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语文教学问题,高考语文存在的问题

tamoadmin 2024-07-08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发挥高中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2.2023年高考语文难度大吗3.高三语文教学反思4.高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5.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6.高考制度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会产生什么影响7.高考作文漏洞百出 许多语文老师深感心痛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习惯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学生的头

1.如何发挥高中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2.2023年高考语文难度大吗

3.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4.高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

5.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6.高考制度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会产生什么影响

7.高考作文漏洞百出 许多语文老师深感心痛

高考语文教学问题,高考语文存在的问题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习惯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学生的头脑这部机器就会持久的运转起来,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叶圣陶先生认为,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任务都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高中生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

一、积累的习惯。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进学解》)。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说》)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从高考语文优胜者的实践来看,积累也确实重要。浙江省绍兴市的高考状元魏益佳高考语文成绩136分,他在谈到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他的高分来自高中三年苦心经营的积累。积累也是高考应试的需要。尤其是近几年来西藏地区高考汉语文卷,字音、字形、词义、实词、虚词、病句、名句等基础知识部分直接考查知识积累的题目占了将近一半的分数,此外,在文言文翻译、现代文阅读中,有许多题目都是需要学生激活积累才能完成的。因此,一个高中生,必须首先做好知识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

积累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单元积累法。就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易错字、成语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实用。二是考点积累法。就是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考点,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三是易混点积累法。就是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考试中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着眼于辨析疑点。如复习汉字字形时,就可以从易混点的角度进行总结:例如,复习汉字的字字形的识记,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积累一些字形相近而容易写错的字。比如,茶房酒肆的“肆”与肄业“肄”;寒喧的“暄”与喧闹的“喧”。

根据《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的命题点,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 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是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一个高中生,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至少要有两本词典: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现代汉语词典》;二上商务书馆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最好能是同时拥有《同义词辨析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经常翻检,培养对汉字的认读,正确书写和使用的能力。

二是善于对易混字音、字形和同义的词语、成语进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释中提到的字、词;分考点训练的资料中的列举的字词;综合训练试卷中出现的字词等。

三是掌握词语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二)积累文言实词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文言实词120个,其实要适应要高考的需要,应该是越多越好。积累文言实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

这些在课内都有所见,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

4、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5、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通假字是高考文言实词的主要考查点,考生备考时,要针对这些考点不断的积累知识,加强训练,培养结合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三)积累古诗文名篇。

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宋代的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的诗书从何而来呢?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舍如利刃辩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才高八斗的智慧;温文尔雅、谦和恭谨,文质彬彬的气质;从何而来呢?从背诵中来。背诵是一个人才能、智慧、品格养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曾在背诵方面下过大功夫,集学者、作家、翻译家于一身的钱钟书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发誓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不但背诵了大量的古代文学名著,而且精通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古印度语言。他的文章历史典故随处可见,精譬妙喻俯拾皆是;他的演讲气势恢宏,妙语连珠,机智幽默。著名小说家巴金,十二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杰出文艺评论家茅盾,小时候就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赞叹之余我们悟到了什么呢?没有背诵,没有文化的积淀,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语言修养,有文化内涵的人。

文言文在藏族办高考中并不涉及太多,所以,可简略而过。

(四)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是提高语言修养和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每年我都对高三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意摘抄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甚至是成篇的摘抄;注意搜集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有思想内涵的故事。一有时间,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这些警句、典故、故事等,就会化为自己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还要有“学以致用”的思想。以往也有一些学生问我,我这个学期摘抄了两大本,怎么一到作文时,仍然感到无话可说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你有“兵”不会用“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积累材料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在写文章时用,到时候你要想到这些材料,要学会用,这发问的同学就是只管抄,不去用。二是抄写时,就没有用的意识。我们的学习时间是十二分的珍贵,我们抄东西时,一定要想到有用没有用,如果这个材料没用,那我宁愿去休息也不去搞摘抄。去年我在所教班内举行一个语文学习经验介绍会,胡森介绍说,他抄一个故事,就在下面加上批注,提醒自己用在哪些观点之下。我觉得这个做法是很值得学习的。可以说胡森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更经济,更高效的摘抄法,你可以试一试。

(五)答题技巧。答题技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些同学失分,不是失在知识能力上,而是失在没有题技巧上。掌握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能使复习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复习语病题时,就要在把握六种病句特点的同时,掌握一些辨析病句的方法:

(1)审读法。审读法就是通过审慎的阅读,发现句子的毛病。一般说来,大凡读起来别扭,听进来含混的地方,就可能是毛病的所在。找到了病处,再仔细分析判断,查清语病的原因,然后加以修改。例如“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读第一分句“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就会觉得不通,要在其结尾加上“情况”或“状况”之类的词语比较顺畅。

(2)紧缩法。紧缩法就是把句子的修饰成分去掉,就其主干部分,检查语病。例如,“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把它紧缩后就是“他按排了内容、时间、人员以及问题。”显然,“按排”与“问题”搭配不当。

(3)类比法。也可以称为“仿造法”,就是按照自己怀疑有语病的句子的格式仿造句子,如果仿造的句子有语病,那么原句也有语病。例如,“今年春节,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的岗位上。”这句话通不通,可以用类比法来检验:“这个工厂的几十台机器,几百个工人放弃休假。”“这所学校的几十间教室、几十名教师放弃休假。”显然“机器”、“教室”、“消防车”都不会“放弃休假”。

(4)比较法。在选择有语病的项时,四个选项中往往有两个容易排除,剩下这两个,就为难了,那个干扰因素比较大的选择项,也给人似是而非的印象,这时就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比较。如果是确认两项都有问题,就选择问题较大,较明显的那一项。

再如,现代文阅读题:

一、要有文本意识。

我们必须学会从原文中把答案“扣”出来的本领,而不是叫你凭想当然的,按自己的观点作答,而要能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但这个思想观点它不一定是正确的,而同学们在做题时,往往不是筛选作者的观点,而是写出通常认为的正确观点。

二、要有语境意识。

体察语境,提高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语句的能力是提高现代阅读水平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具体的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语句的含义。在一个语段中,语句表达一定的意义,又省略和隐含某些意义,是相辅相成的。有的先后相承,有的互为补充,有的先定范围再做阐发,有的有所表述,有所省略……如果对相语句熟视无睹,阅读理解必然脱离语境的偏差。

答题技巧是一个大课题,对面对高考的高中生来讲也十分重要,将来我们再专门讲,这里先把问题把出来,请同学们自己不断的总结,积累自己的答题技巧。

古人说:“江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知识积累越丰富,聪明才智越易于发挥,而且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二、阅读的习惯。

(一)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古代人把上学叫做“读书”,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读”的重视程度。今天许多学生语文素养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视去做各种模拟试题,而没有认真的进行过“诵读”的训练。但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的诵读,除些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的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高考不考诵读,诵读文章对考试没有意义。实际上,语文试卷中的许多题目,并不是凭理性的分析而是凭借较高的语言感受能力做出来的。有些选择题,你做对了,但问你原因你可能答不出来,这并不能说明你凭运气做对了,实际上你是凭语感做对的,正确的语感从何而来呢?从诵读中来。

许多语文试题都是这样,凭语感就能做对,因此,只做题不读书,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来讲,是舍本逐末。

(二)精读。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本质上看,他是一各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对于精读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读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即发现问题,实际上有效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多读。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如有人读了《荷塘月色》中关于月色的描写,就想起“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的朦胧,又想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恬静,觉得有那么几分相似,由是而到画面所显示的凄婉的美。

既然要求多读,我们就明白一个高中生课外该读什么的问题。我觉得一要挑选《语文读本》是的一些篇目来读;二是读一点名著,按照国家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一个高中生至少也得读20部以上的名著,这个数字对于面对高考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有点大。但现在的学生是一本都不读,这就会造成文化底蕴、文学素养等方面的缺失。我们应该尽量的多读,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两个作家的作品来读,特别是那些思想容量大、艺术感染力强、容易与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的作品,如《冰心散文选》、《余秋雨文集》等。有一位高考状元,他从高二时开始读冰心的散文,冰心散文的情感和艺术趣味对他的影响都很大。今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他写“选择博爱”,明显受到冰心早期散文爱祖国、爱自然、爱母亲的泛爱思想的影响,加之语言的文采,作文得了满分,语文考了136分。他读书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不是功利主义的阅读,而是把书当成营养品,吸收其有用的东西,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艺术趣味。三是读精美的短文。如在同学们中间很流行的《智慧背》。四是要读一些品位较高的杂志。从写作的角度看,可以读《读者文摘》、《青年文摘》、《读写天地》、《作文与考试》、《作文通讯》等;从阅读的角度,可以读《语数外学习》、《中华活页文选》、《中学生阅读》、《阅读与欣赏》等。

