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文言文实词300多个_高考文言文实词300

tamoadmin 2024-06-30 人已围观

简介1.重点文言实词2.求高考大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及解释(要全,谢啦)3.高考文言文实词有哪些?1、爱①故以其爱不若燕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亲爱,疼爱②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心爱的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爱护④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书博鸡者事》——爱戴⑤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怜惜,爱惜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1.重点文言实词

2.求高考大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及解释(要全,谢啦)

3.高考文言文实词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实词300多个_高考文言文实词300

1、爱

①故以其爱不若燕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亲爱,疼爱

②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心爱的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爱护

④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书博鸡者事》——爱戴

⑤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怜惜,爱惜

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舍不得,吝啬

⑦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喜爱,爱好

2、安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安定

②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稳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安适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奉养

⑤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抚慰,安抚

⑥敬亭亦无所不安也——《柳敬亭传》——安心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怎么

⑧沛公安在——《史记o鸿门宴》——哪里,什么地方

3、被bèi

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覆盖

②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加在……之上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遭受

④翡翠珠被——《招魂》——被子

⑤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表被动

pī通"披"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送东阳马生序》——穿 ,披

②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分散,散开

4、倍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鸿门宴》——背弃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加,加倍

③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治安策》——反背,背叛

④右倍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背后

5、本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树木的根

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树木的干

③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根本,基本

④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农业

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伶官传序》——推原,考察

⑥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鱼我所欲也》——本来的,原来的

⑦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本来,原来

6、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远的村邑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 曹刿论战》——鄙陋,鄙俗

③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 东南飞》——轻贱

④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鄙薄,轻视

⑤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滕王阁序》——自谦之词

7、兵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兵器,武器

②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兵——《信陵君窃符救赵》——军队,士兵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战争,军事

④故上兵伐谋——《孙子 谋攻》——用兵的策略

8、病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泛指疾病

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生病,有病

③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疲劳,困苦

④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弊病,毛病

⑤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论语卫灵公》——担忧,忧虑

⑥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卫中立论师道书》——羞辱,伤害

⑦子疾病,子路请祷——《论语 述而》——重病,病重

9、察

①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观察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明察

③向察众人之言,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考察,详审

④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与妻书》——了解,明白

⑤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选拔

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洁白的样子

10、朝chāo

①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项羽本纪》——拜见,拜访

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朝见

③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使……朝拜

④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齐桓晋文之事》——朝廷

⑤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朝代

zhāo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涉江》——早晨

11、曾cēng

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曾经

②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竟然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连…都

④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词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窃符救赵》——竟然,怎么

zēng

①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与自已隔两代的亲属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增加

12、乘chéng

①乘彼?垣,以望复关——《氓》—— 登,升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坐

③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驾

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凭着,趁着

⑥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 :"开火!"——利用

⑦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顺应,顺着

⑧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冒着,顶着

shèng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13、诚

①帝感其诚——《愚公移山》——真诚,诚实

②子以我言为不真诚,试入诊太子——《扁鹊列传》——真实性的

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实在,确实

④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果真,如果确实

14、除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信陵群列传》——台阶

②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清除,去掉

③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高祖还乡》——扣除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逝去,过去

⑤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清理,修治

⑥除吾死之外,当无见期——《祭妹文》——除了,除非

⑦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拜官,任职

15、辞

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言词,话

②皆好辞以赋见称——《屈原列传》——文词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托词 借口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推辞

