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 秋季 雨水 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 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 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① 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 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③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 加强“南南合作”;⑤ 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 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 自然条件恶劣;③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 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① 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② 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⑾ 复种指数问题:

①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②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 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 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① 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⒀ 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 市场消费量大;② 交通方便;③ 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高考地理农业的知识2

农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因素

(1)一个概念——区位含义

①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②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两大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和劳动力等。

(3)区分三个因素的表述方式

①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条件),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②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该因素对该种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③限制性区位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那么这个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如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

2.农业区位选择

(1)实质: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2)基本思路

①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一般根据地区气候和地形特征,结合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例如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湖泊、水库和沿海海域适于发展渔业;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种植玉米;气候凉爽的中温带地区种植甜菜等。

高考地理农业的知识3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3)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与借鉴

(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分析、存在问题及解决 措施

①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两大优势:优越的气候条件,季风气候区的水热组合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②该区农业和经营发展存在的三大问题: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业结构单一;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有限;科技水平低。

③对策: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结构,实行联产承包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发展农产品系列加工业,把农业生产从自给经济转到商品生产上来;加大科技投入,向优质、高效、高产农业方向发展。

(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可借鉴之处

①大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②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值得我国广大农业区借鉴。

③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可借鉴之处

①人工草场建设。

②牧区交通条件和加工体系的发展。

③牲畜品种的改良和疾病的防治。

④冷藏、保鲜技术的推广。

方法 技巧

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与评价

(1)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

判断一个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关键是看该区域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目的,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比较如下表。

判断依据 判断结论

生产对象 生产目的 生产规模 地域类型

水稻 自给 小农经营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牛、羊 面向市场 大牧场 大牧场放牧业

小麦、玉米 面向市场 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商品谷物农业

谷物、牲畜 主要面向市场 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高 混合农业

单一热带经济作物 面向国际市场 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

生产设施齐全 种植园农业

(2)对比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规律

分析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规律时,应把握好以下两个重要的纬度带。

①30°~40°纬度带:此纬度带内降水丰富且雨热同期的地区,分布着季风水田农业;降水较少的地区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有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②40°~50°纬度带:此纬度带内降水较多但光热条件较差的地区,典型农业地域类型为欧洲西部和北美五大湖沿岸地区的乳畜业;降水较少但光热条件较充足地区,典型农业地域类型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高考地理农业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农业知识点

★ 农业知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 2017高考地理农业知识点

★ 2020高三地理农业答题模板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农业知识

★ 高三地理背诵复习知识点整理

★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

★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点整理

★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这是高中地理最经典的几个问答题~~其实课本上(自然地理 区位分析 国土整治里问题)就是最经典的;学地理要:1.多记图(图是要死记的,经纬,具体在哪,旁边有哪个国家……当然小技巧也可以用点)2. 一定要理解原理。特别是自然地理,理解了才可举一反三。3.就是记答题模式,以应对主观题。

自然地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1、水土流失问题(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a.(黄土高原为例)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典例:甘肃南小河沟)。

b. (南方丘陵山区)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选修)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等。(典例:宁夏沙坡头)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汛)

4、土壤次生盐碱化(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形低洼。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华北平原中、低产田的分布及治理(选修)

组成:西部的缓斜平原、缓斜平原以东的冲积低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主体)、渤海之滨为滨海平原。

缓斜平原肥力最好: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6、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7、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多发季节:夏季。5—10月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8、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气候)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

9、酸雨

分布: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危害: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途径: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所以酸雨主要为硫酸型酸雨。

10、光化学烟雾:

成因: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

分布:地形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的谷地和(汽车尾气排放多的)大城市。

危害和对策: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和人体健康。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

11、沼泽的保护(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三江平原。

沼泽的形成: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开发利用的关键:排水。

意义: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①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②是一些珍禽的栖息地。

人文地理

1. 怎样分析人口增长情况及解决措施?

答题要点

(一)人口增长过快(自然增长)

1.后果

(1)人口压力过大,粮食、资源供应紧张,生态环境破坏;

(2)社会问题: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教育难度大;社会治安问题严重;(3)影响经济发展

2.措施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发展教育,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

(二)人口老龄化(增长过慢)

1.后果:(1)劳动力、国防兵力不足;(2)社会养老负担加重;(3)老年人问题突出;(4)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2.措施:

(1)鼓励生育;(2)适当移民;(3)发展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 怎样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答题要点

(一)、原因:

1.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环境有很大差别

2.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地形。

3.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4.政治因素 :政策、政策变革(政治中的改变)、战争

5.环境移民:自然环境的变迁、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影响:

1.对迁出地区:缓解人地矛盾紧张的压力,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对外交流,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不利的是易造成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2.对迁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增添了地区发展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的是易带来环境卫生问题、治安问题、计划生育问题。

3. 怎样分析某个城市兴起的主要条件?

答题要点

1.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2)气候: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纬度沿海地区。

(3)河流:供水、运输、防卫、旅游;(4)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

对某一个具体的城市,一定要抓住其兴起的最主要条件。(如株洲为交通)

4. 怎样分析一个城市内功能区的布局?