(四)勤动笔。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要随时记下有用的知识,生字、新词、生动的语句,优美的语段,将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二是点评阅读材料,对其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直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独到的点评。点评式的阅读,是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三是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三、写作的习惯。

(一)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含自身周围环境见闻),这是极为丰富而行动的材料来源;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这也是一个可观的材料库;三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读者》、《青年文摘》这两本杂志故事性较强,很多同学喜欢看,但是不能“过目就忘”,要把其中精彩的故事、文段摘抄出来。刚才我讲到,摘抄时要有用的意识,还有一点是怎样用的问题。

(二)、善于思考。有的同学作文总是简单地叙写身边琐事、没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新颖见解,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够深入,没有把握住升华文章主题的关键。考生要想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就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精深的思考则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没有精思就不可能对生活进行精加工,就无法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要学会从小处入手,向深处开掘。通过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和有关细节材料的剖析开掘,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以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于细微处体现伟大的精神。

(三)抄写范文。作文水平较差,起点很低的同学,首先在抄写文章上下点功夫,即探照下面讲的三条来抄写:一是选合适的范文,例如,报刊上比较好的散文,或同学中的优秀作文;二要成句的抄写,不可看一两个字,抄一两个字,要做到看一句,抄一句,而且连标点也不要抄错;三要坚持,如果每天抄一千字,那么至少坚持两个月,即可有显著效果,如果坚持半年,那么你的作文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这比看任何写作方法之类的书都管用。

(四)、勤于练笔。“曲不离口,拳不离口”,写文章也是如此。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练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事情触动了心灵,使自己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就及时的将其记录下来。这些来自生活的思想,往往闪耀着个性的灵光,写进文章就会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五)、反复修改。我教过的一些能写文章、能发表文章的学生,其中绝大多数都很注意对自己文章的修改,他们在完成自己作文之后,总愿意听听老师的意见,然后或作修改,或者重写。这大概是他们能写好文章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每篇作文老师都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是不现实的。最好是明白修改的一般要领,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如果你的文章在考试中经常是三类文或四类文的较低档次那你先在抄写上下功夫。

(六)、规范操作。考场作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也不同于平时练习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操作规范,只有遵守这些操作规范,才能拿到高分。

1、先列提纲的习惯。

平时训练中,有的同学不注意编写作文提纲,写出的文章,往往前紧后松,头重脚轻。由于高考语文的文字书写量较大,作文时,一般考生都不写草稿,这样先列题一个详细的提纲,按照提纲行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2、迅速入题的习惯。

迅速入题就是开门见山,迅速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分几层说,也要做到“开篇点题”,然后再层层推开,把主题说清楚,那些“客套话”、“过场话”大可不必说。如写议论文,要尽快进入说理,不能大量复述话题材料,或大摆存在的问题。因为“以叙代议”往往会冲谈说理的内容。

3、认真书写的习惯。

书写潦草,乱涂乱改,字迹难辩直接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阅卷教师的情绪,甚至因此而得低分。而整洁的卷面、端正的字体,本身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往往受到阅卷老师的睛睐。平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考场上认真对待,打造一个给文章增色的文面。

4、依题行文。

“海阔凭鱼跃”,海中的游鱼是无比自由的,但它也不能游到岸上来,从这个角度看,它的自由又是有限度的。话题作文也是如此,考生一定要在话题涉及的范围内行文,即依题行文,做到“符合题意”,为拿高分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5、遵守规则。

考场作文是一场有规则的比赛,每一个参赛者都必须遵守其中的规则。例如:(1)字数,高考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这就是一个规则,写的太多,给人臃肿之感,少了按规定每50字扣一分,实际操作起来所扣分数比这个规定要高得多。(2)高考作文文体自选,但一旦选了某种文体,考生又必须遵守这种文体的写作规范,否则就会失分。(3)不写错字,保持良好的文面形象。错字连篇,文面不洁,往往使一些人的高考作文归入第四类卷。高考作文评卷细则规定:3个错别字扣1分,实际上因错别字扣分大大高于这个规定。文面不洁,是不良学习态度的反映,字体潦草,随心所欲的涂改,致使卷面墨迹斑斑,作文分数可想而知。

今天这我们围绕养成语文学习习惯的问题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累的习惯;二是阅读的习惯;三是写作的习惯。孟子说“匠人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意识是说,当教师的,只能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法或基本的原则,真正学习知识,养成能力,那都是学生的事。希望同学们能根据今天讲的方法和原则,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语文学习计划,从积累、读书、作文入手,反复的练习,长期坚持,真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如何发挥高中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计划吧。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高三(9)、(10)班是学校的普通班,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太理想,语文基础较差,最令人尴尬的是部分学生根本不把语文学科当成一回事,普遍都有轻视语文的思想,极少在自学时间学习语文,更无暇顾及课外的阅读,故而造成阅读水平提高不快,知识面窄,思路阻塞,文章空洞。

  二、教学设想

 1、研究考试大纲,加强学习。认真研究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并将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认真做了一遍,试图从中寻找一些考试规律,准确把握高考动态,并且及时加以落实。

 2、狠抓专项复习,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主要进行专项复习,夯实基础。

 3、落实培优补差工作,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情,采用了“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民参与”的教学方法。

 4、落实问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要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授课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实效性。

  三、具体的措施及注意问题:

 以最节省的时间换取效率,是我们的愿望。

 1、复习以学年时间安排的内容为主线,将按照高考试卷结构分模块复习。本学期完成第一阶段具体如下:

 ①先《三维》古诗文,先课内再课外,先基础再拓展拔高;②>论述类文章专项阅读练习和选读类文本专项练习;③>基础知识语言应用专项练习。

 2、为学生精心挑选出质量较高的训练题,争取举一反三,提高效率.

 3、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解题规律、解题方法,特别是梳理知识点进行单项训练时,老师切忌只是宣读答案的机器,点评练习,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主要实际问题,并将出题者的意图、目的、惯用的手法告诉学生,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教会学生解题方法,

 4、语文靠的是积累,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半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而学生在繁忙的学生中总是忽视语文,为在课外争得时间,把部分训练题、部分作文、放在课外完成,教师要严加检查,务必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学习语文。

 5、加强阅读训练。没有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就想通过试题训练产生“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因而,各类文体的阅读贯串在整个高三的复习中。我们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能力可随之提高,更能带动写作,且高考阅读份量不轻,因而抓好阅读是复习的一个重点。

 6、依照《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将出题者惯用手法告诉学生,如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偷梁换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歪曲观点、漏掉条件等等。尤其要注意训练学生根据文章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合乎事理、情理、逻辑的分析、综合、推断,将字面上写而未透的内容明朗化。克服学生回答问题时只会抄原文,不懂提取组合加工原文的毛病。

 7、本学期,语文科要加强综合性训练,练速度、练能力,通过训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8、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关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注意从身边,从报刊杂志上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由此积累学问知识、思想观点、事例材料和精彩的语句。

 9、写作方面,解决学生“巧妇无米”之难,积累写作素材;抓好审题立意,避免偏题离题;根据学生实际订出写作目标,例如层次低的要求做到观点明确,结构清楚,有材料,层次高的要求能辩证分析问题。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随着高考的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考纲、新课标、新高考模式、新命题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和高三语文备考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高考的改革趋势,在全面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充分调研各校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精选的优秀复习资料,制定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有条不紊地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高考应试能力的提高,力争通过师生一年的共同的努力,实现来年高考我校语文学科上线率和优秀率都有新的突破,为20--年我校高考再创佳绩作出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重要篇目的教学。

 2、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第六册相关内容的选讲。

 3、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要点的回顾与整理。

 4、第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考点知识系统梳理、归纳。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的障碍。

 5、第二轮复习:强化训练,查缺补漏。

 6、第三轮复习:应用能力提高:研读考纲,回归课本,看纠错本,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准备作文,做真题,调整状态,进入考试时间。

  三、教学设想

 这一学年的教学任务繁重,我们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以期获得的教学效果: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的教学,我们将择取重要的篇目,培养学生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围绕高考考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相应的主观阅读题答题能力。

 2、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的复习中,着重要点的回顾与整理,巩固已有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理性归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温故而知新,为总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高中语文考点知识系统梳理、高考应考技巧指导与能力训练中,主要介绍高考最新信息、发展动态,分析考试大纲,评价近年高考试卷,预测命题趋势,归结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语文试卷的应考中的实用方法技巧。简言之,就是专题复习,梳理知识,解读政策,预测命题,指导学法,指点秘笈,示范解法,规范答题,综合训练,提升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分析我们学生的实际,弱点主要表现为:

 1、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3、见不多,识不广,导致鉴赏拓展创新没有依托;

 4、语文答题的规范意识欠缺;

 5、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习。

  五、具体教学措施:

 1、结合高考,把五六册的课文划分为现代文、文言文、诗歌三大块,将它们的教学目标与高考的对应点结合起来,分别确定为:现代文(主要包括第五册的文学评论、小说和第六册的说明文)-----在巩固快速阅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意的习惯的基础上,侧重提高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和深层次分析归纳文章观点的能力;文言文------以第五、六册的课文为纲,归纳、整理1-4册的文言文的常见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强调以新带旧,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诗歌------根据第五、六册诗歌的体裁、题材特点,把握其中景、物、事、典与诗人所抒之情、所述之理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

 2、梳理单元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授课与测评结合,定期进行单元测试,知识点复习,边练边测。

 3、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累,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行为实质和思想内涵。

 4、现代文采取精读文章、分点设题、演练评点、归纳提升的训练,有层次的提高学生能力。

 5、强化语文积累

 充分利用早自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6、强化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考虑学生作文实际及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和阅卷现状,作文训练采取循序渐进、逐点落实的思路。大体上,单周为作文指导,训练题(即小作文)由各语文老师自定;双周训练题原则上应统一。

 作文训练暂分点如下:

 高考作文全程训练

 a、基础等级写作训练

 (一)写作技巧训练

 1、审题2、立意3、选材4、构思5、行文6、拟题7、修改

 (二)文体写作训练

 1、记叙性文章写作2、议论性文章写作

 b、发展等级写作训练

 (一)常规性发展写作训练

 1、善于分析(训练目标:深刻)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善于叙写(训练目标:丰富)

 (1)材料丰富(2)善于描写(3)形象丰满(4)意境深远

 3、善于表达(训练目标:有文采)

 (1)词语生动,句式灵活(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3)文句有意蕴进行排比句、转折句、比喻句、对偶句、是字句、因果句等文采训练。

 (二)创造性发展写作训练

 1、善于突破(训练目标:有创新)

 (1)构思精巧(2)推理独到(3)想象独特(4)有个性特征

 2、善于出新(训练目标:有创新)

 (1)见解新颖(2)材料新鲜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xx年《考试说明》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强化学生应考训练与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实施全面科学高效的复习备考。

  二、总体设想与教学目标

 1、二轮复习主要在一轮复习基础上查漏补缺,对重点知识分考点进行复习,建立知识系统。充分利用复习资料(本学期并未给学生订教材,以教师自己根据班级学情出的练习为主,有针对性查漏补缺。)根据高考新动向,调整训练重点。

 2、三轮复习以试题训练为重点,采用当年各省模拟卷加强学生应考能力。

 3、梳理知识网络,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审题能力,规范答题要求,强化踩分意识,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

 4、强化阅读和写作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具体方案

 (一)注重学情,紧抓基础。针对学生一轮复习的实际情况,狠抓薄弱环节,确定目标,对重点知识分块复习。

 1、有的放矢,落实背诵。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指定背诵篇目,给学生背诵指明方向。背诵不能靠突击,要细水长流,分课突破,而且每一篇要落实到纸上,让学生切实消灭错别字,力争背诵拿满分。

 2、分类归纳,突破难点。对一轮复习中做过而出现较多问题、得分不高的考点,如字音字形、成语熟语、病句修改等,要通过再做题,再分类合并归纳,强化记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答题目的方法。

 3、语言运用题,重视题干的审读和答题规范化的训练。要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和规范要求。经典的题型要多训练,创新的题型要多接触。

 4、通过多种途径,

 提升作文。一是分类指导。要突破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写出升格作文,根据他们作文“审题是否准确”“思路是否清晰”“说理是否透彻”“语言上是否有亮点”“材料是否丰富”等情况,对所教学生进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评改、指导。二是研究近三年高考范文,借鉴立意和构思,找准感觉,然后课堂进行思维训练。三是加大训练量,训练可做到一周一篇,要挖掘出话题的内涵,要重点把“为什么”这一部分作为重点落实到笔头上。如果写议论文,说理要透彻,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假设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从多角度把“为什么”讲深,谈透。四是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步:品味原材料或话题,仔细揣摩、领会出题人的意图,准确把握材料话题或标题的内涵,结合自己熟悉的素材,从而确立的立意角度;训练时应有自己的主攻方向,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尽力展示自己的个性;行文过程中,结构要清晰,要让阅卷老师迅速地把握你的思路;要有较强的扣题意识;平常要多关注现实,广泛阅读,注重积累新颖鲜活的写作素材,使自己的文章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5、抓好现代文阅读题复习。训练阅读题时,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让学生抓住文体特征,快速浏览,整体把握文意。关注题目作者,留心小注,抓关键段和句。二是认真审题,找出明示、隐含信息,圈点问题、关键词、赋分,落实好踩分点。三是让学生学会规范答题:找准答案所在的区域,筛选整合有效信息;紧扣题干要点,巧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题干中有“多角度多方面”等字眼,要分点作答;探究类题,要先明示自己的观点,然后紧扣文章主旨作答;答题要快速准确简洁,不罗嗦,条理性要强;答题语言要规范,要积累一些必要的名词术语,并能准确使用;答题步骤要规范,要梳理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不遗漏要点。

 6、文言文版块,重点突破文言语句翻译和虚词用法。训练,侧重方法指导,让学生熟练运用词义推断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发挥集体智慧,实施考点分工。利用集体备课时间讨论每一个考点的重点、授课思路、方法及典型试题,精心完善每一个考点复习的教案和学案。课堂上,注重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亢奋的状态,向课堂要效率。

 (三)精选资料,讲求实效。要充分占有资料,本着“题型要对路,材料要典型”的原则,精心筛选资料,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应注重有效指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练习和反思、总结时间。坚持以训练为主线,采取精心选题、完成、课堂讲解、课后纠错的方式,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坚持训练常态化,注重平时积累。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4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年《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实施全面科学高效的复习备考。

  二、教学目标

 1、一轮复习注重基础,二轮复习要在一轮复习基础上查漏补缺,对重点知识分考点进行复习,建立知识系统。三轮复习以试题训练为重点,加强应试能力。

 2、梳理知识网络,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审题能力,规范答题要求,强化踩分意识,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

 3、强化阅读和写作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以课本为载体,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2、紧扣课内知识,梳理巩固各相关考点,落实考纲要求的每一篇背诵要求,抓好名言名句及文学常识默写识记测验。

 3、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抓好各类题型解题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做到答题的规范性。

 4、抓实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

 5、落实培优辅困,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四、教学举措

 注重学情,紧抓基础。针对学生一轮复习的实际情况,狠抓薄弱环节,确定目标,对重点知识分块复习。

 1、有的放矢,落实背诵。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指定背诵篇目,给学生背诵指明方向。背诵不能靠突击,要细水长流,分课突破,而且每一篇要落实到纸上,让学生切实消灭错别字,力争背诵拿满分。

 2、分类归纳,突破难点。对一轮复习中做过而出现较多问题、得分不高的考点,如字音字形、成语熟语、病句修改等,要通过再做题,再分类合并归纳,强化记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答题目的方法。

 3、语言运用题,重视题干的审读和答题规范化的训练。要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和规范要求。经典的题型要多训练,创新的题型要多接触。

 4、通过多种途径,抓升格作文。

 一是分类指导。要突破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写出升格作文,根据他们作文“审题是否准确”“思路是否清晰”“说理是否透彻”“语言上是否有亮点”“材料是否丰富”等情况,对所教学生进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评改、指导。

 二是研究近三年高考范文,借鉴立意和构思,找准感觉,然后课堂进行思维训练。

 三是加大训练量,训练可做到一周一篇,要挖掘出话题的内涵,要重点把“为什么”这一部分作为重点落实到笔头上。如果写议论文,说理要透彻,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假设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从多角度把“为什么”讲深,谈透。

 四是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步:品味原材料或话题,仔细揣摩、领会出题人的意图,准确把握材料话题或标题的内涵,结合自己熟悉的素材,从而确立的立意角度。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5

  一、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高三(9)、(10)班是学校的普通班,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太理想,语文基础较差,最令人尴尬的是部分学生根本不把语文学科当成一回事,普遍都有轻视语文的思想,极少在自学时间学习语文,更无暇顾及课外的阅读,故而造成阅读水平提高不快,知识面窄,思路阻塞,文章空洞。

  二、教学设想

 1、研究考试大纲,加强学习。认真研究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并将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认真做了一遍,试图从中寻找一些考试规律,准确把握高考动态,并且及时加以落实。

 2、狠抓专项复习,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主要进行专项复习,夯实基础。

 3、落实培优补差工作,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情,采用了“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民参与”的教学方法。

 4、落实问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要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授课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实效性。

  三、具体的措施及注意问题:

 以最节省的时间换取效率,是我们的愿望。

 1、复习以学年时间安排的内容为主线,将按照高考试卷结构分模块复习。本学期完成第一阶段具体如下:

 ①先《三维》古诗文,先课内再课外,先基础再拓展拔高;②>论述类文章专项阅读练习和选读类文本专项练习;③>基础知识语言应用专项练习。

 2、为学生精心挑选出质量较高的训练题,争取举一反三,提高效率.