⑤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辞别告别 离开

⑥《楚辞》《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广体

⑦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汉书 苏武传》——审讯,审问

⑧听其狱讼,察其辞—— 《周礼 乡土》——讼词,口供

重点文言实词

知识清单2:两种文言文常用词的集合

一、表时间常用词

1.新月:农历每个月的第一天。

2.希望:农历每个月的第十五天。

3.天黑:农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

4.少点时间,少点时间:一会儿,一会儿。

5.徐四:等一下,等一下。

6.没关系:很快。

7.完成:一段时间。

8.俄罗斯,俄罗斯:一时,不长,一时。

9.翼日,第二天:第二天,第二天。

10.吃饭:吃饭时间。

11.片刻之后:片刻,片刻。

12.超时:过一会儿。

13.片刻:过了一会儿。

14.瞬间:一段时间,不长。

15.一瞬间:很短的时间,一瞬间。

16.致:从前,以前,过去。

17.很长时间:很长时间。

18.傍晚:傍晚,日落时分。

19.龙:前世,前世,前生。

20.未来的某一天。

21.几天后。

22.午夜:深夜。

23.周日:第二天。

24.丹丹:每天。

25.苏和丹:早上好。

26.过去:很快。

27.明:日落,天黑。

28.寻找:很快。

29.时间:一段时间。

30.久而久之:很久过去了。

31.没什么:不长。

32.就是这一天:今天。

33.阁午:午。

34.午夜:午夜。

二、人物传记中的常用词

A

1.丧:同情(我的丧)。

2.根据案情:巡逻,巡逻;调查,核实,找出答案。

B

1.舵:逃避,逃避;(逃跑)拖延,拖延。(慢)

2.离奇:前沿、低俗、谦词(指自己)。

3.诽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4.北:打败仗再跑回来。

5.矛盾:违规。

6.毕:辅助。

7.瘦:接近(夕阳),鄙视,看不起。

8.比:勾结(勾结);比较(比天地长寿);觉得和——(拿自己和乐毅管仲比)一样;并排,挨着(一排一排);并且,等到(比去,用手关门);先后(超过三年的日食。)

9.报道:越狱;报答,报复;回复一封信,回复(谁能发给秦);报告,通知(使者回报报告);报应;奖励。

10.给:使。

11.怀特: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员之间。

C

1.拯救:拜访,问候(越陌生越没用);养老金(抚养幼儿和抚养孤儿);失踪;

2.次数:临时驻扎(军队用);住宿、住宿(针对个人)。

3.刺:申斥,指责(那些把我自己的过错刺在脸上的人);名片

4.陈:陈放,传“阵”。

5.曹:代(类、属、同行、徒弟等。).

6.池:车马奔腾。

7.赢了。

8.Rush:交通要道;撞击撞击。

9.短缺:不足。

10.违规;紊乱。

11.挂:接近,接近,(敬语)表示对方比自己高。

12.“推广”。

13.死亡。

14.走吧。(自我意识)

15.踢:踩上去。

16.突然:突然。

D

1.当:掌管,掌管(掌权);定罪(违法致死);好吧,面对现实吧。

2.当事人:徇私;协作;掩盖起来。

3.多:赞美和欣赏(人真多)。

4.短:入谗言,说坏话。

5 .没有:但是,管他呢。

6.贷款:原谅(虽然亲戚不借);借出;借

7.接住:伸手。

8.等到。

9.尽力而为。

10.恐惧:恐惧。

1.放纵:放纵。

12.但是:只有,只有;徒劳无功。

13.法典:规则和制度;导演兼主持人。

14.吊:吊唁。(吊人罪)

15.派遣:文件。

16.洞:深而透。

17.抓住:强行改变。

18.笃:忠厚老实(太祖听说过他的笃);立志(立志)(立志并努力实践);深刻,甚至(一篇好文章);病重(孙权病重)。

英/法

1.邪:不,我讨厌。

2.教育与影响。

3.反语: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讽刺齐王)

4.切割:成就与吹嘘;讨伐,进攻;声讨(批评);优点;

5.给予:充足的,丰富的。

6.(n ),耿:耿直。

7.顾:参观。

8.通过:通过;错误;参观;责备。

9.固:本来;坚持;结实。

10.干:盾;冒犯;冲;干预;找到。

11.鞠躬:当面;身体。

12.嘿嘿(嘿);羞耻(羞辱)

13.卖:买和卖。

H

1.危害:嫉妒。

2.或者:有人;也许或者。

3.瓦解:举报,举报,曝光。

4.解体:人质,抵押。

5.是的:不谋而合。

6.胡先生:什么,为什么不呢?

