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总结,高考复习历史总结

tamoadmin 2024-07-30 人已围观

简介1.山东省成人高考历史复习五大方法你都知道吗?2.高考历史如何复习更高效?3.高三历史复习笔记 面对历史高考,我们学生要明确复习的重点,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将每个知识点都复习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目录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高考历史必备

1.山东省成人高考历史复习五大方法你都知道吗?

2.高考历史如何复习更高效?

3.高三历史复习笔记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总结,高考复习历史总结

面对历史高考,我们学生要明确复习的重点,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将每个知识点都复习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目录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 :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三、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 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举制

五、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 文化 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 起源和发展 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

1.***领导下的根据地

错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正确理解“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时期中国***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2.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

错因对四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掌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

(2)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

(3)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

(4)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院为最高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权。

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

(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比较隐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2)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4.苏联解体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正确理解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正确理解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 教育 ,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四大农具

两汉:耧车(专用的播种工具) 耦犁:赵过,二牛三人 南北朝:马钧的翻车又叫龙骨水车

唐朝:(江东)曲辕犁: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筒车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秦国时李冰父子修造,位于四川) 西汉:白渠、漕渠、龙首渠(关中地区)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涿郡(北京)到苏杭

作用:1、促进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带动两岸农业和城市的发展3、加强了中央集权

(3)耕作 方法 :春秋战国 垄作法 西汉:代田法

(4)土地制度: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

春秋战国以后:小农经济,土地私有,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特点:1、以家庭为单位,规模比较小2、男耕女织3、自给自足

二、商业

商业发展的历程:商周时期:商人出现,商业为服务:工商食官。 官营手工业特点:1、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2、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产品供宫廷和使用

春秋战国:民间商业兴起,各国首都都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城市

秦汉: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汉武帝实行盐铁酒专卖,抑制大商人的势力 隋唐:草市兴起(柜房、飞钱、邸店) 城市繁荣:扬(扬州)一益(成都)二 宋元:商业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夜市流行;海外贸易发达;元大都是国际性大都市

明清: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商帮:徽商和晋商

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超过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特征是雇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只有广州一地可以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_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总结 归纳相关 文章 :

★ 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知识归纳大全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 高三历史基本基础的知识点解析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hm.baidu/hm.js?cb1587ad6f9e6358c6ab363586b8af79";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山东省成人高考历史复习五大方法你都知道吗?

 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已经学习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正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复习时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时间、地点、人名、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掌握各个单元及各专题的知识结构。与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才是考试的重点。如何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下面是我们总结出来的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约10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6个月,进行基础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这样理清重点、难点,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第二阶段3个月左右,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第三阶段近1个月,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一、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的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教材”。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操作,强调三点: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

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后的24 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段内遗忘。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是增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

( l )通过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所谓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就是我们要在学习中去区分教材中的这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而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因此,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我们通常说的通过理解来记忆,其含义当然比较复杂,包含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这种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实效的一个操作手段。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教材中表述道: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在这句话中,可以作为分点的内容只能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词。可以把这样的词叫做“核心词”,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甄别和记忆核心词的方法。从上例中可以看到,经过甄别以后的记忆内容精炼紧凑,记忆量仅有原先的1/5。

( 2 )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复述知识要点的方法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再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复述的依据,以此为提纲,逐条回忆和落实。尽量不去翻看教材,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再通过教材来解决问题。

( 3 )其他几种方法。联想记忆方法― 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 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 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特点分类记忆法― 抓住历史和历史现象自身的特点,把所学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

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例如:

( l )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 2 )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的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的发展。

( 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与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 5 )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人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的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三、第三轮复习

进人第三轮复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冲刺阶段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应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到历史科的复习就应该:

1、越是临近高考越是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这些应得分题,依据考生的实际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对,但若考生对其中的基础性知识识记欠准确,也极有可能丢分。因此,冲刺阶段仍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做一些背诵和基本概念、基本定义方面的梳理工作,将掌握得不是很准确的内容记准记牢。

2、有针对性、性做地练习题,一定要讲究实效。要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自己的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侧重对选择题的训练,因其不用书写,可以在短时间内做相对较多的试题;选择题是分数最大的题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类型的试题,则需要有选择地做一部分。为了节省时间,简答题只要写上三言两语的要点。问答题可只写审题角度,历史小论文也要练习,但写上四五篇即可,不必用过多精力。 

3、完整地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生熟练把握答题节奏。此外,考生还可以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适的经验,如遇到不会做的题怎么办、遇到模棱两可难以选择的题怎么办、怎样化解紧张情绪等。

4、时间安排上也应该有个。考虑到历史高考一般都在上午举行,因此做题时最好也在上午训练,并且注意限时,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来。

5、整理笔记,仔细阅读以前做的练习试卷。这些笔记和卷子记录着你的学习过程,从中可以回顾史实,调整视角,了解如何审题,如何解答。对笔记中的特别记述要再认知,对做错的习题要多加审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高考历史如何复习更高效?