 3、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解题规律、解题方法,特别是梳理知识点进行单项训练时,老师切忌只是宣读答案的机器,点评练习,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主要实际问题,并将出题者的意图、目的、惯用的手法告诉学生,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教会学生解题方法,

 4、语文靠的是积累,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半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而学生在繁忙的学生中总是忽视语文,为在课外争得时间,把部分训练题、部分作文、放在课外完成,教师要严加检查,务必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学习语文。

 5、加强阅读训练。没有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就想通过试题训练产生“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因而,各类文体的阅读贯串在整个高三的复习中。我们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能力可随之提高,更能带动写作,且高考阅读份量不轻,因而抓好阅读是复习的一个重点。

 6、依照《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将出题者惯用手法告诉学生,如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偷梁换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歪曲观点、漏掉条件等等。尤其要注意训练学生根据文章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合乎事理、情理、逻辑的分析、综合、推断,将字面上写而未透的内容明朗化。克服学生回答问题时只会抄原文,不懂提取组合加工原文的毛病。

 7、本学期,语文科要加强综合性训练,练速度、练能力,通过训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8、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关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注意从身边,从报刊杂志上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由此积累学问知识、思想观点、事例材料和精彩的语句。

 9、写作方面,解决学生“巧妇无米”之难,积累写作素材;抓好审题立意,避免偏题离题;根据学生实际订出写作目标,例如层次低的要求做到观点明确,结构清楚,有材料,层次高的要求能辩证分析问题。

2023年高考语文难度大吗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核心,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也一直是教育届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重大核心话题,不仅功在当代而且任在千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学苗也出现了新的特点,老师们的感觉是学生的个性强了,理性欠缺了,缺少了过去学生的精神和意志品质。具体表现在:

一、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原因,比如离婚率的调高,导致了单亲家庭的增多,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产生了不良影响。缺少关爱和关注的孩子往往个性很强,自卑感和失落感增加,有一部分人就会对自己放任自由。由于家长疏于管理和管理的方式失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强,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调节失当,结果不言自明。学校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面对应试教育和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学校在管理和育人的侧重点也不同。初中面对中考,高中面临高考,每一次的考试结果得到了社会的十分关注,为了满足社会的关注度,学校把管理重点向“希望生”(有可能升学的考生)倾斜,那么“失望生”在别人的眼中失望,对自己更是失望,对自己的失望也会成为放任的理由。社会更是一个重要的诱因。社会在进步的同时,诱惑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重大的影响,网络时代不再新奇,设施不断完善,凡此种种。本就对诱惑缺少抵制力的他们,何去何从,很难预知。

二、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不断来临的各种考试,他们能打起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体会冲浪的快乐;鼓起斗志,在广袤的天空中体会搏击的喜悦,确实是一种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成绩和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兴趣常常是成功的先导。

三、心理素质有待加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祖辈的溺爱,父母的关爱,亲戚朋友的宠爱,使他们形成了极具个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合作意识淡漠,自我效能感较强,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向感增强。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精神生活在某些方面的极大丰富,在提供优越生活学习条件的同时,也失去了象前人那样奋斗磨砺的机会,正像有时候一件很普通的植树活动,竟引来了媒体的极大关注,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社会对孩子成长的态度。心理素质的脆弱、缺少承受能力,是现在学生的一个重要表征。一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甚至退学,父母的责备可能会使孩子心生怨恨甚至离家出走。

面对心理素质不健全的脆弱的一代,我们虽然不能刻意创造艰苦的条件去让学生体验,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点滴不如意,些许挫折,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自己去克服坎坷和挫折,从而增强他们抵御风雨的能力,能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上有所作为。

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关键在于和其他自然学科的差异性和其自身的优越性。语文学科的学科的差异性和优越性是其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主要表现在:

一、人文性和思想性。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不言自明,人文性和思想性更是其突出特点。新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写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新的高中《语文大纲》提高了要求,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之外,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这些都反映了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人文性与思想性一样,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要充分渗透和体现其“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语文本身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学习和体悟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开放性和包容性。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外内容更有巨大的应用空间,语言、文学、史学、哲学包括自然科学,都可以成为语文的学习内容。语文学科不但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教学方式上也是具有多样性。读,问,说,唱,有时哄堂大笑,有时屏声静气,有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伏案疾书,洋洋洒洒。同时,语文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着课外的语文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三、跨越性。语文学科不仅跨越了学科更跨越了时代,既有上古先民的足迹,也有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也有盛唐王朝的豪迈与洒脱,更有中国近现代的屈辱与无奈,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与从容。

语文学科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方面。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学优势,个人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前提,其一是要建立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长效机制,而不是到了高中时期才发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我们经常说,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幽深的文化积淀,更有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如果我们视而不见,岂不可惜。同时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中西方文化、先进育人理念的交流机会,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理应为我所用。基于此,在中国,从幼儿教育到学前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乃至终身教育,都应以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为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建立一种延续纵深机制,这样,在育人工作中才能水到渠成,防止临时抱佛脚。

其二,要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素养。作为教师既要有学科素养,更要有必要的专业素养。教师既是传道者,同时又是解惑者、管理者、父母朋友和研究者,所以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水准是能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语文专任教师,有责任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提高其育人功能发挥的效度。

新课标规定:“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它还要求“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有浓郁的书卷气息。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及宽阔的视野,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增强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有如沐春风、如饮甘醇之感。其次,要博学广闻,努力做个“杂家”。第三、重视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表达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能给自身增添几多诱人的光彩。

条件具备,得当的措施和方法是目标顺利达成的客观保证。在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学重难点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不但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而且会在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方面收到奇效。

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建设书香校园,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读书是个大学问,读什么书,如何开展读书活动,对学生的读书习惯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读书观念都是我们应该商榷重视的问题。同时,一种普遍的认识是校园内的读书活动会和我们繁重的应试备考发生冲突,而且校园内的读书活动可能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没有有识之人的支持,校园的读书活动很难展开。个人认为,我们学生的智商相差无几,主要是情商的开发。我们的教师经常说,那个同学很聪明,就是很难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学习上,其实,就是学生的情商没有得到开发,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好的意志品质,典型的“三分钟热度”。为学生人品的养成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我们每个教育者责无旁贷。

二、注重对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整合。作为一名专任的高中语文教师,依照教材授课固然无可非议,但是应学会对教材的整合和利用。对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没有必要画明确的界限,要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必修的有些篇目可以删掉,而对选修的内容要做适当的拓展和挖掘。

比如在选修教材中的现代诗歌和散文部分的作品实属佳作,尤其是在散文教学中,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和余秋雨的《都江堰》,值得我们仔细品读,体会内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在深刻中体会动人,在洒脱中领受顿悟,在凝重中思索磅礴。

北京的色彩是艳丽和庄重的组合,作为中华民族古代帝都,北京的主色调是黄与红的交响;作为现代大都市,在保持传统色调的同时,北京又让它具有明快亮丽的现代色彩。

北京的景色带给我们的是不同是视觉冲击,但是,每一个景观都可以称得上是视觉盛宴。香山的红叶让我们感受秋的成熟与富足,故宫、天安门让我们感受王者的霸气与雄浑,北大、清华让我们感受中华名校的浓浓学术氛围和砺志的脚步,圆明园大水法让我们感受丧权辱国之痛和民族复兴之重,颐和园让我们感受沁人心脾的清凉与惬意舒适的恬淡,四合院让我们感受中华民族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情趣,水立方和鸟巢让我们感受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走近媒体中的北京,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与渊远。有一天,带着林语堂笔下北京的动人,去亲身领略北京的真正魅力,还自己一个潇洒。

都江堰有余秋雨先生的独特感悟,它的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得到了彰显和升华。都江堰在与长城的比照中显示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

传统意识中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或者说是一个水坝,但是,它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水利工程,一座硬扎扎的水坝。开始时候,对它的心绪是懒散的,顺道观望一下,可是当你在一种不为自己意志左右的力量的吸引下,疾步前趋要看个究竟的时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充满磅礴、浩荡、雄浑之气的水。在这样切切实实的、可掬可捧的水的洗礼和涤荡中,你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更会想到水的驭者——李冰。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李冰只是一个蜀地的郡守,修建了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实际上,我们对自己认识欠妥的借口有时可以是不了解,更恰当的应该是忽略。李冰留下了都江堰。更留下了和中国千年官场惯例相逆的冰清玉洁的为政纲领,也可以说是对中国千年官场惯例的一次最深刻、最简单、最深沉的净化。毕竟,最高尚的往往都是最简单的,最简单的往往也是历史积淀最深的,留给后世思索也是最多的,没有排场只有心肠,不问对自己的回报,只讲求其社会功用。