7.和:应该和。

8.恨:后悔和不满(古人用“怨”

”表怨恨,恨不表,只有怨恨连用时才有仇恨义)。

9怙:依仗、凭借。

10. 怀:安抚(怀敌附远);(人心)归向(黎民怀之);想念,怀念(思乡怀远);关心(少者怀之)。

J

1.籍:登记(籍府库);名册,户口册;通“藉”,凭借(然往往籍是以谋私利)。

2.简:挑选(简贤选能)。

3.将:请;将要;率领,带领。

4.矫:假托,假传。

5.馑:连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连用时“饥”和“馑”无区别。

6.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7.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泛指朝见帝王。

8.蹶:受挫折(一蹶不振),必蹶上将军(使受挫折);倒下,跌倒;竭尽,枯竭(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9.间:离间;隔阂,疏远;间或,断断续续地(时时而间进);秘密地,悄悄地(屏(屏退)人间语);从小路(道芷阳间行)。

10.疾:厌恶,憎恨(嫉/疾恶如仇);妒忌(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病;痛苦,疾苦;缺点,毛病(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11.矜:怜悯,同情(矜恤孤羸);注重,慎重(人矜节行);庄重(矜持(竭力保持庄重);骄傲;夸耀(自矜功伐)。

12.贾:买;做买卖的人;价格。

13.假:借(久假不归;假舆马者);借助(善假于物也);代理(假吏);如果。

14.鉴:镜子;引以为鉴。

15.稽:考证、考核;稽首(礼节)。

16.诘:责问,诘难。

17.靖:安定。

18.就:接近。

19.竟:完毕、终了;从头到尾。

20.绝:断绝;非常;超越;横渡。

K

1.课:考核、督促、征收;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2.堪:忍受;能够。

3.克:能够;战胜。

4.匡:纠正;辅助。

L

1.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2.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3.勒:率领(三日而勒兵)

4.伦:类。

5.论:研究,讨论(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议论,评论(每与臣论此事);辩论;判罪(辄捕论之)。

6.罹:遭遇。

7.令:使;美好;时令。

M/N

1.弥:满;更加;弥补。

2.靡:没有;倒下;浪费。

3.敏:①聪明、机智;②努力,奋勉。

4.名:名称;命名;有名;占有;说出。

5.秣:喂马。(厉兵秣马)

6.莫:没有人;不要。

7.牧:封建统治阶级称统治人民为“牧”。

8.佞(nìnɡ):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9.略:掠夺,夺取;大概;谋略。

P

1.朋:结党。

2.裨:副的;好处。

3.匹:力量相等。

4.趣、趋:①趋向、奔赴,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5.穷:①困厄、不得志;②偏僻;③走投无路;④穷尽。

6.去:离开;距离。

7.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劝学)

8.期:①满一年(一月);②期望,约定

9.抢:碰、撞。(呼天抢地)

10.戚:斧头;忧愁;亲属。

11.迄:到;完毕。

12.戕:杀。

R/S

1.稔:庄稼成熟。

2.让:责备,责怪。

3.赡:富足,充足;供给。

4.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5.虽:虽然,即使。

6.宿:素来;星宿;夜。(宿将:有经验的老将)

7.素:向来。

8.速:快;招致(始速祸焉);邀请。

9.私:偏袒。

10.司:主管;官署。

11.俟:等待。

12.数:规律;屡次;天命。

13.率:遵循;率领;大致;一概。

14.爽:差错。(女也不爽)

15.是:这;正确。

16.适:到?去(彼且奚适也);恰好;刚才;适合;女子出嫁;

17.稍:慢慢地,逐渐。(其后秦稍蚕食魏。)

18.施:旗帜(本义);设置、安放;施加。

19.售:考试得中(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计),(以售其奸);卖出去;买

T/w

1.听:治理,处理(兼听万事);判决(断狱听事);听从,接受;听任,任凭

2.通:交往;交换(通财货);通报,传达(不肯为通);得志;地位显贵,显达;通晓(通于兵事);共同的,通常的(前代通则)。

3.倜傥:①卓越;②不拘于俗。

4.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5.微:深奥(微言大义);稍微;卑贱;(如果)不是。

