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2021高考历史必考考点,历史高考常考点

tamoadmin 2024-07-03 人已围观

简介1.广东高考政治、历史、地理最常考的考点2.高考历史该怎样复习?成考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 2021年山东成人高考高起本历史考点中两汉历史事件主要考察内容有哪些?为了让考生迅速了解相关信息,山东成人高考网整理出了以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大家有所帮助!山东成人高考高起本历史——两汉历史事件介绍 1.文景之治汉初的统治者亲自参加了秦末农民战争,亲眼看到了农民起义残暴的秦朝的伟大力量,注意吸取秦朝灭

1.广东高考政治、历史、地理最常考的考点

2.高考历史该怎样复习?

2021高考历史必考考点,历史高考常考点

成考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 2021年山东成人高考高起本历史考点中两汉历史事件主要考察内容有哪些?为了让考生迅速了解相关信息,山东成人高考网整理出了以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大家有所帮助!

山东成人高考高起本历史——两汉历史事件介绍

1.文景之治

汉初的统治者亲自参加了秦末农民战争,亲眼看到了农民起义残暴的秦朝的伟大力量,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另外,经过多年战争之后,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急需恢复生产。为巩固统治,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1)汉高祖:①让士兵复员回家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②让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的田宅。③把因饥饿卖身为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④减轻田租,实行十五税一。即每年征收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

(2)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文帝、景帝都重视农业生产。景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文帝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有十多年不收田租;文帝提倡节俭,尽量避免浪费;文帝还减轻刑罚,取消了“连坐”和残损肢体的肉刑。这样使社会生产得到发展,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次著名的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2.汉武帝

汉武帝即位后,推行了一系歹珏实现封建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方面:①改革官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②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实行刺史制度,加强朝廷对地方官僚的控制。③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④强化完美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2)军事方面:①出兵匈奴,改变了汉朝在与匈奴关系中的被动地位。②进军南越,设南海等九郡。(3)经济方面:①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②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生产和销售。③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营业税和财产税,等等。(4)思想方面: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尊崇儒家学说,提倡大一统。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②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中国封建官学制度。③尊儒的同时,汉武帝还崇尚法制。尊儒尚法 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总之,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在他的大一统之下,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西汉统治达到鼎盛。

3.光武中兴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为缓和阶级矛盾,光武帝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减轻赋税,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赋制度;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整顿吏治,提倡节俭。在他统治十多年后,全国出现安定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4.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军事、政治管理,并保护商旅往来,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

5.丝绸之路

汉朝时候,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做西域。那时西域大小儿十个政权受匈奴奴役,不能和汉朝有正常的经济文化交往。汉武帝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因此出使了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共有两次。第1次出使西域在公元前138年。他带着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途经匈奴人控制的地区,被匈奴人扣留,十年后才乘机逃出。此时大月氏已经西迁,不想攻打匈奴了。张骞得不到结果,回到汉朝,只剩下两个人。但这次张骞了解了西域地区各国的情况以及他们渴望同汉朝来往的心情。第二次出使西域在公元前119年。张骞带领300人随行。他们分头访问了西域各国。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回访。张骞出使西域取得了成功。

以上就是关于“2021年山东成人高考高起本历史——两汉历史事件介绍”的全部内容,

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广东高考政治、历史、地理最常考的考点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于100多万年前,止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第一章 远古时代

学习要求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及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和发现地点、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了解仰韶文化、河姆渡氏族的距今年代和发现地点。

2.了解河姆渡、半坡的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的内容。

3.理解我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了解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和发展过程。了解仰韶文化和河姆渡等文化遗址所表明的我国先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通过考古材料和传说材料说明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考试内容: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元谋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北京人能利用打制石器(旧石器)和天然火,有简单语言,过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人遗址的山顶洞穴中,生活着一种模样接近现代人的古人类“山顶洞人”。他们不仅会打制石器、人工取火,而且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能缝制衣服。

二、远古文化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生产工具以磨制的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等,打制石器仍占一定的数量,骨器相当精致。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细泥红陶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并饲养猪、狗等家畜。学者们认为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时期。由于它的遗物中常有彩陶,所以也曾被称作彩陶文化。据测定,整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包括不同时代的各种类型,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半坡氏族遗址是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一处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氏族村落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反映的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的情况。半坡氏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已使用弓箭;开始种植粟(世界最早),原始农牧业开始发展;能用麻线织布,烧制和使用彩陶;会建造房屋,形成了村落,过定居生活。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它是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能使用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开始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种水稻的国家之一),饲养猪、狗、水牛,建木结构房屋,过定居生活。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这一时期典型。那时,生产工具更加进步,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大汶口居民制作的黑陶和白陶,工艺水平很高,纺织技术也有新的进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