都江堰在中国历史古今的对照中使人们对其有了新的诠释,在滔滔江水的流淌中体味自己的深沉和魅力,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耀中欣赏自己的平凡。

三、强调教学模式的变革和转化。学习目标实现由对知识目标的侧重转化到对能力和情感目标的侧重,学习方式实现由识记向理解和体认的转变。理解和体认是对知识记忆的高境界,能力目标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情感的升华,对知识的体认感悟,有助于把感受内化为性格,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现人格的完善。

四、勤练笔,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耕不辍,仿佛是大师的专利。其实,作为一名语文专任教师,在自己养成练笔习惯的同时,也应该引导我们的学生养成练笔的习惯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写日记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能够坚持,确实需要毅力,如果养成了习惯,对每个人来说,通过写日记练笔就不是一件难事。习惯养成了,你就会用心去观察你身边的事事变化,一滴露珠引起你对春的体悟,一片落叶会带给你秋的感慨。通过练笔,不但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练笔,把我们的认识理解内化为我们的性格和行为,这才是练笔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五、不断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在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空间,使他们通过的自主领悟和合作探讨,对美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学生在感悟品味之时,美的知识已化为丝丝春雨,悄无声息的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人格素质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完善。

文以载道,道以育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通过教师的引领,自我的感悟,内在品质实现自我修炼,知道点中国文化,了解点中国文学,虽不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但能够更像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总体来说不难,试题在材料选取、设答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与高中语文教学高度契合,情境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资料扩展: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也可以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

语文学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

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

总类:科学;分类:人文科学;子类:人文教育科学;属: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一个基础学科。足够与同属的别种学科如政治、历史相区分,也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本学科的本质属性。

经检验,符号定义的逻辑规则,不存在“宽”“窄”“反复”“循环”“负”“含混”“隐喻”等等毛病。是“科学定义”。

高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高三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篇1

每次走上讲台,看着台下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总是问自己,这节课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问着自己,就觉得身上的担子千钧重。

其实,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走进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沉闷的灌输型的课堂学生不喜欢,老师也是声嘶力竭而不得一丝乐趣;热闹的课堂学生喜欢,一张张小嘴说得天花乱坠,可一到真刀真枪动笔写作,就笔如千斤,江朗才尽了。该怎样解决这一个矛盾?难道这真是不可调和的问题。

从走上教育岗位这几年来,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学生语文成绩很好,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可是他们中大多数不太喜欢语文课,因此上课也是漫不经心的;另外一些学生很认真,语文课上老师说的每句话,板书的每个字,他们都会记录下来,可是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局?一经调查才发现,奥妙原来很简单,前者爱看书,而后者却把看书当成了任务,努力完成,体味不到其中的任何乐趣。

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师给自己的定位就十分重要。

首先,我们要充当引路人,引领我们的每个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当你把阅读变成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还用担心读书认真不认真的问题么?所以,面对学生,我并不急着分析课本,而是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把其中的经典情节用幽默的语言简单的讲给学生听,语言不一定很优美,但是一定要现代,这里的现代是说将过去的观念用现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甚至是网络语言说出来。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自发的去找名著阅读,这样比你苦口婆心的向他推荐,声色俱厉的强令的效果要好得多。

其二,分析课文时,我要求自己在备课时一定要找这篇课文中的"发笑点"。因为没有一个人喜欢板着脸的严肃说教,孔子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找到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后,我尽量让学生笑着听课,随意发言,只要是跟这个话题相关的,你想说就说。慢慢的,学生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他们有了写的欲望,很想把心里话写下来,因为是自发的写作,他们也会自觉的锤炼字词,不厌其烦的改。我想,到了这个程度,我们还担心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么?

其三,注意语文课的深度。我绝对认同语文学习决不能停留在表面这个观点。所以,我经常给学生读美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蕴涵的哲理,提醒他们其中优美字词句的意境,并要他们写下听后感。这样训练的结果,学生从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因为听的多,视野也开阔了,写起作文来也是素材多多,观点新颖,经常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出现呢!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写出来只是想告诉大家,语文教学效果的呈现必须以老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为前提。我也在努力这样做着,若忽视这一点,教语文真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篇2

高三语文复习已经二个多月了,回顾这段时间的语文教学,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深思的地方。我们学校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课堂不能很好配合老师,课后作业不交,书写马虎,作文一塌糊涂面对如此现状,我立足现有实际,“狠抓基础知识,重视阅读写作,倾情课堂教学,尽责课内课外”,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全力投入到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努力把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为语文教学指向导航。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来实现的。语文教学在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现出不少新的气象、新的景观,那种统得过死、教得沉闷、学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变。

1、“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作出的权威性规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的是让学生通过专门的学习学会母语,学会运用母语将来好从事社会工作,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追求的是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实现教

师的角色转换。突出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即每个学生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2、“新课标”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

教育部新课标下发后,广大语文教师放下了思想包袱,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尤其在我校安装各班教室安装上多媒体之后,语文教师使用的频率最高,学生上语文课的激情高涨,无论是教者还是学生,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借助这些先进的电子手段,把以前用语言很难讲明的意境通过动漫等形式展示出来,达到“教师一键波动,学生一眼既明”的效果,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修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深入研究高考卷,为语文复习寻找规律。

语文教学到了高三年级,整个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在高考前,抓好语文复习任务。在正式展开复习之前,我认真研读了20__年考纲、考试说明以及20__~20__年五年江苏高考试卷,认真分析,深入领会,研究变化,明确方向,制定方案。

针对高考语文的近几年的形势,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1、认真制定高三复习计划。

“心有考纲,备考不慌”。考试说明是命题的总则,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总纲。认真研学考试说明,对于备考至关重要。

为了高三教学有的放矢,少走弯路,高三教师一定要先熟悉考卷框架,掌握题型与分布,落实各知识点的构建,抓住典型题目和创新

题目,举一反三,制定高三复习计划。

我们备课组沿袭了以往的好习惯,知识点落实到人,资源共享,注重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高三语文复习三个阶段计划。即:教材复习理清知识点,专题复习发现学生长处,综合模拟分析试题思路。明确了目标,复习时自然知道训练什么,怎么训练,也就容易事半功倍。

2、着重强化知识点。

“教材是个例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

对照语文考试说明的要求,我带着学生对于教材中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将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同类合并,做到由一个知识点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例如复习文言文时,就要求学生重新学习高中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从课文中积累文言文知识。与学生共同归纳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交给学生解题技巧,同时做一篇文言文阅读,通过阅读训练一边给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一边熟练解题技巧。

同时,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我们狠抓了考试说明中要求必背的初中50篇,高中14篇。复习时我采取强制性定篇定时检查的方法,每个星期指定背诵篇目,并以默写形式检查,默写不出的,抄写三篇,再默写,直到默写出为止。这方法效果还不错,学生默写过的一般能写出。

3、因材施教到个人。

每次测验之后,我们都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面:语言知识运用的成语病句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题,还有作文。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管理,了解每个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的规律。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能得分的考点讲详做细,争取能得分的不失分,能得高分的不得低分。力争把目标落到实处,细化内容,序化训练,深化辅导。

对病句题,可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学生知道有六大病句类型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就此判定这个句子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而且学生对于语法知识是特别的头痛,这样师生都减轻负担。

对诗歌鉴赏,我们将在12月份进行复习,打算分三步进行:(1)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消除其神秘感。(2)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作为一般常识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

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3)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理清鉴赏思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同时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12种诗歌鉴赏题型,熟悉答题步骤与答题术语。

4、提高效率上好讲评课。

进入高三,面临着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等一系列困难,学生的复习训练也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紧就忽略训练和试卷讲评的过程。我认为认真抓好讲评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是高三复习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评过程引思路、给时间、讲技巧、富有针对性;讲评后,引导学生领悟小结,注意深化巩固,突出实效性。讲评时要讲清试题的角度,即这道题是怎样来考的;还要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如判断语句是否有语病常用三种方法:语法结构分析法、逻辑事理分析法和表达效果分析法。而对一些经典题型,更是不厌其烦地讲,不仅是老师讲,而且也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尤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每道题我们都不厌其烦地讲思路,讲答题套路,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另外,讲评中还特别注意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批评、指责、扬一批人压一批人,或者以“高考题比我们的练习更难”相威吓,都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负面效应。

三、注重积累,拓宽学生的视野。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篇3

这是第二次带高三的语文。记得第一次,也就是三年前,好像那时教学用的材料多是领导选择印制的,学生手头没有答案,老师手里有答案,学生没有靠头,只有做,做不对,我们可以再讲,好像就这样过来了。那时我正在相亲,谈恋爱,预备结婚,所以没能在教学上付出全力的思考。学生没能吃上我的喜糖,因为他们一毕业,我在暑假结婚了。新的高一在寒假之后就吃上我的喜糖了,那是生孩子,所以您看我连结婚生子都在假期进行,唯恐耽误了正常的教学工作。这样好的教师,哪里找,可现在这小子正处于可怕的职业倦怠期。

这次带高三,情况有很多变化。有手机的学生更多了,对升学有信心的学生更少了。资料有答案,学生反而懒得做。

先说有哪些因素在阻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萧伯纳曾说:学校并非学习之地,为什么最应该成为学习的好地方的学校,反而不是学习之地呢?