6.为:做;作为;认为;是;因为。

7.危:高;正、端正。

8.望:埋怨,责怪(宗室贵族多有怨望者);名望;盼望,期望;农历每月十五

X

1.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2.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先考妣);称古代的人;先于,前于;首要的事情。3.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4.奚:什么,哪里。

5.蹊:小路。

6.悉:全、尽。

7.息:生长,繁殖,停止。

8.袭:因循,沿袭,侵袭。

9.葸:畏怯。(畏葸不前)

10.黠:狡猾。

11.狎:轻侮。

12.遐:远。

13.暇:空闲。

14.下:攻克;交给?去处理。

15.鲜:少。

16.嫌:疑惑;仇怨。

17.相:容貌;辅助。

18.向:从前;假使。

19.骁:勇猛,矫健。

20.衅:罪过;灾祸。

21.兴:发动。

22.凶:收成不好。

23.修:长;整理。

24.诩:夸耀。

25.勖:勉励。

26.恤:担忧;体恤。

27.旋:随即。

Y

1.阳:①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②通假于“佯”。

2.涯:边际。

3.雅:很;高雅;平素;向来。

4.厌:满足。

5.赝:假的。

6.已:停止。

7.翌:明(天,年)。

8.怿:喜悦。

9.益:更加;渐渐地;利益。

10.懿:美好。

11.易:改变;交换;轻视。

12.逸:逃跑;隐逸;放纵。

13.抑:选择。

14.艺:种植。

15.诣:到。

16.因:依靠;沿袭;由于,通过。

17.殷:盛、众多。

18.荫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上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19.隅:角落。

20.不虞:没料到。

21.渝:改变。

22膺:胸。

23.英:花。

24.营:经营;谋求。

25.颖:聪明。

26.用:使用;任用;因为;以;财用。

27.尤:①归咎,过错。(怨天尤人)②特别突出;珍贵的物品(尤物)

28.游:①游玩,浏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29.宥:宽容。

30.鬻:卖。(卖官鬻爵)

31.寓:寄寓。

32.谕:告诉,知道,了解。

33.狱:案件;官司;监牢34.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35.殒:死亡。

36.陨:从高处掉下。

37.愠:生气。

38.喻:告诉(故作书以喻意);知道,了解,明白(家喻户晓);比喻。

39.引:率领,引导;拉开弓(引而不发);延长,伸长(引领西望);避开,退却,(秦军引而去);取过来(引酒而饮之);引用(旁征博引)

40.与:结交,亲附;给予,授予;参加(与师);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Z

1.宰:主宰。

2.再:第二次,两次。

3.造:到?去。

4.状:描绘、陈述。

5.折:驳斥,使对方屈服。(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说);指责(季布面折其短);折断,(折颈而死);弯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挫折,损失(损兵折将)。

6.坐:①因?犯罪或犯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③因为。

7.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8.执:捉拿9.诛:杀,责问。(口诛笔伐)

10.濯:洗。

11.祚:福;帝王。践祚:即登上帝位。

12.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次序。

13.衷:内心。

14.乍:突然,刚。

15.斫:砍。

16.踬:跌倒

知识清单三 史传类高频词归类

1.表示等到的:逮、迨、比、及、比及、比至。

2.表示统率的:率、领、将、帅、引、以、带、勒、制。

3.表示假装的:阳、佯、诈、伪。

4.表示攻下、夺取的:下、拔、取、破、夺、举、掠、略。

5.表示交友、交往的:善、友、交接、交、与、知、游、结、故(旧交)。

6.表示一类的:伦、徒、辈、众、党、流、类、属、族、侪、俦。

7.表示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8.表示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适、之、造、至、徂。

9.表示离开某地的:去、迂、徙。

10.表示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存、候。

11.表示告别的:辞、别、谢。

12.表示暗中的:阴、间、密。

13.表示难道的:顾、岂、独、庸、其。

14.表示全、都的:毕、咸、皆、率、具、俱、举、尽、胜、一、悉、全、阖、合、并、胜、既、佥。

15.表示慰问的:存、吊、问、慰、省、循。

16.表示美好的:令、修、嘉、懿、盛、雅、善、好、巧。

17.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18.表社会状态的:治(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乱、兴、盛、衰、亡

