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模拟信息卷语文二名师卷,高考模拟信息卷语文

tamoadmin 2024-07-02 人已围观

简介1.潍坊2010届高考模拟语文答案安徽省2013届高考模拟冲刺(五)语 文 试 题4.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I卷 阅读题(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渴求”心理与“文化自觉”意识程美东文化是一个社会制度存在的根基,是人们安身立命、身心和谐的基本。中国现代化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说,必然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是否具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自觉。现在全国社会各界都

1.潍坊2010届高考模拟语文答案

高考模拟信息卷语文二名师卷,高考模拟信息卷语文

安徽省2013届高考模拟冲刺(五)

语 文 试 题

4.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渴求”心理与“文化自觉”意识

程美东

文化是一个社会制度存在的根基,是人们安身立命、身心和谐的基本。中国现代化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说,必然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是否具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自觉。现在全国社会各界都表现出对文化的强烈饥渴现象和文化自觉的意识。这种“文化渴求”的心理和“文化自觉”的意识的出现,有多种因素,至少以下几点不可忽视:

第一,这是民众在经济发展到一种程度后,期求自我身份得到承认的强烈心理反应。中国上世纪末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近来又积极地应对了这次金融危机,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地提高。长期孜孜以求的经济发展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之后,尤其是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后,中国民众希望借此得到世人对中国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体现在我们独特的文化具有恒久的吸引力,这种文化的认同方能增添我们的自豪感。第二,这是民众对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不够明确和社会继续进步并非信心十足的体现。我们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很多相应的制度并未健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不足,这使得人们对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感到不明确,对于社会能否持续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自信。为了排解这种不自信情绪,为了寻求更为安全的出路,人们不自觉地从文化角度来思考发展方向和对策。第三,这是民众对政治稳定、社会安全持续性的某种担忧的表现。虽然我们有强有力的党的领导,但由于国际上出于意识形态因素、国家利益因素而、势力的存在,国内的某些分裂势力的存在,以及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而出现的一些有损社会公平的做法,等等,使得一些人对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安全存在某种担忧,希望通过文化反思和文化重建来增加安全感。第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暂时“不争论”策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为了保证改革的效率和速度,对于一些短时期内纠结不清的理论问题采取了“不争论”的策略,按照“三个有利于”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标准和思路来开展我们的实践,这被实践证明是极其正确的决策。但是,当我们的主要阶段性目标实现以后,一些当初不争论的理论问题却变成了现实问题,这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传统的理论无法解决。于是,人们希望通过从文化角度来寻找答案。

这些现象的出现从长远来看是好事,它推动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物质领域向文化领域发展。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那就是不能病急乱投医,不能把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诉诸文化,尤其不能随便拿某一种既成的文化形式来当做灵丹妙药。我们要对一些具体的“文化热”保持客观全面冷静的态度,稳妥有效的做法,就是按照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思路来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以此作为我们民族的魂魄,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种文化发展思路的集中体现。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要吸收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优秀文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形式来,为我所用,利我所需,铸我精神,固我根本。

(选自半月谈网2011. 11.8,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出现是民众在经济发展到一种程度后,期求自我身份得到承认的强烈心理反应。

B.“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出现是民众对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不够明确和社会继续进步信心不足的体现。

C.“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出现是民众对于当前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安全持续性客观存在普遍担忧的表现。

D.“文化渴求”心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暂时“不争论”的策略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要求。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认为现在全国社会各界都表现出对文化的强烈饥渴现象和文化自觉的意识,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指日可待。

B.第二段指出社会各界表现出来的“文化渴求”的心理和“文化自觉”的意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人在物质水平提高后,希望得到世人对中国身份的认同。

C.第三段作者提出按照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思路来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并以此作为我们民族的魂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种文化发展思路的集中体现。

D.文章对中国社会表现出来的“文化渴求”心理与“文化自觉”意识的成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现在已经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近来又积极地应对了这次 金融危机,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地提高。

B.中国身份的认同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体现在我们独特的文化具有恒久的吸引力。

C.很多相应的制度不健全使人们对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感到不明确,对持续发展表现出不自信。

D.按照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思路来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只要吸收别的国家的优秀文化就能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与风格的文化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悼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悍,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

潍坊2010届高考模拟语文答案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达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C.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D.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演绎法

3. 《天净沙。秋思》的中心画面是 ( )

A.枯藤老树    B.小桥流水

C.古道瘦马    D.夕阳西下

4.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这里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A.反语讽剌   B.对比反托