答题要点

商业区:市场最优原则: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原则:布局在郊区高速公路或主干道附近。一般占地最少。

工业区:(1)向郊区迁移。原因:保护城市环境,降低生产成本。(2)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的两侧。原因:工业生产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住宅区: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分高级(主导因素环境)和低级。与工业区、铁路线等主要交通干线往往有绿化带隔开。是城市最基本的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占地最多。

典型案例

“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如季风);最小风频的风的上风向

“水”:水质要求高的企业放在上游;对水产生污染的企业放在下游

卫生防护带: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通常布有卫生防护带。(要考虑到局部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

5. 怎样分析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

答题要点

1. 衡量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 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判断:市中心人口密度发生变化)

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起步早(晚);目前发展速度慢(快);城市化水平高(低)

4.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中期:

A.问题:加速阶段由于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带来的问题

①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④影响社会治安,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B.解决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后期

A.问题: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城市中心区衰落。B.解决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中心衰落区。

6. 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答题要点

1.自然条件:气候(热量、气温日较差、光照、降水量、水热配合);地形(平原,利于发展耕作业,山区利于多种经营);土壤(是否肥沃);水源(是否充足)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技术水平、资金。

3. 典型例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灌溉水源);新疆瓜果之乡(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乳畜业(市场);立体农业(地形);花基鱼塘(市场)

7. 怎样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

答题要点

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点

(1)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原始社会(依赖和崇拜自然);农业社会(改造自然,出现科学的萌芽);工业社会(征服自然,对环境破坏力大);信息社会(追求人地协调)

(2)三个原则和三个内涵: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物种之间、国家之间);持续性原则(“度”);共同性原则(共同参与,国际合作)。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庞大人口基数(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不足;环境问题严重

(4)途径: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农业)

(5)环境问题表现:生态破坏(农村、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城市、发达国家)

(6)产生的原因:索取物质和能量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速度(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环境污染)

2. 中国某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产生的原因及其措施

(1)原因:既要发展农业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而现在农村中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口压力、农民素质低、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中能源缺乏造成的。

(2)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民素质;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发展技术或资金密集型农业;加强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 我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 思路:原因应从污染源方面考虑,措施应针对原因进行,要从行政措施、公民行为、技术措施三方面考虑。

2. 主要原因:(1)工农业发达,生产排放量大。(2)工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废弃物没有达标排放。(3)人口稠密,生活排放量大。(4)所在地自然条件较差,环境自净能力差。

3. 解决:(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3)大力发展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量。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5)针对不同污染具体采用不同措施。

4.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1)思路:问题主要是“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解决措施主要从改变观念、政策导向、降耗减污等方面考虑。从解决措施可反推其原因。

(2)措施:

A.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B.建立相关法律,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限制投入大、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的投资。C.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科技),加快技术革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D.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E.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

F.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发展高科技、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8. 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答题要点

1.自然条件:地势平坦与否、水源是否充足、气候、能源、资源的类型、数量与匹配状况

2.社会条件: 交通状况(海运、内河航运、铁路线)、工农业基础(经济基础)、技术、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和工资水平、政策、工业协作条件。

分析时一定要突出该工业地区最主要的区位条件。

9. 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对比

项 目 内 容

集聚有利方面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集聚带来的问题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 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10. 怎样分析老工业区兴起的条件、衰落的原因和调整措施?

答题要点

1.兴起的条件:

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广阔的市场;便捷的水陆交通

辽中南: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水源不足;广阔的市场;便捷的交通

2. 衰落原因:

(1)产业结构单一,优势产业、产品的地位下降。

(2)原材料能源消耗量大,随着原材料能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

(3)新技术革命的冲击(4)原有优势资源或能源地位下降、资源枯竭(5)环境污染严重

3. 调整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4)发展科技,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繁荣经济,(5)优化环境

11. 怎样分析两类新工业区兴起的条件?

答题要点

1.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工业区:A共同条件:(1)科技雄厚,劳动者素质高 (2)交通高度发达(3)环境优美。B共同特点:(1)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2)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3)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4)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区。共同条件:(1)大批廉价劳动力,(2)政策,(3)经济开放

共同特点:(1)生产高度专业化(2)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资本集中程度低(3)以中小型为主(4)以轻工业为主(5)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包工

12. 怎样分析交通线建设的区位条件的意义?

答题要点

1.合理布局交通网:(1)缓解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2)活跃整个路网

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1)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扩大交流的范围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旅游业、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科学技术是保证。(在这里会分析我国一些新建铁路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4.社会意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维护香港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巩固同防,建设边疆等。

13. 怎样分析资源跨地区调配的意义?

答题要点

1、对输出地区的有利意义

(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3)促进综合利用步伐,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4)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不利之处:可能会造成输出地区的生态破坏。

2、对输入地区的意义:

(1)提供较丰富的资源,缓解该资源供应紧张的压力(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改善输入区的生态环境

14. 怎样解决我国能源问题?