19.表人物地位:贵、贱、卑、豪(卓越的人或强横的人)

20.表人物个性的:鲠(骨鲠:正直,刚强)、耿(介)、厚、(仁)矜(矜,慎重,庄重。仁矜,

仁爱,善体恤人。)、悫(诚实,谨慎)、刚、毅(意志坚定,果断)、恺悌(平易近人)、鲠切(刚

正率直)、聪、慧、敏、木讷(不善辞令)、奸、佞(善辩,巧言谄媚) 、诈、谄(巴结,奉承)、

谲(欺诈,玩弄手段)、勤、恭、循吏(循礼守法之吏) 、俊杰、孤高(不趋时)

21.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贪、*、靡、

22.表敬重的:恭、敬、重、尊

23.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说坏话诬陷别人)、诬

24.表赞扬的:多(称赞)、嘉、誉、与(赞许)、许、叹

25.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给予不好的评价)、怨、患(憎恶,讨厌,厌恶)、疾(恨,憎恶)

26.表责备的:过(责备)、责、咎、诛(责怪,谴责)、让、谴、尤、折(指责)

27.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28.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

29.表哀怒的:怒、愤、忿恚(恼怒,发怒)、涕泣、切厉(严厉)、罹(忧患,苦难) 、诟(怒骂,辱骂)、恼

30.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折(驳斥,使对方屈服)、诘、诉、咨(后写作“谘”)

注意:告,诰,诏。“告”和“诰”原都是告诉的意思,后来用法不同,下告上叫“告”,上告下叫“诰”或“诏”。秦以后“诏”只限于皇帝下命令用。宋以后“诰”只限于皇帝任命高级官吏或封爵时用。

注意:谕,喻。二字古代通用,后来逐渐有了分工,在比喻的意义上用“喻”,在告诉的意义上用“谕”。

31.表劝说的:说、劝、规、讽(用委婉的话暗示或劝告。)、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谏

32.表害怕的:畏、惧、惮、骇、遽(恐惧)

33.表揭发的:劾、讦( jié)、揭、_(揭发)

34.表违背的:牾( wǔ)、忤、逆、倍(背)

35.表走的:步(行走,步行)、趋(快走)、走(跑,逃跑)、遁、亡、逃、匿

36.表饥饱的:饱、饥、饿、馁、馑

注意:“饥”“馑”。分开讲时,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但连用时“饥”、“馑”无区别。

37.表食物的:糗(qiǔ炒熟的米、麦等干粮) 、馔(zhuàn) 、肴、膳、羞(馐)、蔬、 果

38.跟粮食有关的:粟(粮食的统称) 、黍(shǔ) 、禾(泛指庄稼)、稷(谷类) 、谷、稻、菽(豆类的总称)、稼穑(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耕耘、稔(rěn庄稼成熟 )、熟、刈、籴( dí买进粮食 ) 、粜(tiào卖出粮食) 、廪(lǐn米仓) 、荒、欠收、歉(年岁欠收,收成不好,与“丰”相对)丰、饶(富足,多)、赡(富足,充足;供给)、足、给(足,丰足)

注意:上古时“豆”是一种盛食品的器皿,与“菽”的意义完全不同。汉代以后,“豆”才逐渐代替“菽”,成为豆类的总称。五谷:稻黍稷麦菽或麻黍稷麦菽

39.表容器的:斛(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 、斗(十升为一斗)、觞、樽

40.表死亡的:(驾)崩、薨(hōng )、卒、不禄、死、山陵崩、没(殁)、终、圆寂

《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41.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京、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注意:禁:皇帝居住的地方。禁内(宫内);禁外(宫外);禁宫(宫殿);禁闼(宫门。借指皇宫。闼:门);禁省(警卫森严的皇宫)。

42.跟皇帝有关的:上、帝、朕、孤、寡人、践祚(祚zuò (帝位);践祚:即位,登基)、登基、用事(执政,当权)、御、诏、诰、(驾)幸、膳、奏、表、疏

43.表刑罚的:髡(剃去头发的刑罚)、黥(用刀刺刻额颊等处,再涂上墨)、劓(yì)、笞刑(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杖刑(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刖yuè刑、膑bìn刑、宫刑、大辟 pì 、炮烙、汤镬(huò)、车裂、凌迟、腰斩、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枭首、菹醢(zūhǎi把剁成肉泥)、极刑(分割肢体、零割全身的酷刑)