首先,师生没有自主性。

虽然也在提倡分层次作业教学,如何实施?特别是语文的作业,基础知识部分,如何分层?作文如何分层?无论如何分层,作业不是自留,就几乎是在被动地学习;老师布置作业,不可能出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留作业,或许才是出路。

同样,老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也不能用那一张僵化的教案纸来束缚。填写复杂的教案纸,就是在束缚老师的自主性。

教案和教学设计最好,不定量且形式多样化,比如把教案纸换成比较好的笔记本,老师可以随意记录整理教学预设反思等。老师会珍惜这个教学成长记录本的。而不像现在的教案纸,几乎没有保留的价值。而且这个笔记本,书写的多少不要做量化。然后结合电子教学设计、电子资料档案袋等。老师的备课还可以就放在教材和习题册上,特别是教材更换少,更是可以反复使用。

师生只有获得了真正的自主性之后,才能投入地工作和学习,有意义的工作和学习才有可能发生。不是一定发生,因为师生获得自主性,也可能去用自由时间做别的事情了,这就需要进一步想办法。

其次,教育的根被挖掉了。

什么是教育的根?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是教育的根。教育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水。现在的教育在给孩子灌输生存竞争和成功学,激发的是物质享受的欲望。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有真诚和智慧?同事之间在竞争,学生之间在竞争,很难产生真正的合作。老师很难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学生只是付钱雇佣了我。

最后,不读书,不集中学习,很难有探究性的学习。

比如文科类学科,语文、政治、历史、地里,作业应该主要是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特别是在高一、高二阶段,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养成阅读习惯,而不是做题习惯。学生爱上阅读,会阅读,才能慢慢学会思考,才能逐渐产生探究性学习。我们的学生,应集中培养他们在某一个感兴趣学科的信心,由自信产生更多的自尊需求,然后以点带面,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就像华德福的教育,他们这一段时间集中学习数学,有一定明显的提高之后,再放下学习别的科目。

七年过去了,我和语文的恋情,正面临七年之痒!正是该好好总结,对于自己对于学生,我们播种了多少幸福,收获了多少幸福,获得了多少成长,提升了多少智慧。而这些几乎是很难量化的。你可以量化身高体重,但是你无法量化心灵的成长;你可以量化金银财宝,但你无法量化幸福感;你可以量化知识,但你无法量化智慧。这就是教育的悖论所在,我们在量化的东西,都是浅层的末端的,是真正教育的副产品。

这七年的语文教学,我只想问自己:我书读得怎样?我是否培养了爱书、爱读书的学生?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篇4

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一、勇于创新

创新是现代教育个性强调的一个资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习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就应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必须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透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这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此刻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的前提就应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但习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潜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觉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不仅仅仅是充满实用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就应充满生机,就应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用心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用心培养他们健全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久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博采约取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我们说,教师只有“博采”才能够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资料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转成丝,花转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转成自己的东西。

四、回归教材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十分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就应是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透过网络,透过报刊,透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能够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能够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能够说是一举两得。

五、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近现实,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能够使写作有源头活水,能够使鉴赏潜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潜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尝试中,我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脚下延伸。但我明白我还很稚嫩,为了我挚爱的语文和我喜爱的学生,我还将一路走下去。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篇5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钻研、学习《考纲》,把握《考纲》的精神,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因此,针对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因而,复习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所以,我觉得高三整个复习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计划,稳扎稳打,打好每一知识内容的攻坚战。

同时,由于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习必须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习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二堂课阅读文学书籍、杂志,这时,学生肯定兴趣大增,情绪高涨,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习好得多,同时,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文翻译之后,偶尔穿插古诗鉴赏,让学生在逐字逐句的练习后,一下子驰骋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壮阔天地中,领略中国文学的最辉煌篇章,那种雄奇、壮美、深广、博大,必定让学生感慨不已、欲罢不能。这远比机械的操作文言翻译板块和古诗赏析内容来得更好。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习(特别是仿句、扩句)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入进行;现代文阅读和练习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而不能打乱整个复习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在这里,"系统、灵活"集中表现为"全面完整、有条不紊、主次得当"。作为学生,既要能够遵循教师的复习思路,在每个阶段巩固好复习的重点板块,又要有自主调配、查漏补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师的进度,灵活穿插知识点,及时训练,补偏补弱,做到举一反三,调整总结。相信,每经历一个重要的复习阶段,学生都会有进步,日积月累,某一天,可能会产生质的飞跃。

高三复习,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同时,必须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规定,明确包括作业在内的各项要求,防止学生出现松懈、拖沓现象。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如果这两方面结合有效、操作得法,学生的成绩是大有可为的。还有,教师要与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在师生互为理解、配合的基础上收到奇效。

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1. 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怎么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和制约着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各种活动。

所以,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抓手。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着一些不足。

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返璞归真,就是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它具体表现为 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在能力上,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在情感和体验……。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如何确定

读郑逸农《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有感(1)

培养语文人而非其他人,一语中的,道出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回观我们现实的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存有三化倾向,即目标泛化、目标狭隘化、目标随意化。这些倾向不但没有得到有力的扭转,相反还得到了不该有的鼓励。三化与培养语文人的目标相去甚远。

语文人的核心特征应该是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课标》初中段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内容。即语文素养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两大方面,亦即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我们的培养目标就非常明确了:语言素养主要指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方法和习惯,精神素养主要指感性 的人文精神(如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和理性的科学精神(如求真、质疑、探究、创新的品质等)。

再看看现实的目标三化:

目标泛化:语文地位被拔高,成了无所不包的文化课,天文、地理、历史、社会、民俗、宗教什么都进来了。如教学《母狼的智慧》、《明天不封阳台》、《都市精灵》等,花大力气拓展人与自然地和谐问题,从教学的有效性来看这样的语文课,只是关注了语文素养中非功用性的一面,还不是全部,却忽视了功用性的一面,脚踏实地不足。

目标狭隘化:与泛化相反,只是关注功用性,仅仅指向考试,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培养的是语文考试人,所以常常看到是语文阅读教学练习化。短期来看效率极高,但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极其有害,智商高了而情商没了。学生不喜欢语文的语言即在此:汉语言的优雅与美丽、文章蕴含的丰富的精神滋养不见了。鱼和熊掌能不能兼得呢?一个语文素养良好的人,能不会考语文?语文素养本身就包含了应试的素养和技能,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高考试题越来越接近于考查学生真实的语文素养了。

目标随意化: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这种表现最为明显,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执教,教学目标相差甚远,缺少客观的统一标准。非常随意,简言之:语文就是随意。其实想想我们的俗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可明白:可以各显神通,但终究是过海,而不是登山、飞天。就如从东海去北京,可以选择汽车、火车、飞机,但最终的目的地是北京,而不是南京或东京。坐飞机耗时最短到了东京那也是无效的。

回到原点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原点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类阅读文本的教学目标都在《标准》中,并有具体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因此,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确定是哪一类型的文本,然后看看课程标准对这类文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如:《背影》是文学类文本。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是科技作品类文本。

《论美》是议论类文本。

《登高》是古代诗词类文本。

《捕蛇者说》是文言文类文本,又是议论类文本。

如果老师们都能认认真真地按照课程标准去做,就不会千篇一律,而是各有所需,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了。相信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算是有效,培养语文人的终极目标才会越来越近。

3. 高中语文学习目标

你好,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要抓住两个个重点。

1、最根本的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就在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当然,这点对于应试教育来说短期内有些不切实际,如果单纯应试,建议从相应的题型入手,逐个击破,平时做题中,注意相同类型的归纳总结,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好的事例可以用在作文中,像古诗和一些成语,病句之类的基础知识只能熟能生巧。

阅读与写作当然要在文章中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心体会加之答题技巧,一定能打高分的。加强阅读能力,应试利器:由于大家平时对快速阅读接触不多,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训练大脑和眼睛的协调能力,去年,有学者推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作为假期学生学习计划中,以为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阅读速度会达到3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相应的快速提升。