答题要点

(1)加强勘探,提高石油、天然气的后备储量和生产量(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

(3)加快技术革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4)积极开发水能和新能源,使能源消费多元化,优化能源结构(5)加强国际合作,拓展能源来源渠道,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

(6)提供公民的节能意识

15. 怎样分析产业转移及影响?

答题要点

1、转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多即高能耗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

2、移入地区的优势:劳动力便宜、地价便宜、政策优惠、市场广阔、资源丰富。

3、影响:

(1)对移出地区:利于集中国内生产要素发展新的主导产业;能一直处于高附加值的开发和营销环节;环境得到改善。不利的是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增加失业人口。

(2)对移入地区:利于加快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不利的是始终处于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且消耗资源多、环境污染严重,易带来环境问题。

16. 怎样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答题要点

1.开发条件:(1)资源丰富 开采条件好;(2)市场广阔;(3)交通条件好(距市场近)

2.基地建设:(1)扩大资源开采量;(2)发展交通,提高资源外运能力;(3)加强资源的加工转换;(4)发展对该类资源或能源需求量大的工业。

3.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利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17. 怎样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

答题要点

(一)开发的自然条件:

1.地形: 流速,影响水力和航行;2.气候:影响水量,水力资源;3.水系:水量、水力、流速分析;4.其它自然资源。

(二)开发内容:

1.总体思路

(1)山地(分水岭):保护植被生态、水量水质(2)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最集中):重点保护生态环境(3)河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质(4)矿产资源:决定发展工业

2.开发措施

a.核心:河流的利用和治理 修大坝 梯级开发

b.具体措施:防洪、发电、航运、旅游、提高水质、土地利用

(三)水库修建利弊分析

1.利同上,略

2.弊:(1)淹没农田、聚落、文物古迹、风景名胜;(2)影响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化减少;(3)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4)库区水量增发增多,造成水资源损失;(5)库区水流减慢,泥沙淤积,减少库容;(6)下游水量减少;(7)入海口入海泥沙减少,影响滩涂增长,鱼类生存环境。

18. 怎样分析传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答题要点

1.本地区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2.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3.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发展花卉、乳畜、蔬菜等产值高的农业。

4.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水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生产。

2017高考地理必背口诀分享

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是高考永恒的主题。那么你知道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有哪些吗?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 其它 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3 高一地理 的知识点具体的 总结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 种植 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高中地理最有效的 方法 和技巧

理解地理学的特点,明确学习思路

1.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

2.高考会考对地理考查要点

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 热点 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3.不同的地理内容, 学习方法 有不同的要求

地理学科是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 反思 。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区域的分析方法。

地理怎么备考

复习要狠抓基础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考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那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高考强调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 地理学习方法 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藉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紧抓考纲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依据《考试说明》全面复习。《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规范高考复习和备考的依据,可明确把握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克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认真学习钻研《考试说明》,认真研究近年高考试题,是搞好综合备考的重要一环。

紧扣图表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联系政治、历史。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复习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归纳

★ 高中地理必修三2020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三必学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必背口诀(一)

1.一近快,七远慢。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特别注意夏至日在远日点附近,而非远日点;冬至日在近日点附近,而非近日点。由此可以分析出北半球夏半年时间比冬半年长,北极极昼时间比南极极昼长。

2.左焦左倾左冬,右焦右倾右冬。在地球绕日公转示意中,如果太阳在左焦点,地轴向左倾斜,左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如果太阳在右焦点,地轴向右倾斜,右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冬至位置确定了,其余三个分至点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3.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北昼越长;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南昼越长。

4.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在等值线图上,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低值;等值线向低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高值。这种方法对所有等值线都适用。

5.凹坡通视,凸坡不通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由高向低,等高线由密变疏为凹坡可通视;等高线由疏变密为凸坡不能通视。

6.河流向凹,洋流向凸。在等高线图上,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即向凹;在等温线图上,洋流的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相同的,即等温线往哪个方向凸,洋流就往哪个方向流。

高考地理必背口诀(二)

1、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 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

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 台湾岛上日月明。

2、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苗维彝藏和蒙古。

3、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4、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

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

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

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

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

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

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5、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6、地势阶梯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高考地理必背口诀(三)

1、北美五大湖:

(1)、北美五大湖,苏密休伊安。

(2)、北美五大湖,相互连成群。

冰川作用下,构成湖泊因。

美加共有四,中间分界明。

“伊利”、“安大略”,“苏必”与“休伦”。

另一美独有,称之“密歇根”。

五湖总面积,世界居第一。

淡水资源丰,特别利航运。

2、世界主要矿产资源:

世界重要三矿产,煤铁石油是重点。

俄巴中澳印加美,七国铁矿储量大。

亚欧大陆和北美,煤矿分布也不差。

石油分布很集中,一半以上在中东。

3、世界人口超亿十国名称:

南极大洋均无他,人口超亿十国家。

中美两印俄两巴,日尼外加孟加拉。

4、中亚五国名称:

哈吉塔连我肩,乌兹别克咸海边。

里海岸边土库曼,中亚五国记心间。

5、中亚知识概括:

中亚距海位置远,冬冷夏热降水难。

植被草原和荒漠,卡库沙漠居西南。

东和东南地势高,天山米尔边境间。

北、西丘陵和平原,哈丘与图兰。

河流多数为内流,锡尔阿姆水量减。

里海世著称,咸海变化危机现。

土库棉田产量增,功在卡库运河建。

额尔齐斯外流河,流经三国向北穿。

产棉基地次中美,“白金之国”美名传。

民族多信伊斯兰,城市塔什干。

6、中美地狭七国名称:

(1)、中美地狭有七国,色地马拉伯利兹。

萨、洪、尼、哥、巴拿马,香蕉咖啡天下知。

(2)、危洪刷(萨)泥(尼)哥爸(巴)离(伯利兹),中美七国永牢记。

欧洲地理高考地理知识点

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所以复习好高考地理大气的 运动知识 点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

 1、大气运动的产生和变化直接决定于大气压力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2、一个地方的气压值经常有变化,笔画的根本原因是其上空大气柱中空气质量的增多或减少。任何地方的气压值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递减。

 3、某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承受铅直气柱的重量。

 4、单位高度气压差(铅直气压梯度)表示每升高一个单位高度所降低的气压值; 单位气压高度差表示在铅直气柱中气压每改变一个单位所对应的高度变化值。

 5、空气柱质量的变化主要是由热力和动力因子引起的。

 热力因子是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引起的体积膨胀或收缩、密度的增大或减小以及伴随的气流辐合或辐散所造成的质量增多或减少。

 动力因子是指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气柱质量的变化。根据空气运动的状况可归纳为下列三种情况:

 水平气流的辐合与辐散 不同密度气团的移动 空气垂直运动

 6、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7、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各气压相等点的连线。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点组成的面。

 8、位势高度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位势取为零)抬升到Z高度时,克服重力所作的功,又称重力位势,单位是位势米。

 9、暖性高压:高压中心为暖区,四周为冷区,等压线和等温线基本平行,暖中心与高压中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

 10、温压场不对称系统:是指地面的高低压系统中心同温度场的冷暖中心配置不重合的系统。

 11、作用于空气的力有:重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惯性离心力。 12、气压梯度力是产生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13、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地转风平行于等压线,若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其右方,在南半球,高压在其左方,此称风压律。

 14、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着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15、由于水平温度梯度的存在而产生的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的速度矢量差称为热成风。

 16、在自由大气中,随着高度的增高,不论风向如何变化,高层风总是愈来愈趋向于热成风。

 17、白贝罗风压定律:摩擦层中风场与气压场的关系是,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

 18、近地面层中,白天风速增大,午后增至最大,夜间风速减少,清晨减至最小;摩擦层上层则相反,白天风速小,夜间风速大。风的日变化,晴天比阴天大,夏季比冬季大,陆地比海洋大。

 19、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作用 地球自转作用 地表性质作用 地面摩擦作用 20、太阳辐射对大气系统加热不均是大气产生大规模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大气在高低纬间的热量收支不平衡是产生和维持大气环流的而直接原动力。

 21、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

 平均纬向环流 平均水平环流 平均经圈环流

 21、大气环流最基本的状态是盛行着以极地为中心的旋转的纬向环流,也就是东、西风带。对流层的中上层,除赤道地区外,各纬度几乎是一致的西风,而且西风跨越的纬距随着高度在扩大。

 22、近地面层的纬向环流分布:

 高纬地区:冬夏季都是一层很浅薄的东风带,也称极地东风带。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低压和北太平洋低压的向极一侧,其厚度、强度都是冬季大于夏季。 中纬地区:从地面向上都是西风,也称盛行西风带。

 低纬地区:自地面到高空是深厚的东风层,称为热带东风带或信风带。

 23、水平环流是指纬向环流收到扰动(主要是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以及地面摩擦和大地形作用所应起的)后发展起来的槽、脊和高、低压环流。

 24、在北半球对流层中,高层的平均水平环流形式是西风带上存在着大尺度的平均槽、脊。如1月份500百帕等压面上有三个平均槽:东亚大曹、北美大槽、欧洲浅槽。

 25、在中高纬的对流层低层,由于地表海陆性质差异和地表起伏不平所引起的热力、动力变化,则表现为一个个巨大的高低压系统:

 1月份北半球: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 7月份北半球:亚洲南部低压、北美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26、平均经圈环流是指在南北向沿经圈的垂直剖面上,由风速的平均北、南分量和垂直分量构成的平均环流圈。北半球有三个镜经向环流圈: 低纬环流圈,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正环流圈),又称哈得莱环流圈。 中纬环流圈,是间接热力环流圈(逆环流圈),又称费雷尔环流圈。 高纬环流圈,又称极地环流圈,也是一个直接热力环冷流圈。

高考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

 1.形成:

 ●单圈环流:理想环流圈

 ●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注意: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气压中心(北半球):

 亚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季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3.气候类型: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比较重要的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于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

 (2)温带海洋气候:一般温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温带大陆西岸;以西欧最典型,其余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亚东南端及新西兰等地。