44.与科考有关的:

贡举:古时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 、指科举考试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科~;及~;落~

登第:登科 ,科举考中(进)进士

进士: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

中第:科举考试及格

落第、下第:科举时代指殿试或乡试没考中

状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会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解元:乡试第一称解元

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45.表穿戴的

纨wán绔kù :古代贵族子弟穿的细绢裤。常用来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布衣:麻布衣服;平民,老百姓

履:鞋

屦jù :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绶:丝带,常用来拴玉或印

冠:①是帽子的总称;古代的一种礼仪。②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冕: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巾:扎在头上的织物

弁biàn :①古代用皮革做成的一种帽子;②男子成年加冠称弁。

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免冠:脱帽。常表示谢罪

跣xiǎn :赤脚

4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47.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xiāo 、缣jiān 、绸、罗、缎、绮、纱、绦tāo 、缟、缯

48.表桌床的:案、几、床(供坐卧的器具)、榻(床;几案)

49.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 马笼头 )、縻(缰绳,捆,拴 )mí 、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驭、御、驾、辕、辙、秣(喂马的饲料;喂养马匹)

50.与水利有关的:堤、决(疏通水道)、溃(水冲破堤坝)、溢(水漫出来)、涨、灌溉、涝(雨水过多,淹了庄稼)、旱、堰(挡水的低坝)、芜秽(荒废,杂草丛生)

51.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 )、太傅(辅导太子)。庠序泛指学校。

52.表年龄的:襁褓(婴儿的被子)、孩提(刚会笑而处于提抱之中)、黄口(幼儿)、黄发(老年人)、垂髫(儿童或童年)、弱冠(二十岁左右的男子)、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而立(三十岁)、不惑等。

53.表祭祀的: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牢(作祭品用的牛羊猪)、太牢(牛羊猪三样齐全)、少牢(只有羊猪)

54.表古代赋税的:赋、敛、课、调(征调)、庸(唐代代替劳役的一种赋税法;)、催科(催办缴纳赋税)

56.表丧事的:丁忧、忧、丁母忧、吊(慰问;悼念死者)、唁、__(cuī dié) (用麻布做的丧服)、殓(给死人穿衣,装入棺内)、椁 (外棺,套在棺材外面的部分)、不豫(有病)、瘳(chōu病愈)、渐(病情加重)、大渐(病重

57.表主管的:知、典、主

58.表监狱的:囹圄、狱

59.表朝见的:朝、觐

60.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61.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62.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63.表官职变化的:选拔官吏是“纳新”;官吏的退休是“吐故”。

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 表恢复的:复、还

7) 表辞去的:辞、致政、致仕、休致、致事、退、告退、乞退、乞休、乞骸骨、乞身、归故里、移病、告老、解绶、挂冠、归田、归隐

相关问答:次日是指哪一天次日是什么意思1、次日指的是任意的一天后的第二天,相对于今天,明天就是次日。特定的任意一天,它的第二天也是次日。次日也可以用来指任何特指的日期或不讲自明的一天后的该日期,也称翌日。2、例句:(1)第一类邮件应于次日到达。(2)那则消息次日刊登在头版上了。(3)次日我们继续旅行。

求高考大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及解释(要全,谢啦)

重点文言实词1

1.世隶耕(属于)

2.称前时之闻(相当)

3.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

4.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5.泯然众人矣(消失)

6.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7.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8.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9.刮目相待(擦)

10.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研究)

11.与蒙论议(谈论,商议)

12.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13.会宾客大宴(恰逢)

14.众妙毕备(都)

15.虽人有百手(即使)

16.几欲先走(跑)

重点文言实词2

1公

连辟公府不就 (名词,指三公。公府,三公的官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名词,古代五等爵位 ( 公侯伯子男 ) 之一。此指鲁庄公。 )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名词,对尊长或平辈人的尊称。 )

