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

海南高考几月几号,海南高考暴雨

tamoadmin 2024-07-12 人已围观

简介1.旅行中遇到最遗憾的事是什么?2.我是要高考的学生 我想知道地理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怎么区分什么时候是伏旱什么时候是台风?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4.2001年高考时间?夏季海南岛是东南季风,整个海南的风向以东南风、东风为主。海南的降水量也是东部多,当然这里还有台风雨,不全是夏季风,参考——平均年雨量约为164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呈环状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平原,山区又以东南坡最多。东部多雨

1.旅行中遇到最遗憾的事是什么?

2.我是要高考的学生 我想知道地理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怎么区分什么时候是伏旱什么时候是台风?

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

4.2001年高考时间?

海南高考几月几号,海南高考暴雨

夏季海南岛是东南季风,整个海南的风向以东南风、东风为主。

海南的降水量也是东部多,当然这里还有台风雨,不全是夏季风,参考——

平均年雨量约为164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呈环状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平原,山区又以东南坡最多。

东部多雨区约2000-2400毫米,多雨中心琼中年平均达2440毫米;西部少雨区仅1000毫米左右(东方为922毫米)。

1988年的

一道关于海南高考题

,也提到这些。

莺歌海与盐的这种自然天成的联系,首先得益于它独特的地理条件。

在莺歌海的海边,南面有宽200米到500米的天然大沙堤,长十几公里,沙滩平缓绵延,沙质洁白松软,形成一道漂亮的沙坝,既可防汛,又可防浪。

北边的岩石礁盘,缓缓平铺,犹如天造地设的屏障,挡住了海风和海浪,使这里新月形的海湾,水面如镜,舒展、平缓。

大约40公里外的尖峰岭和连绵群山,又形成了一道陆地上的天然屏障,挡住了来自东北方频繁的狂风暴雨

,使这里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烈日当空,晴天少雨,这里强烈的阳光,使海水从纳潮到成盐,只需要31天,盐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

冬季反之

旅行中遇到最遗憾的事是什么?

我国高考制度在11年是被废除考试制度。

我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1904年清朝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后,于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我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堂是1895年由盛宣怀先生仿效西方模式在天津建立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它也成为我国近现代高考制度的发端。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不是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的产物。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1911年—1949年)

在民国时代,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各地共创建了国立省立大学一百多所,但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约为3万人。当时各高校都取自主命题、单独招考、灵活录取方式,没有录取分数线问题,学生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有特别专长的学生可破格录取,如钱钟书先生考清华时虽然数学只有15分,因外语和国文很好而被破格录取,但是,这种高校独立命题招考的方式没有中学教学相衔接、文理专业也出现失衡问题。1937年当时在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校试办联合招生,1939年改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当年参加统考的院校增至28所。到1940年全国统考扩大到省立大学和独立大学,共有41所高校参加。抗战后期因形势紧急曾被迫终止了统一考试。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受内战等环境的限制,各大学仍实行单独招考。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1949年-1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年仍沿袭高校单独招生办法。1950年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公、私立大学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1952年开始到17年恢复高考前,我国的高考经历了探索统一招考生、停止招考和推荐入学的曲折阶段。

1.新中国高考制度的探索时期(1952年一1965年)

1952年6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规定中央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招生日期、考试科目、考试命题、政审标准、健康检查、新生录取等事项由全国统一规定实施。考试科目为统一科目,有政治常识、语文、数学、中外史地、外语、地理、化学、生物。录取形式是由中央招生委员会根据考分统一录取,然后分配给各大学,即统一分配制。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1965年之前基本沿用了这个模式。这一时期的高考,招生考试规模较小,录取率比较高,考试形式的主观性比较强,尚缺乏对大规模考试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

2.高考的停止时期(1966年一11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高考制度成为政治话题,一些人蛊惑“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的高考是为资产阶级造就接班人,要“砸烂旧的统一招生制度”,教育部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高考,1952年以来实行的招生考试办法也被废止,许多适龄学生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此后我国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停止了达六年之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

3.推荐入学时期(12年—16年)