C.象征暗示     D.托物言志

5.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中,阐析“常山蛇阵”的特点是为了喻证( )

A.每件艺术品都必须突出一个中心旨意

B.每件艺术品都必须抓住几个典型细节

C.每件艺术品都必须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D.每件艺术品都必须做到层次清楚

6.培根《论学问》中采用最多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

A.排比和对偶  B.排比和比喻

C.比喻和对偶  D.比喻和比拟

7,下列句子中翻译错误的一句是

A,东面而望,不见水端。 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B,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用礼来规定君臣的名分,用礼来加深父子的亲情,用礼使兄弟和睦,用礼来使夫妻和睦。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我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盘庚为了抱怨的人改变它的气度。

8.《门槛》主要运用了 ( )

A.对比手法   B.欲扬先抑手法

C.比喻手法   D.象征手法

9.《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自喻的词句是 ( )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0.与“古道西风瘦马”构成反衬关系的景象是 ( )

A.枯藤老树昏鸦 B.夕阳西下

C.小桥流水人家 D.断肠人在天涯

11.《谈时间》的语言风格是 ( )

A.典雅平和   B.清新秀丽  C.幽默机智   D.谨严犀利

12.找出下列比兴句

A,“淇则有岸,湿则有泮”。

B,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13.七斤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 )

A.见多识广    B.憎恶复辟

C.愚昧落后    D.伺机复辟

14.《断魂枪》中孙老者的基本性格定位是 ( )

A.乐观爽朗 B.爱艺如命

C.积极进取 D.旧江湖艺人的积极面

15.《炉中煤》中,用煤的燃烧来抒写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表现方法是 ( )

A.托物言志 B.拟人手法   C.对比反衬 D.象征暗示

16.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贯穿全词的句子是 ( )

A.是处红衰翠减 B.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C.不忍登高临远 D.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17.贯串《爱尔克的灯光》全文的线索是 ( )

A.故居的变迁       B.亡姐的不幸遭遇

C.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   D.“我的心灵的灯”的引导

18.《苦恼》中,人与马的对比体现在 ( )

A.人像“幽灵”,马像“蜜糖饼”

B.姚纳挨“脖儿拐”,马挨鞭子

C.姚纳死了儿子,马死了崽儿

D.没有人听姚纳诉说,马却听

19. 《长亭送别》中,体现莺莺执着爱情、鄙弃功名的语句是( )

A.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B.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C.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D.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20.《麦琪的礼物》的故事结局是 ( )

A. 皆大欢喜的大团圆、

B.留下许多未决的悬案

B. 出人意料而合情合理的巧合

D.因无悬念而淡然无味

二、词语翻译。(每题1分)

2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

2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申:

23.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施:

24.异道行,可数百里。

可:

2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

26.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

征:

27.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殆:

28.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

29.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吐哺:

 

30.山居秋暝。

暝:

三、分析题

(一)阅读闻一多的《发现》,然后回答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1.分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矛盾复杂的 思想 感情。

2.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二)阅读《麦琪的礼物》中结尾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1.文中所说的两个“笨孩子”指的是谁?

2,作者为什么说“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

3,从这里可以看出小说赞扬的主要是什么?

(三)阅读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1.“长宜子孙”本来意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恨不得要削去它?

2,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四)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8~40小题。(8分)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1,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什么?

2.这里用的是什么驳论方法和论证方法?

3.概括文中的论据,说明其属于是什么论据。

(五)阅读《宝玉挨打》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1.这段文字里是谁在对谁说话?

2.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说话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六)阅读《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所以我们只略谈 原理 ,不像一般文法修辞书籍,在义法上多加剖析。“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知道文章作法,不一定就做出好文章。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整齐易说,变化则全靠心灵的妙运,这是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

1.这一语段论说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怎样理解“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所蕴涵的意思。

四、作文:46小题,50分。

以《我的珍藏》为题写作一篇800字的记叙文。

2010年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A埋一mán,B返一反,D沫一末)

2.C(A“学生安全须知”应用书名号,B冒号应改为破折号,D括号注释应用在“马岛”后)

3.A(“困惑”强调不知道怎么办,“疑惑”强调不明白;“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侵袭”侵人并袭击;“简直”是表语气的副词,“似乎”是表估量的副词,从句子的语气上用“简直”更适当)