 (3)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类型。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其余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地区和非洲南部的开普敦地区。

 (4)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高原气候(青藏高原)

高考地理常见天气系统知识点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两类。具体区别如下:

 (1)根据冷暖气团的概念区分。气团温度比它所经过地区气温高(或低)的,就是暖气团(或冷气团)。

 (2)根据源地的纬度高低和气温高低区分。形成和来源于较高纬度的气团一般是冷气团,反之则是暖气团。

 (3)根据气团形成以后的移动方向区分。自较低纬度地区移向较高纬度地区的气团,是暖气团;反之则是冷气团。因此,在北半球,自南向北移动的气团是暖气团,自北向南移动的气团是冷气团;南半球则反之。

 锋面:当性质不同的两个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狭窄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锋线:锋面与地 面相 交而成的线,叫做锋线。

 锋: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即锋的形成: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不同性质气团之间形成的过渡层,叫做锋。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移动速度比较快,常带来大风、雨雪、降温天气。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移动速度比较慢,可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形成持续的阴雨天气。

 锋面的三大特征

 ①锋面有坡度:锋面在空间向冷区倾斜,具有一定坡度。

 ②气象要素有突变:气团内部的温、湿、压等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小,而锋两侧的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大。

 ③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由于锋面有坡度,冷暖空气交绥,暖空气可沿坡上升或被迫抬升,且暖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因而,空气绝热上升,水汽凝结,易形成云雨天气。

猜你喜欢:

1. 2018高中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

2. 关于?大气?高考地理必背直至点

3. 高考地理太阳系八大行星知识点整理

4. 2017高考地理大气环流专题复习题及答案

5. 地理高考重点总汇

高考地理必须掌握的知识

欧洲地理是高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为方便考生复习,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欧洲地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欧洲地理高考地理知识点

1. 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不大,冰川地形广布,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

2.影响中欧平原(波德平原)、东欧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地质时期的冰川侵蚀。平原呈波状起伏)

3.欧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欧洲多为平原,且山脉走向为东西向;海岸破碎,多伸入内陆的海湾;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进入内地形成海洋性气候 )

4.欧洲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明显;自西向东由海性气候过渡到大陆性气候。

①欧洲地形低平、山脉多东西走向;西临大西洋,且多伸入大陆的海湾,在西风作用下,湿润气流容易伸入内地,降水较多;

②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纬度范围内,且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气候温和湿润;

③常年盛行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自西向东减少)

5.比较分析英国本岛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及形成原因;(西侧乳畜业发达,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日照较少,且纬度高,热量不足,只适合多汁牧草长的生长;东侧发展 种植 业,为背风区,降水稍少,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期较长,能够满足种植业对光热的需求)

6.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分析其发展条件;

①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航海业发达;

②煤、铁、石油等工业原料丰富,开发早;

③侵占殖民地,掠夺资源,占领市场,工业积累早,资本雄厚)

7.法国的地势特征;(东南高,西北低;东南以山地和高原为主,西北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8.分析巴黎盆地做为重要农业区的区位因素(法国成为粮食出口国的区位条件);(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比较平坦,耕地面积广;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较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政府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交通便利、科技发达;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为农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9.注入地中海的罗讷河是法国水力资源丰富的河流,其上建有无数低坝,分析低坝的好处; (农田淹没少,移民减少甚至不需要移民;船只过闸时间短,过闸用水也少;对生态和景观的影响小;溃坝等造成的威胁小)

10.德国地势特征;(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南部为高原和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低山,北部为平原)

11.莱茵河是欧洲最重要的航运河流,分析其航运价值大的原因;①大部分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水量丰富,水量大,全年可通航;②所流经地区大部分地势低平,水量平稳;③气候温和,无结冰期;④干支流流经国家多,且都是经济发达国家,航运需求量大;⑤河口处为着名港口鹿特丹,又与多瑙河等河流有运河相通,航运价值高)

12.试比较德国南北农业发展的差异和形成原因;(北部地势平坦,但气候夏季温凉,冬季阴冷,土壤较为贫瘠,只生长牧草,主要发展畜牧业;南部的高原和山地主要为森林和牧场,南部的河谷地带,土壤肥沃,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主要发展种植业)

13.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碳资源、附近有丰富的铁矿区(法国洛林)、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充足的水源、雄厚的技术力量、广阔的市场)

14.分析意大利新兴工业的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占主导地位;生产过程分散,多实行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成为“分散型工业化”)

15.意大利中小企业发展的条件;(廉价劳动力丰富;20世纪70年代世界原料和能源涨价,大企业和重工业发展利润小;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经济高度开放)

16.“阳光·海难”是西班牙在西欧旅游宣传的主题,从地理角度分析这现象的成因;(西班牙大部分处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少雨,晴天多,阳光充足;海域水静浪小,海滩广布,适合海浴;西欧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多雨,阳光不足,不适合海浴,对阳光和沙滩有强烈的向往;西班牙“投其所好,做此宣传)