10年中央根据“大学还是要办的”的指示,批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当年,清华大学试点招收所谓“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的新生,高校招生人员直接跟学生见面确定录取。这是“文化大革命”中实行的非实质意义的招生办法。

12年全国正式恢复招生工作,但取消了考试,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即上大学“推荐制”。“推荐制”把“政治表现、路线觉悟”放在招生条件的首位,文化条件只要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即可。当年全国有13. 3万工农兵被推荐入学,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上大学。13年中央提出了高校招生要重视文化考查,注意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确保新生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并要求进行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科的书面文化考查,但考查由地方主持,用开卷形式,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高校招生唯一进行文化考查的一次。14年又恢复推荐入学的招生方法,直到1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高考,代之以注重出身成分不注重文化水平的“推荐”形式入学,实践证明是极端错误的,是违背高等教育规律的,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长时间停滞和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改革(17年开始)

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百业待兴,高考制度的恢复、重建和不断深化成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标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1.高考的恢复和重建时期 (17年--年)

17年出复出后主持了高考的恢复工作。当年10月12日,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7年高等学生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等条件的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招生办法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分为理工和文史两类)、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阐述了高校招生工作拨乱反正的巨大意义,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也开始恢复。由于当时准备时间短暂,17年的高考工作安排在第四季度进行,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自行命题招生。

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是从18年正式恢复的,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为4.73%。恢复高考为“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和思思解放吹响了号角,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挽救了整个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在此后的高考重建阶段(到年),我国一方面恢复和完善了前的一些好的做法,另一方面开始酝酿高考改革,体现在:

(1)在录取方面,实行全国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政策、统一招生录取。

(2)在考试科类方面,国家统一规定考试科目,分为理科(含农、医),文科(含财经、政法)和外语专业。1980年将外语专业并入文史类,直至2000年高考科类基本未变。

(3)在考试科目方面,17年理工类考语文、政治、数学、理化等四科,文史类考语文、政治、数学、史地四科。18年理工类实行理化分卷,文史类史地分卷,都考五门课程,总分500分。此后,考试科目基本稳定下来。英语于1983年纳入必考科目,后来理科增加了生物科目。

(4)在考试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实验和改革,比如:1980年教育部规定考生多的省份实行预选考试,预选出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统考(1987年取消预考);1983年浙江省开始探索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实验,把高中会考成绩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和省份试行推荐保送生制度;1983年,教育部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向农村(农场、林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实行定向招生。

2.高考的多元化改革时期(1985年一1998年)

1985年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政策和实验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政策措施主要有:

(1)实行招生多元化。1985年,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成为指导高考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文件明确规定了“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即改变过去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统一分配的办法,实行国家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收少数自费生等三种招生办法,把“双轨制”下的招生和缴费入学纳入了高考体制。

(2)实行高中会考制度。国家教委批准了上海开始探索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的试点。1988年后,浙江、海南、云南、湖南等省份也开始实行会考制度,此后逐步在全国推行。

(3)实行“3+2”方案。1985年以后,高考在减少考试科目上进行了改革,开始推行“3+2”考试方案(上海试行“3+1”方案),即将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高考科目分为文史、理工两大类,并将理工类7门、文科类6门得考试科目都减为5门,所有的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取消了的政治、生物2学科,文史类取消了地理学科,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到1995年除上海外全国各省份都实行了“3+2”方案。

(4)推进标准化考试。1985年,广东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模式并首先在英语、数学两科目中实行高考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的试卷从单一卷改为两卷,其中第一卷为选择题(有单项和多项选择题),取机器改卷;第二卷为非选择题(主观题),取人工阅改卷,评分标准也要求更客观、标准、精细。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规定从1991年起所有高考科目实行标准化考试(实际上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在此期间,还尝试进行了标准分录取制度,即通过卷面分数(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数(名次分数)录取办法,但后来由于老百姓对标准分不易理解而被取消。

(5)试行保送生和招生并轨改革。1985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到1996年,普通高校招生试行并轨招生改革,高校的学费开始增加,在后续的几年中,高校的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到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3.高考的深化改革时期(1999年-2009年)