4.A(B“高谈阔论”是贬义词,C“绘声绘色”应改为“有声有色”,D“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5.B(A“目前的当务之急”重复赘余,C“工资和利息两万多元”有歧义,D递进关系复句不合逻辑)

6.D(“更无存在的基础”错,文末说“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

7.D(D说的是“七十二疑冢”传说形成原因)

8.B(A诗句是范成大的,非“罗大经”;C“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错;D原因错)

9.D(“窜”应为“改易文字”)

10.D(A“乃”:“才”/“就”;B“以”:介词,“用”/连词,表修饰;C“其”:代词,“他”/语气副词,表反问;D“而”都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11.C(②是从侧面体现,③体现杨亿刻苦勤学,⑥是杨亿的性情与追求)

12.B(“下诏让他主持《太宗实录》的编修”不合文意,主持编修的是钱若水)

13.(1)杨亿致力于学习,昼夜不歇息,杨徽之乘空(找机会)与他交谈,赞叹说:“振兴我们杨家就靠你了。”(或“振兴我们杨家的人就是你了。”)(“务”“间”“兴”各1分,句意1分)

(2)当时朝中公卿大臣上奏的表疏,大多借用杨亿的文章风格,他的名声更加显赫。(“假”“著”各1分,句意1分)

(3)喜欢教诲劝导后学,靠他而成名的很多。(“诲诱”“以”各1分,句意1分)

14.(1)①点明时令特征:(1分)②描写秋天萧条景色烘托内心思想感情,(1分)为全诗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2分)。 (2)①“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1分)②作者以“孤鹊”自喻,(1分)表现了内心的孤寂与伤感(2分)。

15.(1)足以极视听之娱 人生代代无穷已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大行不顾细谨 报之以李

(4)惟草木之零落兮 其和弥寡 (6分。每句1分,出现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16.苏轼:樽酒酹江月,雕弓射天狼。苦难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如影随形,但他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超越。(每句2分,符合人物特点1分)

17.(1)不同用途的图书借阅量相差悬殊。(1分)应试类图书借阅量很大,文学和科普类很小。(1分)

(或:不同用途的图书借阅量相差悬殊。应试类图书借阅量占绝对多数,文学和科普类图书少有问津。)

(2)为提高精神品位(或:为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品格),请注重文学和科普类图书的阅读。(2分)

18.(1)不够简明的一处是:③修改:之(其)。(2)不合逻辑的一处是:②修改:删去“和成长”。(3)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⑤修改:批评指正。(3分。每处1分,修改错误不得分)

(一)

19.①结婚时的情形与社会风尚形成对比,表达“我”对新时尚的羡慕之情。②交代故事背景,为写要与妻子签订契约做铺垫。(4分。每点2分)

20.①表层含义:签订在纸上的分配夫妻责任与权利的契约。②深层含义:夫妻相互体谅和关怀,心甘情愿地为对方做一切事情。(4分。每点2分)

21.①追逐时髦,对妻子缺乏理解,不懂得爱情的真谛。(2分。答出其中两个特点即可)②“我”与妻子的形象形成了对比,衬托出妻子对丈夫的理解、体谅和对爱情的深刻见解,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2分)

22.观点一:是画蛇添足。①从情节结构来看,倒数第二段已经照应了妻子的“油煎饼,想尝尝吗?”问话,结构严谨;同时借“我”吃油煎饼的“味道”委婉地写出了他对爱情真谛的领悟,至此情节已很完整。删去最后一段会使小说更加简洁。(3分)②从内容来看,小说夫妻之间的对话已完成,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已蕴含其中。删去最后一段无损于主题的表达。(3分)(6分。每点3分)

观点二:不是画蛇添足。①从情节来看,最后一段中“我也从包里拿出两只油煎饼”的举动出人意料之外,再次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3分)②从内容来看,最后一段写出了“我”对妻子的态度和行动的转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3分)(6分。情节结构分析3分,内容分析3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

19.①制造悬念,渲染夺冠的艰巨性和急切心态。(2分)②照应文题,突出“一个人”,为下文描写夺冠的“精彩”作铺垫。(2分)

20.①以教练李琰的担心写出形势的不利,来衬托周洋夺冠的不易,突出夺冠的“精彩”。(2分)②借教练的眼睛和评价写周洋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平日训练的顽强刻苦。(2分)