17.冰岛是世界上大气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分析其成因;(冰岛处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处,地热资源极其丰富,减少了石化燃料的使用;该国经济结构以旅游、金融等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的发展,降低了废气的排放量)

18.俄罗斯濒临三大洋,但海运并不发达,分析成因;(除摩尔曼斯克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不冻外,大多数海港因纬度高都有较长的封冻期;除北冰洋外, 其它 各海沿岸港口与外洋联系,都必须经过别国的海域;国内工业与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决定铁路运输比海运的成本要低,距离也更近)

19.俄罗斯大河(自南向北流向)众多,但下游的农业却不够发达,分析原因;(大河下游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气候湿冷,土壤较贫瘠)

20.俄罗斯大河(自南向北流向)众多,但航运能力较弱,分析原因;(所处纬度较高,河流结冰期长;地形起伏较大,流速快,开发航运难度大;河流自南向北流,且纬度多,常有凌汛发生;大河所处地域,人口少,远离经济中心,开发价值不大)

21.分析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沼泽的形成成因;(①所处纬度位置高,气温低,蒸发微弱;②地下有较厚的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③河流众多,地表不分充足;④地势低洼,不易向外排水,长期积水形成沼泽)

22.俄罗斯大河众多,但只有伏尔加河下游形成农业区,分析其自然区位条件;(纬度相对较低,热量充足;位于冲积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且土壤较为肥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23.俄罗斯乡村居民多用圆木建筑居所,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地理原因;(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冬季漫长寒冷,木屋可有效隔冷;古代乡村居民多以游牧业为主,木屋便于拆卸;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可就地取采)

24.分析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可能存在的障碍;(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战略使两国能源合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对能源的争夺使中俄能源合作面临激烈的竞争;俄罗斯的政策环境、经营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也阻碍着中国对俄能源投资的积极性)

欧洲地理高考地理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欧洲常考知识点2017

★ 高中地理大洲知识点

★ 地理高中美洲知识点

★ 初中地理欧洲知识点复习

★ 地理高中西亚知识点

★ 高考地理知识点大全

★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梳理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归纳

★ 2020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

掌握地理必背知识点 再也不用怕高考了

 导语:距离2017年高考只剩下不到两个礼拜的时间了,在此我先预祝各位高考学子稳定发挥,乃至超长发挥,考出自己满意的分数,此外,我也为大家分享高考地理必须掌握的几大概念,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考地理必须掌握的知识

一 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宇宙中各种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都属于天体。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所构成不同等级,构成天体系统至少要有两个天体,如地月系、太阳系等。

 区别?天体是独立的个体,天体系统是多个天体的集合。

 二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三大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条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条件,如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三 光照与热量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四 积温和无霜期

 积温?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 ℃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根据?10 ℃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越来越多,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来越长。

 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无霜期直接影响育苗移栽的时间,决定了播种的时节。在实际生产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初霜冻)之间的天数。

 五 恒星日与太阳日

 恒星日?指地球以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地球真正的周期,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指地球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小时。

 六 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近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

 远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由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轴的宇宙空间指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因此,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冬至日?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

 夏至日?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

 区别?冬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近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近日点;夏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远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远日点。

 七 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

 昼夜现象?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质造成的。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以外的地区昼夜长短产生周期变化的现象。

 八 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即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也称格林尼治时间或中时区的区时。

 九 日界线与180?经线

 区别?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时刻为0∶00的经线,经度不定,一条是与180?经线不完全重合的线,由于180?经线跨过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为了使岛屿保持一致的日期,日界线在太平洋有三折,因此越过180?经线日期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

 易混概念十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昼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上,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下,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光线在地平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一天随着时间变化,太阳高度也在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它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能直射地区,阳光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可达最大值90?,无直射地区最大值不能达到90?。

 十一 地壳与岩石圈

 地壳?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分层中的最外层,它位于莫霍面以上的部分,平均厚度约为17 km,随着海拔的不同地壳厚度会发生变化,总体来讲,陆壳厚,洋壳薄。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包含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区别?岩石圈的范围比地壳层大。

 十二  海岭与海沟

 海岭?是板块张裂形成,形成在生长边界,由于洋壳张裂,岩浆涌出地表,遇到冰冷海水,向两侧迅速冷凝,形成海岭。

 海沟?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形成在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在交界处形成岛弧,在海岸上形成海岸山脉,在洋壳物质流失区域,形成海沟。

 十三 流水侵蚀作用与水的溶蚀作用

 流水侵蚀?是物理侵蚀,可分为风化、溶解、磨蚀、浪蚀、腐蚀和搬运作用。被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流水溶蚀?是化学侵蚀,是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主要形成喀斯特地貌,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林、溶洞等景观。

 十四 冲积扇、冲积平原

 冲积扇?冲积扇系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的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

 冲积平原?指大面积的河漫滩、三角洲平原以及山前冲积扇和山间盆地冲积平原。它可由一条或几条河流形成。冲积平原多发生在地壳下沉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有深厚的沉积层。密西西比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恒河平原等都是世界有名的大冲积平原。

 十五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十六 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

 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风力侵蚀?是指降水少的地区,大风强,作用于地表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