1999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明确提出了新世纪初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成为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背景和基础,也是建国以来高考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当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揭开了这一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这一轮高考改革首先是从广东开始的,改革内容包括指导思想、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考试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考试组织、评价及监督等诸多方面。

(1)高考内容方面。《意见》提出了“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的考试命题原则,把“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作为高考内容改革的目标,试图通过高考指挥棒来影响中学教育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2004年教育部将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列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三年后,高中课改四省区开始了第一次自行命题高考,此后,全国各省份陆续进行了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不但在命题主体上打破了全国统一的传统,而且在命题思想由过去比较强调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在内容在设计上增加了应用题和能力题,在试卷类型和结构上由以往的以单科知识和能力测试为主导向以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测试转变,初步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

(2)高考科目设置方面。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恢复了生物和地理学科的高考科目,改变了1985年以来推行的“3+2”模式。“3+x”考试中的“3”指“语文、数学、英语”,是考生的必考科目,英语增加听力考试,“X”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满分为750分,到2001年“X”的选择范围扩大到高中所开的全部课程,包括音乐、体育、美术。截止2009年,“3+x”方案已被北京、天津、重庆、福建等25个省市区应用,是目前全国应用地区最广,最成熟的,最被人们接受的高考模式。除此之外,山东、浙江实行“3+X+1”(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模式,上海市实行“4+基础综合”( 语文,数学,英语,选修科+“基础综合”模式,江苏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4科+选修2科)模式。2010年广东取消“3+X+基础”模式,改为“3+综合”( 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学业水平测试)模式。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全国共同使用高考一张试卷的格局,增加了高考的地方元素和特色,提高了高考命题的安全系数。

(3)高考形式方面。2000年后,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等省份进行了春季招生改革试点,开始探索一年两次高考,这对于缓解考生压力,使学生有多次考试和录取的机会,是一种有益尝试。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个别省份如江苏、广东因考试科目多延长到9日),改变了实行了20多年的7月高考时间。2004年,教育部在总结上海、北京自行组织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举措扩大到11个省、市,当年700多万考生共使用了15套高考试卷。到2011年,全国已有16个省份组织了高考分省命题。在应急组织高考方面,2006年高考前夕,福建省建瓯市因受特大暴雨袭击,全市被迫推迟高考,成为全国首次启用B卷进行高考的案例。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汶川大地震,灾区的高考向后推迟约一个月,并且取消了外语科听力考试,这也成为全国首次推迟高考的案例。

(4)录取方式方面。1999年,山东、湖北、上海等20多个省市试行录取信息的计算机网上传输和网上录取。到2002年,高考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实行计算机网上录取能够最大程度排除许多人为的干扰因素,更加体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原则,提高录取的工作效率。另外,到2000年,各地陆续取消了标准分录取制度。

(5)招生政策方面。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当年报考人数405万,招生数达160人,录取率为40%,分别比1998年增加50万人,52万人和提高9.5%,入学率接近15%。到2010年,高校录取人数已达657万人,录取率超过68%,招生规模大大增加。2001年四川开始试行高考招生社会化报名,把高考报名与中学脱钩,高考成绩也直接通知考生而非学校,逐步改变了以升学率评价中学教学水平的传统方式,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同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了高考报名的年龄限制,同时取消了对考生婚否的限制,保证了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2001年,江苏的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3所国家重点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已有76所高等院校有了自主招生资格。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2007年,部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2008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减少了填报志愿风险,减少了高分落榜现象,减少了高校生源大幅波动现象,提高了录取透明度和考生满意度。2005年,江苏对高考招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其中之一便是改变以往高考志愿设置的模式,实行平行志愿。即首次在普通类院校的各录取批次分别设置一个“平行院校志愿”加一个“征求平行院校志愿”。2009年教育部开始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等五高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联考”,2011年参加“联考” 的高校扩大到20所。2009年部分省份开始试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考生不再参加高考,由学校自主命题和组织考试录取考生。2011年教育部还在部分高职院校中试行“注册入学”制度,逐步形成综合评价、多元考试、多样录取价的考试招生制度,有助于克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促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考生与学校依法自主双向选择的平等权利。

我是要高考的学生 我想知道地理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怎么区分什么时候是伏旱什么时候是台风?