21.①由“平日里说话轻声细语、被大家叫做‘乖宝宝’”,“这个文静的女孩羞涩地笑着说”等语句可以看出生活中的周洋是个温柔文静的女孩。(2分)②由“周洋可以!周洋一定要相信自己!”“拼了命在滑”“狠起来让人无法想象”“还有一个心愿没完成”等语句可以看出训练及赛场上的周洋是个自信、顽强刻苦、有理想追求的女孩。(2分)(要从生活和训练比赛两个方面作答)

22.观点一:没必要。①“一个人的精彩”已经结束,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已经对其进行了总结评论。(3分)②结尾引用周洋话语,只是想体现她的理想追求,间接表达人们对周洋的期望。再进行评论,就属于画蛇添足,与主题无关。(3分)一(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作答,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有必要。评论示例:①这真是一个有理想追求的顽强女孩,她那股不服输的劲头真让人喜欢。(3分)②我们真切地期待着她的下一个成功。(3分)(要针对结尾一段内容,围绕周洋特点和对她的期望作答,意思对即可)

23.参照2009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3分为基准分评分。

参考译文:

杨亿字大年,是建州浦城人。他的祖父杨文逸,是南唐玉山县令。杨亿将出生时,杨文逸梦见一道士自称怀玉山人来拜谒他。不久,杨亿出生,有长约尺余的毛发覆盖他的身体,一个多月后才脱落。刚能说话,他的母亲便把“小经”口授于他,他随即就能诵读。七岁时,能写文章,与客人谈话,显得十分老练。雍熙初年,他年满十一岁,太宗听说他的名字,下诏让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去考查他的诗词才能,并把他送到朝廷。连续三日与皇帝交谈对答,考查他,让他写诗赋五篇,很快就能写成。太宗大加赞赏,感到十分惊奇。命令内侍都知王仁睿把他送到中书,他又赋诗一首,宰相也惊叹他的才华出众,上奏章给皇帝表示祝贺。第二天,皇帝就授予他秘书省正字的职位,并且特别赏踢他袍笏。不久他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丧期结束,正赶上他的堂祖父杨徽之任许州知州,杨亿前去依附他。杨亿致力于学习,昼夜不歇息,杨徽之乘空与他交谈,赞叹说:“振兴我们杨家就靠你了。”

淳化中,到朝廷晋献文章,朝廷改授他为太常寺奉礼郎,仍旧让他在秘阁读书。此时,恰逢在后苑举行赏花曲宴,太宗召见并命他在座旁赋诗,他又呈上《金明池颂》,太宗向宰相诵读其中的语意新颖警策动人的句子。第二年三月,在苑中曲宴上,杨亿又把诗呈献皇帝。当时朝中公卿大臣上奏的表疏,大多借用杨亿的文体风格,他的名声更加显赫。

真宗在京府时,杨徽之担任首僚,官邸中的书疏,全都由杨亿起草。真宗即位初,破格授予他左正言一职。下诏让钱若水编修《太宗实录》,钱若水奏请朝廷允许杨亿参预此事,此书共八十卷,杨亿独自起草其中的五十六卷。书写成后,担任处州知州。

三年,召他回朝担任翰林学士。五年,杨亿因为疾病休假,真宗让中使招太医去为他诊病,杨亿呈奏章表示拜谢,皇帝作诗写于奏章纸尾,有“副予前席待名贤”这样的句子。杨亿刚正耿介同别人难以投合,在书局中,唯独与李维、路振等人交情甚好。当时的文士,都依靠他评价,有些遭到他贬议的人,回去后多对他有所怨恨。王钦若突然显贵,杨亿平时就鄙视他,王钦若忌恨他,屡次指摘他的过失;陈彭年凭文史被朝廷任用,,忌恨杨亿名声超过自己,也与王钦若一起毁损他的名声。皇上一向器重杨亿,都没被他们的说法所迷惑。杨亿在阳翟有别墅,他的母亲去那里看看,在那里生病,杨亿请求回去探视,没有等到朝廷的许可就走了。皇帝亲自写药方,并用金帛来赏踢他。

杨亿天性颖悟,从小到老,都在写文章。他的文章风格雄健,才思敏捷,与客人谈笑间,照样挥笔不停。他善于用小字起草,一篇文章几千字,不加改动,当时的学者,一致尊崇他。他博览群书记忆力强,尤其擅长典章制度。喜欢教诲劝导后学,后学靠他而成名的很多。他重视与人结交,性情耿直,崇尚名节。经常周济亲戚朋友,所以他的俸禄也随之而用尽。

文章标签: # 文化 # 杨亿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