1、标题复习法

回看我们以前历史课本,其特点就是板块鲜明,小以“块”介绍,中用“目”介绍,大用“节”介绍,以此类推。中华上下有五千年的历史,发小数以万计,而撑起这项浩瀚的记忆工程的,就是历史教材的大小标题,记住了这些标题就等于记住了整个历史。我们可以把教材中的“编”、“单元”、“章”、“节”、“目”、“块”等标题进行整理,做成一个树状图的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在大脑中建立索引目录,遇到问题时便能轻松快速的找到相关内容。

2、串线复习法

串线复习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向一种是纵向,纵向是以时间为线索,类似于记录历史的编年体;横向是以重大为线索,以近代外交为线索,等等,类似于记录历史的纪传体。两种方法互相运用,便撑起了一张完整的历史知识复习网。

3、专题复习法

专题复习是任何一门课程中都必不可少的复习方法,专题考察也是历史考试中必有的的题型,通过专项复习,既有利于记忆又有利于应考,还可拓深历史辩证思维水平。常见的复习专题有战争、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八国联军侵华等等。

4、六要素复习法

任何历史的发生都有六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国家、任务、内容和评价,这是构成一个历史的完整因素,任何都可以通过这6个点进行记忆。

5、关键词复习法

由于历史的信息量大,为方便复习,可以将归纳为一句话或几个字,缩短复习时间、压缩记忆量。任何一个,都可以用几个字进行精炼的概括,例如历史文献和历史课本中的标题就是这样的例子。本方法和第一点为同学们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一种方法是对本法的加以利用。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免费领取复习资料:s://.87dh/xl/

高三历史复习笔记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深入研究和领会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是了解高考命题方向和命题思路的唯一正确途径。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是指导高考命题和高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高考的考试性质、指导思想、考试范围、试卷结构等等,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

2.制定复习:制定合理的复习,按照时间分配好每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间,避免在最后阶段突击复习。

3.多做题:多做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试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高考历史试题类型和难度,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4.建立知识体系: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掌握历史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过程,有助于提高答题准确率。

5.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过度消耗精力在某一个知识点上,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和关系

西周进一步完善了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礼制原则,形成层层相属的等级严密的“大宗”“小宗”的国政治制度。西周春秋时期存在着严密的分封制度,这种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分封制以宗法的“亲亲”关系为基础和原则,从而使“分封”与“分宗”相一致;二是分封的土地既是建国、立家的经济基础,也是宗子“立宗”的经济条件,这是西周春秋时代宗统与君统相结合的最深刻的经济原因;三是不仅宗族组织与统治组织、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是相一致的,而且其管理方法也是相一致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以宗法血缘关系而实行的分封是周王朝家族内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为维护等级制,周公制礼作乐。西周的礼乐和刑罚一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关于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王嬴政通过十年兼并战争攻灭六国,完成全国统一,顺应了自春秋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趋势。为巩固统一,秦朝取了一系列措施,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

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分掌政要,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通行全国秦律。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弛道和邮驿。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朝开创的这一系列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后世虽然有所损益和改进,但基本精神去一直延续下去,对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2)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西汉初年,统治者继续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治,刘邦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在各地建立王国,在地方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这些王国相对独立,掌握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随着王国实力的增强,逐渐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巩固,由此产生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又平定了“七国之乱”,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王国的控制。

汉武帝时: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官吏的任用、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僚的控制,颁行推恩令,打击豪强地主,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军事上:建立侍卫军和禁卫军;出兵匈奴,进军南越。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思想上:汉武帝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至此,西汉出现大一统的局面,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3)东汉中央集权的削弱: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执行保护豪强地主的政策,因此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时期迅速发展,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把持中央和地方大权,具有很强的割据性,对中央集权构成新的威胁。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交织在一起,造成中央集权的削弱和政治黑暗,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各地豪强地主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乘机扩大势力,形成军阀割据局面,最终演变成三国鼎立的封建国家分裂局面,使中央集权和政治统一的局面遭到严重破坏。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削弱表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和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得到确认。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导致中央集权制度削弱的因素,成为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中央集权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

3、学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注意:

(1)理解概念。专制主义是指国家大事由皇帝一人说了算,皇帝的话就是法律和法令。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军事大权都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主要指地方长官的任免权和地方的军权等归中央。但地方长官在一定范围内也有自己的权力。

(2)根据图示,掌握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三方面内容——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机构郡县制。

郡(郡守)

县(县令)

中央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地方机构

皇帝

了解“皇帝”称号的由来。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故而用了“皇帝”的称号。秦始皇还规定只许他称“朕”。从此,“朕”就成为历代皇帝自称之词。比较、弄清郡县制与分封制。二者都是地方上的行政制度,主要区别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分封制是在奴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被封的诸侯在封国中有任免官吏、征税、建立军队的权力(封建社会也有朝代曾局部用过分封的形式)。分封制包含分裂割据因素,时间一长,不利国家统一。郡县制的郡守、县令皆由皇帝直接任免,必须执行中央政策、法令、代中央管理所辖地区的人民,收税征役。郡县制的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

(4)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等基本观点,认识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必要性和进步性。秦朝建立这一制度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秦建立在灭六国的基础上,把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以避免地方权力膨胀威胁中央,这有利于统一,也是巩固统一的需要。封建社会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来维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对于战国以前分封诸侯制是一个历史的大进步,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经过历代王朝的调整与补充,秦的中央集权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一项主要的政治制度。

4、三省六部制:

隋唐的官僚机构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隋朝官制在南北朝基础上加以改革,逐步形成中央以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为中枢的行政制度,即三省六部制。三官为尚书令、内史令和纳言。唐朝沿用隋三部六部制,并进一步完善,三省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三省六部制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尚书省形成于东汉,称尚书台;中书、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期,这二省起着分割限制尚书省权力的作用。三省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宰相,唐中期以后,他们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决定政策的权力也被剥夺。六部制度基本被以后各朝沿袭下来。

唐朝三省宰相需共议军大事,由皇帝决定高政事堂,作为宰相联合议事的场所。政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太宗为避免宰相专权,增加了宰相的人数。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原因目的:为防止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不再出现,为防止兵变的历史重演。根本上说是使北宋长期稳定下去。

(2)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财权于中央。

(3)具体措施:A军权: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朝中统兵大将的兵权,接着以同样的方法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还废除了原先设置的禁军最高指挥官殿前都点检点的职位,将禁军统领权分属于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个机构,号称“三衙”,三衙之间互不统属,使兵权集中到皇帝手里。宋太祖还高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这样,三衙的统兵将领虽有领兵的权力,但无调兵权;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又不掌握军队,而且将领与军队、军队与军队的驻屯地点经常调动,使之“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从而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B: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且不允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C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此外,北宋统治者大量增加禁军数量并按照“守内虚外”的策略进行军事部署;发展隋唐来以来的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等。

(4)作用和影响:A积极方面:有效防止了武人跋扈,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和维护国家统一。用不流血的方法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分配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B消极方面:权力过分集中和各级权力分散以及用高官厚禄的办法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必然会出现官僚机构膨胀,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官吏、军队数量急增,使官俸和军队支出日益膨胀,造成国家财政困难,造成北宋“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使北宋成为“积贫积弱”的朝代。财政过分集中,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也助长了地方官吏对百姓的搜括榨取。兵将分离政策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下降。

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1)措施:

该时期(中国封建的后期),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了历代王朝统治经验和教训(宗室作乱、臣下篡权、宦官干政等)致力于皇权的加强和巩固。

削弱、分散大臣的权力:明初废相权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权取代相权;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最高政务机构,总辖军国政务,权限位六部和内阁之上,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军政大权,实现了绝对的君权。

设立特务机构:明代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厂卫特务机构,其核心就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为皇权专制制造出一层坚硬的外壳,以此来弥补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时期而带来的应变力的衰竭,体现了专制的腐朽性。

实行文化专制:一是科举摧残。明清两代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二是思想控制。明代禁毁书院,魏忠贤制造“东林党人”大狱,这是文化专制的典型表现;清代大兴文字狱,压制反清思想等。这一切的核心目的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君主专制的绝对权威。它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堵塞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三是明清两代的学校教育也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虽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积极作用,但它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日趋衰落。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所谓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为封建国家的统治中心,总揽国家的最高权利。所谓中央集权,是指封建国家的中央对地主的统辖关系。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3)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适应封建自然经济的要求,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封建制度和维护国家的统一。B到了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了严重地阻碍作用。但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在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有积极作用。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地方行政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县制和行省制,直至今天,还在沿用。

文章标签: # 历史 # 复习 # 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