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原定去看的景点,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看到,旅行本来应该是开心欢喜的事情,却因为小矛盾,和同行的闺密发生了争吵,导致旅行中断,不欢而散。

和闺密去海南旅行,是已经很久的事情了。于是在高中毕业那年的暑,我和闺密开始了我们的行程。因为不想一路被催赶着游玩海南,我们没有报旅行社,决定自己单独去,行程我们自己安排。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们也没有什么资金,向家里要了一些旅费,便踏上了我们期待已久的旅程。去之前,我已经做好了详细的旅行攻略,包过每天的行程安排,住的酒店,还列了几个必去的景点。比如,亚龙湾,天涯海角,槟榔谷,琼海等几个风景区。我们也提前买好了来回的火车票,因为暑的人实在太多啦,怕买不到车票,而且我们旅游资金有限,买不起飞机票。

虽然,乘坐火车花费了很长时间(大概用了二十多个小时),但是一路上我们的欢喜雀跃的心情却有增无减。到了目的地,我们便开始找住的旅馆,一路上的风景令我们赞叹不已。旅馆的老板,人也非常好。海南的风景真的超级好,放眼望去,晴空万里,天空纯净而碧蓝,真的好像一幅画家笔下的仙境图。可是谁曾想到,行程的倒数第二天,我们刚准备去往期盼已久的亚龙湾玩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暴雨,刮起了大风。听周围的本地人说,这是台风来了。无奈,只能待在旅馆里,眼睁睁的看着外面磅礴的大雨,那里也去不了。那时真的是心急如焚,特别希望老天爷不要继续下雨了。可是,台风整整刮了一整天,到了傍晚时分,雨才停住。,我和闺密都很失落,内心无限的懊恼。(我们已经买好了第二天下午回去的车票了。)心中一直期盼已久的地方,却没能去,内心真的是超级不爽。

然而,这还是旅途不顺的开端。我的闺密因为这件事,不断地向我抱怨,说我的行程安排不够好;埋怨我为什么不把去亚龙湾海滩列在第一天的行程里;说我为什么不问问她的意见。那一刻,我真的非常生气也非常伤心,压抑不住内心的不满,对她大声吼,说她实在是无理取闹,自己来之前不参与安排,什么事情都要我来做,旅行途中老是拖拖拉拉,现在却来怪我。结果闺蜜听了,竟然说出一句让我心痛万分的话,她说我一点也不懂得尊重人,不懂得听取她人的建议,她不想与我成为好朋友。接下来,就是不断冷战,整整一个晚上,我们谁也没搭理谁,就连出去吃饭,都是各自找地方吃。那一夜,我和闺密都失眠了。

第二天,我们也没有心思继续我们的旅行了,早早就收拾好行李去了火车站。祸不单行,在火车站里面等候火车时,我闺密的钱包被偷了,那一刻我闺密忍不住大声哭了起来。看到这种场景,我不由自主的抱了一下闺蜜,霎那间,我也忍不住落泪了。不过,幸好闺密的没有放在钱包里,而是放在了包包里,这才没有影响回家的。之后,我们在火车上互相道了歉,互相承认了错误,并且得到了对方的原谅。我和闺密之间的友谊没有变,可是我们的这次旅途却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

1.时间上不一样。伏旱发生小暑与大暑之间,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而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之间,5~6月。

2.现象上不一样。伏旱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表现为干、热。而台风过境时会有暴雨。

这是最主要的特征~~~

2001年高考时间?