第二章 先秦

学习要求

1.了解我国奴隶社会的起讫时间,了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各朝代的起讫年代。了解奴隶社会各王朝经济情况和开国、亡国之君和名王、暴君生活时代和主要事迹。了解春秋五霸和重要的战争。了解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

2.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的基本含义和历史作用。

3.通过史实,综合分析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瓦解过程,以及我国奴隶社会的灿烂文明对我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4.掌握诸子百家出现的社会背景、百家争鸣的实质和主要派别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考试内容

一、夏、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统治约400多年。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是夏商时代重要的考古遗址。从1959年秋天开始,至今已进行了20多次大规模的发掘。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约9公里处,范围很大,包括二里头、圪墙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二里头遗址的文化,主要是针对二里头遗址本身的考古遗存所反映的文明状况而言的。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以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里头文化成了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殷墟:夏朝最后一个王桀实行暴虐统治,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商初,都城屡迁。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商朝从此稳定下来。后来殷都因为年久而成废墟,称为殷墟。

甲骨文:19世纪末在殷墟发现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甲骨文是—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即由它发展而来。甲骨文反映了商王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经过发展、演变,成为今天的汉字。

青铜器:青铜器制造业是商朝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另一件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二、西周

武王伐纣:商朝末王纣统治残暴、生活腐朽,激起人民反抗。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在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为诸侯,他们建立的国家叫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初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展了疆域。

三、春秋战国

1.春秋五霸

(1)春秋五霸: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结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其中,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诸侯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五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争霸战争:①齐桓公称霸:齐国是今山东境内的一个诸侯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事,国力强盛起来。并以“尊王攘夷”(即尊重周王,打退少数民族进攻)为号召,逐渐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通过兼并战争,齐灭掉30多个小国。最后通过葵丘会盟正式建立了霸主地位。②晋楚争霸:晋国是今山西境内的一个诸侯国。晋文公当政时,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大强国。楚国是今汉水和长江中游的一个诸侯国,春秋时期逐渐强大,晋楚各自发展势力,在黄河流域发生了冲突。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成为霸主。③吴越争霸:吴国和越国是长江流域的两个诸侯国。开始是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向吴称臣。越王勾践不忘亡国之耻,卧薪尝胆,立志报仇。最后越国重新强大,灭掉了吴国。

(3)争霸的影响:①诸侯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②争霸战争中,诸侯国数量日益减少,这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联系加强,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2.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经过春秋长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称为“战国七雄”。

3.商鞅变法

背景:随着春秋末年井田制的破坏,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一些贵族、立功将士、商人成为新兴地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国先后进行变法。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变法。

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②废除特权、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③建立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经过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都江堰

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的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为川西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5.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史称“诸子百家”。他们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见下表:

秦朝

1.秦的统一

统一的过程:秦王赢政当政后,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全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统一的意义: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愿望,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2.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政治上:①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皇帝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在自己一人手中,政事无论大小,最后都要由皇帝裁决。②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他们全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③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这样,皇帝就把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文化上:①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后又出现隶书,促进了文化交流。②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毁秦以外的史书、诗书及诸子百家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植的书不烧。第二年又活埋儒生和方士460多人。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秦末农民战争

原因:①赋税沉重。秦朝时,农民的负担非常沉重,经常要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交给官府做赋税,使许多人不堪重负。②兵役、徭役沉重。秦始皇征发大批农民修筑万里长城,修筑宫殿和陵墓,戍守边疆,使壮年男子都离开了生产,男子不够,就由妇女补充。很多人被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折磨而死。③法律严酷。秦朝时,往往一人犯死罪,亲族都得处死,叫“族诛”。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叫“连坐”。犯罪的人往往被斩脚、割鼻、甚至处死。④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即位,他的统治更加残暴,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经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占陈,建“张楚”政权,并攻人函谷关,打到咸阳附近。后吴广、陈胜被害,起义军失败。陈胜、吴广失败后,刘邦、项羽两支起义军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攻入咸阳,****了秦朝统治。

意义: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了秦朝的暴虐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

高考历史该怎样复习?