便可白公姥 (名词,称丈夫的父亲。)

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词作名词,公正无私的人。)

公车特征拜郎中 (形容词,公家的。 )

公然抱茅入竹去 (副词,公开。)

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与私相对,属于国家的)

邪曲之害公也(公正、公正的人)

残贼公行(公然、公开地)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秦穆公)

脚著谢公屐(对人的尊称)

2辟

连辟公府不就(征召)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唇吻翕辟(开,打开)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辟邪说(排除,驳斥)

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3征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名词,证据,征验。)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动词,表现。 )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动词,出征。 )

旁征博引 (动词,寻求,搜集。 )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动词,征收,征取。 )

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

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岁征民间(征收)

4制

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5精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形容词,精心。 )

以精铜铸成 (形容词,精纯。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名词,本义是精舂过的上等白米。)

齐楚之精英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精粹的`宝器。)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形容词,精锐。 )

三打白骨精 (名词,精怪。 )

殚精竭虑( 名词,精力,精神。)

6施

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动词,设置。)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动词,施行,实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动词,施加,强加。)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动词作名词,给予、赠送的东西。 )

靡计不施,迄无济 (动词,使用。)

未报秦施( 动词作名词,恩惠。 )

何施之为( 动词,报答。 )

7关

施关发机 (名词,枢纽,关键。 )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动词,涉及,关系到。)

距关,勿内诸侯( 名词,关口,要塞。此指函谷关。 )

赢乃夷门抱关者 (名词,此用本义:门闩。抱关者,守门人。)

观太学(观摩学习)

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

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启窗而观(看)

8机

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名词,器件。 )

衡善机巧 (名词,机件。 )

其牙机巧制 (名词,机件。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名词,关键。 )

此子机变 (形容词,灵活,机灵。 )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形容词作名词,机变:灵巧应变的方法。 )

日理万机 (名词,事务。)

9雅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副词,平素,向来。)

察纳雅言( 形容词,正确的。)

明经义谙雅故( 形容词,旧时的。)

闻弦歌而知雅意( 形容词,属旧时敬辞,可译为美好的。 )

附庸风雅 (名词,《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 )

重点文言实词3

一、考点例释

《考试说明》明确提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条件,即我们常说的语境。综合这两点,既是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说看懂一篇具体的文言文的能力。这些文言实词是常见的、一般的,不是偏难险怪的;这些文言实词中的重要词语列在新教材的附录上,可以查看。另外,也可翻查给中学生用的文言实词解释的工具书。在文中的含义,要求通过一定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学会在语境中望文生义。复习文言实词不要去背字典和词典的实词义项,而是通过一定文言实词的学习,培养具体辨析的能力。有必要掌握基本概念,通过重温教材和个例,弄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基本含义。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见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见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见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二、命题预测

比较而言,文言实词的考查是稳定的。题型稳定多用单项选择;考点稳定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复习时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应根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说明,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词义。但稳中有变,上海卷近几年在考查实词的含义时都是采用了主观题型,或许这种变化反映出命题的趋势。

三、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有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

高考文言文实词有哪些?

一、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 拔白败拜报 暴悲北备被 倍背奔本逼 彼辟蔽毕便

遍表并伯薄 泊博步裁苍 操草策曾差 尝长超朝陈 称诚驰冲出

除处川垂辞 次刺促错达 殆怠旦独笃 度断夺发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复盖苟 鼓固寡国过 何恨厚胡患 或疾即既将 解结矜竟就

绝堪克困怜 弥靡莫能内 迫期奇迁劝 却如若色稍 审甚识适是

书疏数孰属 率私遂涕图 徒王望微闻 恶悉相谢幸 延阳要宜狱

再造贼振志 治置诸族左

2008年11月第一版

2009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作者:不详 时间:2008-12-25 0:01: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9

一、考试性质

上海市语文科高考是为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考试对象为2009年全体考生。

二、考试目标

高考语文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试题分别从阅读、写作两部分对学生进行测试。

三、考试内容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确定以下为考试内容。

1.识记与理解

1.1写出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学和文化常识。

1.2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1.3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1.4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5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1.6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