高考临近,每年的这个时候高三的同学们总会为了复习一门学科头疼不已,那么大家平时为了复习地理这门课程是不是花尽了心思呢?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如何备考

高考地理怎么得高分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系(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 秋分 ;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至 、 冬至 。?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每次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3、气候形成因数: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4、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

②判断热量带,

③判断雨型。

25、气候类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 种植 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不断补充、更新,使水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 雨水 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

高考地理如何备考

1、重视课本

在高考地理备考过程中,课本是非常重要的资料。要知道高考中地理一切的出题点都是来自课本。所以高三学生一定要重视课本的复习。不要觉得课本简单就忽视它,每次学习课本都是巩固基础的过程。

2、记忆和理解

地理是文科科目,所以备考地理的时候是离不开记忆的。而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是偏向理解性的,所以高三学生想要提高地理成绩,就要做好记忆和理解相结合。另外,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法宝”,就是地图。想要学好地理,就要熟悉甚至是背下来地图,这样在做题的时候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3、制定

高三地理 复习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没有,盲目的跟着老师走。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所以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属于自己的 学习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地理的效率,节省一些时间学习更多的东西。

4、拒绝题海战术

很多高三学生认为自己地理成绩不好就是因为做题少,所以就开始了题海战术,盲目追求数量。想要提高地理成绩的确需要做题,但不是盲目做题,要有针对性。摸清地理解题思路,找到正确的 学习 方法 ,这才是最重要的。

<<<

高考地理怎么得高分

重基础

不论高中地理像文科还是像理科,在复习时都要都掌握其最基础的知识,只有将基础知识掌握住我们才有可能得高分,只有将基础知识掌握住,我们才能将能力逐步提高。高考重视一个学科中基本、核心和具有可再生性的内容的考察。具体表现为对 地理学习方法 和学习能力的考察。

各位同学在高考地理备考的第一阶段,要查缺补漏,清除知识结构中有关理解的障碍,将这些知识解决之后在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同时要注意“实时跟进”,做到学以致用。

侧重主干知识

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分析,高考地理侧重考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基本技能,表现出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重视。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所以在复习时要注重这些知识的锻炼。

图表

图表对于地理这一学科的非常重要的,因为图表可以将“空间概念”和“可以量化”的地理事情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思维应变能力。地理图表主要分为三种:等值线图表、统计体表和区域地图。各位同学要注重复习这些,并对自己的弱势图表进行重点学习。

信息获取与机智解读

提取信息要全:穷尽一切图文信息,确保信息无遗漏,特别是图表材料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形、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

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区域图的准确定位,如经纬度定位、海陆轮廓定位、地理事物特征定位;从题干、图表中提取解题信息;找出题干和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

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及隐含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思维要畅通、敏捷。

将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建立联系,运用地理思维将知识重新组合、迁移转化。一般解答思路为: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准确定位→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及其地域联系)。其作用是通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条承接式思维链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层层设障,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在此基础上要理清头绪,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善于迁移知识,活学活用。课本上的案例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典范,因此,注意案例的迁移,做到活学活用,才能赢得高考。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可联系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农业;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措施 可迁移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措施;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可迁移到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新加坡电子工业。内蒙古畜牧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取的措施,就可“迁移”阿根廷发展畜牧业所取的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各位高三同学除了要做好备考以外,在训练时还要规范自己的答题,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在做题的过程中要进行思考,将所做题目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结合。

<<<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

★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识点整理

★ 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归纳

★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集锦

★ 有关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的梳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hm.baidu/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01年高考时间高考统一考试的时间为7月7日、8日、9日。

2001年高考时间依旧沿用在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正式以规章的形式规定。高考时间的模式化凸现高考大一统的特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高考时间的统一和高考制度框架的僵化相得益彰,一直实施到2002年。

扩展资料:

2001年11月,教育部正式宣布,2003年起,秋季高考的时间由实行了多年的7月改成了6月。对于安排7月高考的问题,许多年以来各界、各阶层都有反映。2001年,高考对高考的考试时间进行了调整,这是高考最温情的一项改革。

教育部收到过来自人大、政协的两会代表提案,也收到过群众来信,听过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每年都有。主要的意见是7月份天气炎热,对考生考试、老师阅卷、家长照顾考生等方面都十分不利。

而且,在我国南方的许多省份,7月洪涝灾害和台风频发,给高考的组织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有的地方在突发性暴雨或洪水来临时,为保证高考如期进行,不得不临时转移考场和考生。

文章标签: # 高考 # 招生 #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