 区别?风力侵蚀一定有风的作用,风化作用不一定有风的作用。

 十七 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

 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黄土主要来源于风力携带北方泥沙沉积形成。

 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黄土高原夏季暴雨集中,黄土土质疏松,因此千沟万壑是由于流水侵蚀。

 十八 气候和天气

 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它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例如,昆明四季如春;华北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天气?是指某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的冷暖、干湿、晴阴、风雨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它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等。

 区别?从时间尺度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天气瞬息多变,具有不稳定性,而气候在一定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十九 温和、寒冷、低温、凉爽

 温和?是指0 ℃以上的温度,一般在0 ℃~15 ℃,很少结冰,给人的感觉很温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的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的特征我们一般用?温和?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寒冷?。

 寒冷?是指气温在0 ℃以下的温度,给人感觉很冷,有结冰期,例如极地气候全年的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寒冷?,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温和?。

 低温?是指较低的温度,包括0 ℃以上或0 ℃以下数值不大的温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温和?或?低温?来描述,不能说?寒冷?。

 凉爽?是指给人感觉很温凉,如十几摄氏度到二十多摄氏度;我们只能说?气候凉爽?,不能说?气温凉爽?。

 判断某地气候特征夏季是高温还是凉爽?

 一般根据夏季的月国气候特征是?夏季普遍高温?,这里所说的高温是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 ℃以上。昆明?夏季凉爽?是指夏季月均温在20 ℃以下。

 判断某地冬季气候特征是寒冷还是温和?

 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温高于还是低于0 ℃为标准:如果高于0 ℃称为温和,反之为寒冷。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用?温和?描述,是由于最冷月月均温在0 ℃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则是由于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

 二十 降水、降雨

 降水?包括雨、雪、淞、雾、露、霜、霰、雹等多种形式。

 降雨?是降水中的主要类型。因为各地降雨量一般总是远大于降雪(南北两极和一些高山地区除外)、雾量,所以经常用降雨量来代替降水量。

 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在气象上常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我们把降水常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

高考地理欧洲知识点

相信像地理等这类知识点繁多的科目,是所有高考学子们很头疼的地方,下面我总结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供大家参考。

100条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想了解更多请点击 2018高考地理18种大题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1、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2.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3.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4.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 8.16焦/厘米。

5.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是季风气候。

6.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7.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存在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8.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大气降水到达地面以后扣除蒸发量等损耗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9.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0.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1.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时才称为矿产。有矿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则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2.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和证据。

13.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4.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15.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6.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17.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18.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19.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0.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工沼气、煤与煤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1.大农业与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耕作业)。

22.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3.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4.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25.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

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26.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

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高考地理记忆口诀

我国省级行政区区域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

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归华北

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归华中

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渝藏西南

西北陕甘宁青新

晋豫皖和湘鄂赣

中部六省正崛起

中原大省河南省

大别山界鄂豫皖

太行山东冀鲁豫

陕甘宁边区延河唱---

我国地理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高考地理是一科知识点很多的一门学科,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背记这些地理知识点,但是地理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学会后即能在高考中获得很高的分数,还能掌握许多生活中就能用到的地理知识。

渊博的人是多么神奇,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所以我们要努力的在学地理的知识点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关于高考地理欧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欧洲知识

1.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不大,冰川地形广布,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  

2.影响中欧平原(波德平原)、东欧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地质时期的冰川侵蚀。平原呈波状起伏)  

3.欧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欧洲多为平原,且山脉走向为东西向;海岸破碎,多伸入内陆的海湾;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进入内地形成海洋性气候)  

4.欧洲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明显;自西向东由海性气候过渡到大陆性气候。

①欧洲地形低平、山脉多东西走向;西临大西洋,且多伸入大陆的海湾,在西风作用下,湿润气流容易伸入内地,降水较多;

②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纬度范围内,且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气候温和湿润;③常年盛行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自西向东减少)  

5.比较分析英国本岛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及形成原因;(西侧乳畜业发达,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日照较少,且纬度高,热量不足,只适合多汁牧草长的生长;东侧发展 种植 业,为背风区,降水稍少,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期较长,能够满足种植业对光热的需求)  

6.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分析其发展条件;

(①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航海业发达;②煤、铁、石油等工业原料丰富,开发早;③侵占殖民地,掠夺资源,占领市场,工业积累早,资本雄厚)  

7.法国的地势特征;(东南高,西北低;东南以山地和高原为主,西北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8.分析巴黎盆地做为重要农业区的区位因素(法国成为粮食出口国的区位条件);(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比较平坦,耕地面积广;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较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政府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交通便利、科技发达;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为农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9.注入地中海的罗讷河是法国水力资源丰富的河流,其上建有无数低坝,分析低坝的好处;(农田淹没少,移民减少甚至不需要移民;船只过闸时间短,过闸用水也少;对生态和景观的影响小;溃坝等造成的威胁小)  

10.德国地势特征;(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南部为高原和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低山,北部为平原)  