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从事脑心理研究的专家朱法良的高度认可,目前我们学习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系统》。2、为了节省时间在做阅读的时候应该切忌:(1)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会导致阅读速度的降低,要快速阅读整篇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2)不要一句话反复阅读,即阅读时碰到一时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阅读那个句子当中,反复琢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要选对答案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每个句子都要读懂,抓住一些重点句子就够了,正确的做法是,以理解整个段落和整篇文章为主,在涵盖出题点的句子上用心捉摸。

上文中提到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超级速读训练同时就顺带训练了记忆,而超级记忆部分的思维导图对全面阅读文章后,抓出文章脉络和重点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尝试着学习一下。

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

4. 阅读教学总目标是什么

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 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各年级教学目标 一年级1.喜欢,喜欢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3.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能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4.能用完整的语句回答老师的问题。5.认识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

6.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7.能阅读浅显的注音读物,初步了解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2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万字。

8.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养成爱惜书本的良好习惯。二年级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学习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4.能初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5.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万字。9.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年级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出不同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4.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5.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

6.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词典学习生字词。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能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顿号的一般用法。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25篇(段)。

10.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

四年级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有一定的速度。3.学习理解含义较深的词句或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学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

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6.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养成良好的读书报的习惯,背诵优秀诗文25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五年级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速度。

3.能借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辨别词语的感 *** 彩。4.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能了解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6.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能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8.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9.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10.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初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六年级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 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注意欣赏文章中的优美语句。4.能初步理解句段篇目之间的联系,能归纳段落大意,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能预习。

5. 高中语文学习目标

其实这个学习目标就是高考语文科的《考试大纲》,我在网上复制一份给你吧 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3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

6. 高中文言文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以题解文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

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

“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例如1991年试题中有一句“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对于琅阝王邪 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文的能力。”

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

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

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

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 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考,面对的当然是具有这样能力的高中毕业生了。

7.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内容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指出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个性,关注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各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其终身阅读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分析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多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阅读教学也常常忽略阅读的本质,表现为分析教学、肢解教学和表演教学,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受,课堂常被****化、共性化的理念和行为所统治。

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关语文教师的事,也根本不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结果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先入为主,人云亦云,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被剥夺,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压抑。

最终学生被雕琢成一个模样,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被泯灭,直至完全失去了个性发展的欲望。 笔者对所任教两个班级的阅读情况作调查发现:85%的学生喜欢阅读,却不喜欢上语文阅读课,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语文教学自身的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为应付高考教师多将目标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美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学生的个性情感得不到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没有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阅读兴趣出发来理解和挖掘教材内容。 再次,学生个体学习存在差异性,而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抑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

要想尽快投身于二期课改的实践,就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要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想切实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状况,就必须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引阅读教学实践,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何事物形成的基础都是多方面的,就个性化阅读教学而言,也是在很多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

其中,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传统智力观下的教育,依靠考试来区分学生智力的高低及学校的教育效果。这样实际上是过分强调了预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他智能,使学生身上很多的重要潜能得不到开发,造成他们中有些人虽然成绩很好,但走上社会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是人才的浪费。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开发学生的智能,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施教,并根据智能发展的轨迹评价学生。学校应该在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方向进行调整。 多元智能理论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去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了解和尊重每位学生的智能特性,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个人特点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不能强求统一。

语文能力可分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语言、领悟语言、运用语言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而这样的过程就是“多元智能”的综合。比如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对文章的领悟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象力、内省能力等。

此外,人本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个性心理学等的发展也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索 个性化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开发各类学生的阅读潜能,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1.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首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

高考制度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会产生什么影响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所关心并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的问题。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许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已作了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此,在这里再来谈这个问题,就总有避轻就重的感觉和拾人牙慧的嫌疑。而之所以让我一意孤行地要来作这个论文,是因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些肤浅的认识。这些肤浅的认识,一是来自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总结,二是来自于与同行就这个问题的探讨,三是来自于对本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内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因此,在本文中谈到的低效现状、原因分析以及改变现状的策略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如果把本文所谈到的低效现状及原因分析当作普遍性来论述,就会使本来光明的语文教学前景蒙上“黑暗”的阴影,并把我误当作《伊索寓言》里的苍蝇,狂妄而没有自知之明。愚以为,要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现状综述

1、课堂教学任务的封闭、单极化现象

(1)以教材为立意式。此种课堂以为“教材”即是教学,因此,教学的目的是“学好这一篇文章”,教学的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2)以写作归宿式。此种课堂或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或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这样写一篇。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文章的明线与暗线,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了这一课典型的双环结构,即行踪线索:出门—荷塘途中—荷塘凝望—忆采莲盛况—归来;情感线索:不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暂得超脱—超脱不得。然后就叫同学摹仿这个双环结构,在课堂上也写这样一篇类似的写景抒情的文章,这一课就算结束了。而这一课所描写的美景学生没有去欣赏,美景中所蕴含的情思也没有让学生去品味,语言的巧妙运用没有让学生去揣摩。这就是典型的以写作为归宿的教学。

(3)以考点构架式。此种课堂将所学课文按考试阅读模式训练: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这种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某些名校奉为经典的高考秘诀,我也曾一度作为课堂教学的圭臬而引以为自豪,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在应对考试,尤其是应对中考、高考中也确实有一定的成效。

2、课堂教学结构的格式化现象

当前影响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的教学结构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是分析式教学法。所谓分析式教学法,就是脱离课文语言实际架空分析。其结构一般表现为,分析时代背景,分析结构层次,分析中心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这种分析式教学方法成了近几年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误区,有的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分析课文,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课文分析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分析来,分析去,分析得体无完肤,真不知道语文教学是什么时候走上了“分析课文”的道路?现在的阅读分析教学真有点像医学上教人体解剖学,解剖段落层次就像在解剖人的四肢,解剖文章的篇段就像在解剖人的内脏,解剖写作特点就像在解剖人的骨骼和经络。解剖来,解剖去,只见筋骨,不见血肉,只见死人,不见活人。课堂这么宝贵的时间不指导学生读书,却在课文里干巴巴地分析来分析去,学生怎么会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是串问式教学法。一节课漫无目标,问这问那,一问到底。其结构表现为:一问作者是谁,二问段落怎样划分,三问中心思想是什么,四问表现手法有哪些,等等。问得茫无边际,问得无穷无尽,由于问题提得过于烦琐、零碎,湮没了主问题,把语文课上成了“满堂问”的课。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教《春》,老师开始讲解课文了,问道,第一个“盼望着”是什么意思呢?那么第二个“盼望着”又是什么意思呢?“东风来了”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是什么意思?这样提问岂不是文章有多少句话就可以提多少个问题吗?

三是练习式教学法。即整节课做练习、做考卷,教师不加指导,不加点拨,放任自流,亦称“满堂练”教学法。这样的“满堂练”实际上是“满堂灌”。因为题目是做不完的,不加选择,不进行有针对性有指导性的练,是一种盲目的练,是一种轻重不分的练,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上述三种,一言以蔽之,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成为普遍存在的倾向。如此教学,何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教学低效现状的原因分析

1、课堂教学任务的封闭、单极化原因分析

产生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虽然很复杂:有对教材作用的错误认识,有对“读写结合”的浅表理解,也有对进行素质培养的阅读教学能否应试的困惑。但是,如果撇开高考制度不论,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根本原因仍是阅读教学观念的陈旧,阅读教学过程的封闭、单极无序。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尚未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早已存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仍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学科意识,不少人认为“阅读只是个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选拔人才只需写一篇文章就行了”等等。诚然,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门径之一,但是,阅读却不完全是为了写,阅读教学也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国家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中明确把“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并列提出,而且对“阅读与鉴赏”的内容进行了原则性的界定。如:“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等等,可见,阅读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能力而被学生所掌握,而不是作为写作的附庸。当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之一确是不容置疑的。

(2)尚未摸索出阅读教学的科学规律。心理学家把人们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叫做能力。阅读能力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其基本功是理解与速度,而核心是理解,理解的深刻性和敏捷性是阅读的优良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有深刻敏捷的理解,读者就必须具备分析、综合、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如此复杂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形成是有客观规律的,它的内核也是有等差级别的。正因为我们有的老师,包括我在内,曾不明白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老师单方面的繁琐分析,而不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涵咏,学生一堂课下来往往只记住了一些零星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对于理解能力的形成却是毫无意义的。

(3)尚未完全构建出自主创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强调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创造互动。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生动活泼的学习。

2、课堂教学结构的格式化现象原因分析

(1)教学观念的陈旧是导致“满堂讲”的重要原因,持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老师主导”就是“老师主讲”,教师不对课文进行分析,那要教师干什么,以为对课文分析得头头是道,能引经据典,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便是一堂成功的课。知识贫乏者把课上得索然寡味,知识丰富者把课上得像听故事。学生的思维根本没有得到训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