1 政治: 本人觉的是最简单的一学科,也就是三板块,经济类,哲学类,政治学类。哲学类和政治学又是这里面最简单的,只要把课本要点熟记便可完全应付考试。经济学需下些功夫,但也十分简单,市场经济,我国保障制度是近年热点。。。(补充:政治学类种尤其要注意把握 有关名族关系政策等相关内容。有关民族这方面的考题不得少于全试题的百分之三十,这是国家教育厅规定了的,所以必须把握好)2 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鸦片战争前后那些,国民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的一系列。。。3 地理: 这个重点是最难把握的了,考中国地理的话重点看珠三角那一块,但也不要孤注一掷,也不排除考你个大西北之类的考题。世界地理的话,主要看 地中海气候区 以及与广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区,但也不要不顾及其它,考你个昆仑科考站也不是没有可能。。“得地图者得天下”这句话在地理学习中是绝对的真理,最好有时间就翻看下地图册,我以前的一个高中同学曾连上厕所的功夫都会捧着一页地图在看,精神的确令人佩服如果你也像他那样,我敢说你高考的地理单科成绩绝对不低于80,这是最底限!!!总结来说,文科光是死记硬背是绝对不可行的,尤其是历史,背过不久还是会忘的,除非你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作业困了就翻出课本看看,有时候没必要背,多过几遍课本就好。。。睡觉前在简单的回顾下白天里背过的内容,最好是也清晰刚要,再将之展开,这样变于记忆。。。 我也是过来人,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不过现在距高考还早嘛。不急,文科学学最忌讳心浮气躁。文科学习就好比做一道红烧肉菜,高温使不得,只有温火慢慢炖才会让肥肉滑而不腻,精肉鲜美爽口。。。切忌:文科学习欲速则不达!!!好了,我要说的也就这些了,最后祝你好运!!!

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已经学习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正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复习时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时间、地点、人名、事件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掌握各个单元及各专题的知识结构。与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才是考试的重点。如何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下面是我们总结出来的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约10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6个月,进行基础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这样理清重点、难点,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第二阶段3个月左右,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第三阶段近1个月,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一、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的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教材”。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操作,强调三点: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

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后的24 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段内遗忘。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是增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

( l )通过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所谓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就是我们要在学习中去区分教材中的这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而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因此,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我们通常说的通过理解来记忆,其含义当然比较复杂,包含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这种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实效的一个操作手段。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教材中表述道: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在这句话中,可以作为采分点的内容只能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词。可以把这样的词叫做“核心词”,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甄别和记忆核心词的方法。从上例中可以看到,经过甄别以后的记忆内容精炼紧凑,记忆量仅有原先的1/5。

( 2 )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复述知识要点的方法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再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复述的依据,以此为提纲,逐条回忆和落实。尽量不去翻看教材,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再通过教材来解决问题。

( 3 )其他几种方法。联想记忆方法― 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 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 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特点分类记忆法― 抓住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自身的特点,把所学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

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例如:

( l )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 2 )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的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的发展。

( 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与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 5 )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人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的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三、第三轮复习

进人第三轮复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冲刺阶段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应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到历史科的复习就应该:

1、越是临近高考越是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这些应得分题,依据考生的实际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对,但若考生对其中的基础性知识识记欠准确,也极有可能丢分。因此,冲刺阶段仍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做一些背诵和基本概念、基本定义方面的梳理工作,将掌握得不是很准确的内容记准记牢。

2、有针对性、计划性做地练习题,一定要讲究实效。要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自己的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侧重对选择题的训练,因其不用书写,可以在短时间内做相对较多的试题;选择题是分数最大的题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类型的试题,则需要有选择地做一部分。为了节省时间,简答题只要写上三言两语的要点。问答题可只写审题角度,历史小论文也要练习,但写上四五篇即可,不必用过多精力。

3、完整地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生熟练把握答题节奏。此外,考生还可以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适的经验,如遇到不会做的题怎么办、遇到模棱两可难以选择的题怎么办、怎样化解紧张情绪等。

4、时间安排上也应该有个计划。考虑到历史高考一般都在上午举行,因此做题时最好也在上午训练,并且注意限时,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来。

5、整理笔记,仔细阅读以前做的练习试卷。这些笔记和卷子记录着你的学习过程,从中可以回顾史实,调整视角,了解如何审题,如何解答。对笔记中的特别记述要再认知,对做错的习题要多加审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文章标签: # 历史 # 发展 #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