11.莱茵河是欧洲最重要的航运河流,分析其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1大部分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水量丰富,水量大,全年可通航;②所流经地区大部分地势低平,水量平稳;③气候温和,无结冰期;④干支流流经国家多,且都是经济发达国家,航运需求量大;⑤河口处为著名港口鹿特丹,又与多瑙河等河流有运河相通,航运价值高)  12.试比较德国南北农业发展的差异和形成原因;(北部地势平坦,但气候夏季温凉,冬季阴冷,土壤较为贫瘠,只生长牧草,主要发展畜牧业;南部的高原和山地主要为森林和牧场,南部的河谷地带,土壤肥沃,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主要发展种植业)  

13.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碳资源、附近有丰富的铁矿区(法国洛林)、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充足的水源、雄厚的技术力量、广阔的市场)  

14.分析意大利新兴工业的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占主导地位;生产过程分散,多实行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成为“分散型工业化”)  

15.意大利中小企业发展的条件;(廉价劳动力丰富;20世纪70年代世界原料和能源涨价,大企业和重工业发展利润小;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经济高度开放)  16.“阳光·海难”是西班牙在西欧旅游宣传的主题,从地理角度分析这现象的成因;(西班牙大部分处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少雨,晴天多,阳光充足;海域水静浪小,海滩广布,适合海浴;西欧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多雨,阳光不足,不适合海浴,对阳光和沙滩有强烈的向往;西班牙“投其所好,做此宣传)  

17.冰岛是世界上大气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分析其成因;(冰岛处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处,地热资源极其丰富,减少了石化燃料的使用;该国经济结构以旅游、金融等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的发展,降低了废气的排放量)  

18.俄罗斯濒临三大洋,但海运并不发达,分析成因;(除摩尔曼斯克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不冻外,大多数海港因纬度高都有较长的封冻期;除北冰洋外, 其它 各海沿岸港口与外洋联系,都必须经过别国的海域;国内工业与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决定铁路运输比海运的成本要低,距离也更近)  

19.俄罗斯大河(自南向北流向)众多,但下游的农业却不够发达,分析原因;(大河下游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气候湿冷,土壤较贫瘠)  

20.俄罗斯大河(自南向北流向)众多,但航运能力较弱,分析原因;(所处纬度较高,河流结冰期长;地形起伏较大,流速快,开发航运难度大;河流自南向北流,且纬度多,常有凌汛发生;大河所处地域,人口少,远离经济中心,开发价值不大)  

21.分析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沼泽的形成成因;

(①所处纬度位置高,气温低,蒸发微弱;②地下有较厚的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③河流众多,地表不分充足;④地势低洼,不易向外排水,长期积水形成沼泽)  

22.俄罗斯大河众多,但只有伏尔加河下游形成农业区,分析其自然区位条件;(纬度相对较低,热量充足;位于冲积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且土壤较为肥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23.俄罗斯乡村居民多用圆木建筑居所,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地理原因;(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冬季漫长寒冷,木屋可有效隔冷;古代乡村居民多以游牧业为主,木屋便于拆卸;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可就地取采)  

24.分析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可能存在的障碍;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战略使两国能源合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对能源的争夺使中俄能源合作面临激烈的竞争;俄罗斯的政策环境、经营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也阻碍着中国对俄能源投资的积极性)?

高考地理亚洲知识

亚洲自然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洲。亚洲大部分在东西半球中的东半球,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

2、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为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为白令海峡。

3、亚洲分为六个地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

4、亚洲最大的平原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最大的湖泊,且为咸水湖的为里海;

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为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为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为马来群岛;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为喜玛拉雅山;世界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高的高原为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为死海

5、亚洲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 ,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6、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广布的特点。

高考地理分地域考点知识:亚洲人文环境

1、亚洲人口稠密区是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亚洲大小民族有1000个左右,人口最多的是汉族。

2、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高考地理俄罗斯知识

1、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在亚欧大陆北部。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2、 俄罗斯地跨亚欧两大洲,又跨东西两半球,公认为欧洲国家,通用俄语。欧洲部分是全国政治、经济 文化 中心。

3、 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湖泊,俄罗斯首都和最大城市是莫斯科,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是圣彼得堡,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

4、 俄罗斯工业最发达地区是莫斯科,其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5、 俄罗斯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跨亚欧大陆,称为亚欧大路桥。伏尔加河为欧洲最长河,通过运河,与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相通,称为‘五海通航’。

地形、山脉:①乌拉尔山脉,②东西伯利亚山地 ,③东欧平原,④西西伯利亚平原,⑤中西伯利亚高原,

河湖、海洋:⑥伏尔加河?⑦黑海 ⑧里海?⑨贝加尔湖 ⑩北冰洋

城市:A莫斯科 B圣彼得堡 C摩尔曼斯克

高考地理欧洲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考地理西欧知识点

★ 高中地理欧洲常考知识点2017

★ 地理欧洲知识点总结

★ 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识点整理2020

★ 高中地理大洲知识点

★ 高三地理世界著名流域知识点

★ 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 2020最新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识点大全

★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整理

文章标签: # 地理 # 发展 #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