(2)对课堂质疑的误解是导致“满堂问”的直接原因。虽然一堂课总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但绝对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不仅取决于是否对课文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也取决于是否对学生的思维层面有准确的把握。出现“满堂问”只能说明教师本身对教材钻研不够,而且对学生缺乏研究。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自己的问题有序地层层深入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无序的问题,哪怕是看来无序无理的问题随机应变地引向深层,就很难驾驭课堂。其结果,不是听任对话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就是眼瞪瞪看着课堂陷于一片混乱。

(3)出现“满堂练”的直接动因是针对考试,“怎么考,就怎么练”把每堂课都上成高考训练课是不少教师教学的“法宝”,而且也能出一定的成绩。但是由此造成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厌恶,同时,也扼杀了语文的人文性,丧失了语文“文以载道”的功能。

三、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

(一)、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1)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价、怀疑探究作品的能力,为他们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这样表述“阅读与鉴赏”的要求的:

1、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对此,我们应该仔细钻研,认真体会,以切实明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树立五种新的教学观念

一是“主体教学观”。这是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民主教学观”。教学要民主,要尊重学生,不搞独断专行,不搞一锤定音,让学生消除压抑感,体会和谐感,产生能动性。

三是“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大视野、大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学生学习的时间,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四是“思维教学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是“分类教学观”。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分类教学,让学生相互积极影响,相互促动,形成“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飞的就飞”的局面。

(三)尝试建立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1)自学辅导式。以自学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辅导。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为:自学—质疑—讨论—点拨—自结。

例如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自学辅导式学习为特征的“四环八步学习法”。这种教学法强调:学习过程自动化,即学生在学法的指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步骤。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质疑,参与讨论和总结,自始至终做学习的主人。学习知识规律化,即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遵循知识本身的科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这既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两件“法宝”,也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案的两件“武器”。学习步骤程序化,即“四环八步”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逐步达成目标。知识体系结构化,即让学生学会整理归纳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板块。“四环八步”分别是:第一环:预览(第一步)定向(第二步),第二环:自学(第三步)质疑(第四步),第三环:讨论(第五步)答疑(第六步),第四环:测试(第七环)小结(第八步)。

(2)质疑探究式。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结构设计为五个步骤:设置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归结问题—问题迁移(由一个问题引入另一个新的问题)。

(3)分层递进式。课堂教学中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实行分层教学。教学贯穿一个基本思想,即“承认差异,适应差异,面向全体,分类推进”。教学设计实行“四分”:①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将学生分为a、b、c动态的三类。②目标分类。教学目标的制定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③训练分层。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类训练。④评价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如a层学生90分为优,b层学生85分为优,c层学生80分为优。

(4)点拨导引式。对学生相机诱导,进行点拨教学。教学中注意“启发诱导,拔开迷雾,画龙点睛,开启思维”。点拨教学的操作结构设计为“六步”:①吃透两点,摸清障碍(重点、难点、学生心理障碍);②认清方向,选准“口子”;③相机诱导,适时点拨;④讨论交流,理解消化;⑤双向反馈,总结提高;⑥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5)学教结合式。让学生先自学,然后由老师来教,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教结合”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五个阶段:①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②自学阶段。学生围绕目标自学。③议论阶段。让学生自我表现,相互质疑,相互交流,启发理解。④点拨阶段。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开朗。⑤延伸阶段。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升华。延伸阶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识的深化,二是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三是学习方法的固化,即演练巩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以上五种新型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实施,打破了分析式教学法、串问式教学法和练习式教学法的传统结构模式,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尝试,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过去以教师的分析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由过去以教师信息单向传递为主转变为以师生的双向传递或多向传递为主;由过去以面向少数尖子学生为主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依循层级实施训练,进行分步教学

依循层级实施训练,进行分步教学的具体操作要求是“依循层级,分步进行,突出重点,兼及其它”

“依循层级”,即在宏观上按能力层级进行有目的地阅读训练;“分步进行”,即在单篇阅读中按“通读,整体把握”,“精读,品味鉴赏”,“研读,扩思质疑”三步进行,“突出重点,兼及其它”,即在阅读的三步中不面面俱到,只突出学习该年段应习得的能力。如《季氏将伐颛臾》,编排在解析能力年段,则重点学习“能否整体感知本文内容”、“能否读懂句子含义”、“能否理清三告三对的结构”等;编排在鉴赏能力年段,则应在通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赏析三告三对是如何层层推进的”、“设想冉有闪烁其词、推诿责任时的神态”、“揣摩孔子晓之以理、喻之以害、言之以本时的心态”;进而提出“你对孔子的政见有何看法?”“今天应不应‘陈力就列,不能则止’”等。

语文教学近年来,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在九十年代以来受到了全国各界,特别是专家学者的强烈指责,当看了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以及孔庆东、摩罗、余及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我时常感到“观念的恐慌”与“本领的恐慌”,惟恐自己误人子弟,故也时常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作一些反思和总结,每有体会,便总有赎罪的感觉。作此文,也正是有感于此,并以此就教于大方。

高考作文漏洞百出 许多语文老师深感心痛

1、高考改革对小学教育没有任何影响。高考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 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 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2、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时对招生录取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3、扩大高考国家统一命题试卷范围。今年将增加3个省份在高考中使用国家统一试卷,明年再增加7个省份。目前确定,到明年全国25个省份的高考中,将使用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制作的试卷。

鲁迅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苏东坡在北海放羊19年,张飞和宋江穿越时空成了拜把子的兄弟……这些不是科幻小说里的内容,而是这两年高考作文里出现的种种错误。这些常识性错误让许多语文老师感到心痛,也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

“鲁迅在‘四人帮’攻击他的时候,拿起手里的笔反抗,最后坚强地牺牲了”;“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吟唱道:你是风儿,我是沙”;“宋江拜把子兄弟张飞把他从狱里了出来,然后一起亡命天涯”;“孔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有一次进京赶考,终于考上了”……

许多人不愿意相信,上面这些漏洞百出的文章是来自高考考生的作文,因为错的实在太离谱。但事实上,在2003年到2006年高考作文阅卷中,老师们发现了比这更多的错误。

有的是缺乏文史知识,没有起码的时代概念,写作中相关的人物、时间、事件、地点乱成了一锅粥;有的是对历史名人、经典名著张冠李戴、胡拉乱凑。

看着一条条的错误,全国模范教师、西安市青年路小学语文老师陈晓鸥的微笑渐渐消失了,代替而来的是阵阵叹息声。

陈晓鸥说,听了以后觉得挺难受的,因为我在小学教了16年了。我觉得是孩子们欠缺文化沉淀,积累不够,所以才会闹这样子的笑话,我们小学教师的责任是非常大的。为了要进这个门从小学中年级开始,的目的就是孩子升学,我带着毕业班的孩子 离毕业还有半年的,都不太好好学了,我说孩子们你们怎么了,孩子们一笑说,老师你放心 我们现在只考奥数,连语文卷子都没有了。我听了,可难过了,突然觉得传道授业解惑都不重要了。

陈老师直率地说,语文教学之所以有今天的尴尬局面,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一些小学生连汉字都还没写好,就陷入到各种数学、英语的竞赛中去了。

小学是这样,那中学呢?江西省玉山一中的丁田老师25年来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他对学生在写作中越来越多的常识性错误已经习惯了。他觉得出错不能全怪学生,关键是“考试成绩”至上是各个学校的通行做法,而且和老师的奖金、职称紧密相关,学生们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去课外阅读。

丁田说,语文不是一朝一夕上来的 本来语文教学不等于是一种高考,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文化的长城 ,就是现在大学里的大学生、研究生包括高中里面的学生,语文的程度,使我们老师觉得很悲哀、很无奈。

江苏南通如皋中学的施潇潇刚刚参加完高考,被清华大学录取。她比较能理解同学们的失误,学生们面临的考试压力太大了,不能要求他们面面俱到。“我觉得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因为像我们这一代人,从小上学就是为了高考时考一个好大学,形势所趋,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子。”

对于错误,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和高考考生都有自己的体会和苦衷;对于心痛,他们都希望在上了大学以后,学生们能够挤出时间,为自己补上这一课。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希望青少年明白一个道理,为文字、为分数而阅读,为考试、为应付而写作,终究是一种功利行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是一项基本要求,而且对于青少年的精神、道德、责任和修养的培养都至关重要。

于海说,这种教育实际上是让我们整个学习面都非常窄了,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在下降,无论学什么,最重要的是文史是一个基础的东西,这谁也不能越过的。谁都要思考、谁都要和别人打交道、谁都要有基本的表达能力,这是文史。所以,现在的应试教育大大压缩了每个孩子基本的文史传统。这个文史不光是一种修养的问题。的确是从这里面培养某种精神、道德价值、人的责任、人格的要求。

文章标签: # 学生 # 语文 #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