1.7理解并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1.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2.分析与综合

2.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3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2.4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2.5根据作品内容,通过合理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

3.鉴赏与评价

3.1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

3.2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4.表达应用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4.1选材立意

4.1.1准确把握题意。

4.1.2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力求有新意。

4.1.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主旨明确。

4.2结构布局

4.2.1结构完整、严谨。

4.2.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4.3语言表达

4.3.1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3.2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3.3语言通顺、准确、生动、得体。

四、考试细则

1.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两部分。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2.试卷测量目标的比例

试卷测量目标比例:

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约为54%;表达应用约为46%。

3.试卷结构与分值

试卷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

阅读80分(现代文约占38分,文言诗文约占42分),写作70分。

试卷总分为150分。

4.试题难易的比例

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3:7。

5.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6.题型

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附录:

2009年上海市高考文言文300个常见实词表

一、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 拔白败拜报 暴悲北备被 倍背奔本逼 彼辟蔽毕便

遍表并伯薄 泊博步裁苍 操草策曾差 尝长超朝陈 称诚驰冲出

除处川垂辞 次刺促错达 殆怠旦独笃 度断夺发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复盖苟 鼓固寡国过 何恨厚胡患 或疾即既将 解结矜竟就

绝堪克困怜 弥靡莫能内 迫期奇迁劝 却如若色稍 审甚识适是

书疏数孰属 率私遂涕图 徒王望微闻 恶悉相谢幸 延阳要宜狱

再造贼振志 治置诸族左

二、初中文言文140个实词

昂傲包比鄙 兵病察彻乘 从当道得定 伐犯方负赋 更故顾观归

好号还会惠 及极济计加 假间简见节 竭尽进居举 具俱聚决类

临虑论漫灭 明名命谋难 平戚启强请 穷求取去全 任入塞善少

舍涉生胜师 施实食使释 恃属说顺素 汤通痛退亡 为务徙狭鲜

向效信行形 兴修徐许寻 业遗贻夷异 易诣益阴引 盈余逾缘远

云责章知止 致质众专周 走足卒作坐

其中 属 字,初高中重复收录。

巧辨文言虚词

一、文言文虚词的考察对象

今年的考试大纲把文言文虚词减少到18个,他们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夫、与、则、者、之。

二、文言文虚词的考察方式

文言文虚词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一般的考察方式有:

(1)从下面四组虚词中,选出用法和意义一样/不一样的一项

(2)选出下面对加点词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

(3)选出下面四个选项中和其他三个选项不一样的一项

三、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捷径

下面我们将告诉同学们一些解答虚词题的小技巧,怎样在已经有一定虚词积累的基础上来做虚词题呢?

一、原文代入法

当你不理解一个虚词的含义的时候,你可以猜测,揣度(有的题目的选项提供了虚词的答案),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或原文提供的答案是否正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把这个含义放到原文当中去检验。

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益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二、结构分析法

我们知道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这一规则不仅仅适用于实词,也适用于虚词,同时有些虚词在句子结构的某一个特殊的位置,决定了这一虚词的常规用法。比如都在宾语前,可能就都是和宾语构成了介宾关系;在句首与其他词语关系不大,可能就是连词。

如2001年高考第13题D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再看该题正选项B项: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由原文可知,田单乃诈降,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该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三、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上下文,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

如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四、辨别标志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要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的翻译模式,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再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C项: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可迅速进行排除。

在分析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的时候应该多方面考虑,可能要结合几种分析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超级体验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未,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豪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诚狱讼,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比较下列两组句中“为”和“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答案9.D(前“为”为“做”,后“为”为“给”。前“以”为“因为、由于”,后“以”为“用”。)

解析从语法结构分析,第一个“为”在名词前,第二个在动词前,很显然是不同的用法;两个“以”都在句首,充当介词,可以利用语境和代入法来判别意义的不同。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林》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师说》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齐桓晋文之事》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

2、安 ?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3、被 ?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赤壁之战》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屈原列传》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鸿门宴》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愚公移山》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文章标签: # 实词 # 表示 # 文言